(一)案例1:厌学≠无药可救
1.个案基本情况
小威,11岁,男,五年级学生,智商l05。父亲是菜厂老板,母亲是出纳员。他们整天在外忙,无暇照顾家庭,很少过问儿子的学习情况。小威十分聪明,只要他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就能成为班上的尖子生。一二年级成绩还在中上游,三年级时开始滑坡,四五年级更是直线下降,期末测试竟有四科不及格,父亲气得打了他一顿,于是他就开始逃学,对学习更不感兴趣。父亲认为他已经无药可救。教过他的老师也感到很棘手。
2.行为表现
小威由于天性较顽皮、好动,自控能力差,上课不专心,学习态度随便马虎,书写潦草,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问,经常不交作业,得过且过。在班上和同学相处不够团结,时有打架现象。
3.案例分析
小威的厌学情绪显然与对学习无兴趣、成绩下降、缺少父母关心和体罚有关。在小学一二年级时,他不认真学习但成绩还过得去,由于父母很少关心过问,因此他觉得成绩好坏无所谓,便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内容日渐增多和加深,再不好好学习成绩当然下滑。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受到家庭影响很大,父母的期望往往是孩子行为的指南,他们为了当乖孩子,就会按父母的期望行事。父亲因小威学习成绩下降而大怒,对他进行体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致使他与同学相处时碰到不顺心的事也会用武力解决。
(二)案例2:他为何反复拿别人的东西?
1.基本情况
董董是小学二年级的一位男生。因父母经常外出打工,董董自幼与祖母共同生活,今年才与父母团聚。他曾在外校就读,因反复拿别人的东西而被学校拒之门外。今年3月初,转至我校就读。在转至我校短短的20多天里,董董竟然20多次在宿舍里拿别人的东西。他拿的主要是吃的东西,有牛奶、饮料、点心、小食品等,拿后迅速吃掉,并将垃圾销毁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董董每次也不多拿,只拿一两包或一两罐,都是立即能吃完的数量。另外,董董还3次拿别人的电话卡向家里打电话。
每当同学们发现丢了东西而报告老师后,老师总是很注意维护他的自尊,只是对他进行单独的批评教育。然而,他要么说谎、拒不承认,要么一声不吭。每次被老师批评教育后,董董的情绪都很低落,以致其作业都无法完成。但是,下次他仍然照拿不误。老师用尽了各种方法,怎奈就是不见效果。
但是,老师从未发现他拿别人的钱。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数量的零花钱,由生活老师代为保管以免丢失。董董也有零花钱存放在老师那里。如果他真想吃东西,他每天可以从艾老师那里领取少量的零花钱,去买他自己想吃的东西。然而,他从来没有向艾老师要过零花钱。
另外,董董平日很自卑、很孤独,同学们都不和他玩,经常有同学欺负他,他不敢报告老师,也不敢还手。因此,他常常是独来独往,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他也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
2.案例分析
董董他的偷窃行为主要与父母不在身边有关,形成了他自卑、孤独的性格,导致他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不够亲密,更加剧了他的自卑和孤独。在案例中,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在老师的教育下他也会情绪低落,说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不正确。第二,他从没有拿过同学们的零花钱,说明他这种行为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
因而,面对中小学生的盗窃等不良行为,即使是看起来可能有较严重的不良行为,教师也应该去探究行为的原因,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和改变不良行为。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骂,致使学生破罐子破摔,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案例3:从有口难开到侃侃而谈(www.xing528.com)
1.基本情况
小雅,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雅是家中的长女,有姐弟两人,父母是个体户,家境殷实,由于营养过剩,是一个胖妞。小雅学习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古怪,极少开口说话,一接触陌生人便会莫明其妙地紧张,一开口就把原先准备好的话全忘记了,脑子一片空白,于是便语无伦次、口齿不清。小雅讲话时常满面通红,眼睛不敢正视别人,而且声音极轻,不愿与人交往,也不与别人交流、沟通。在学校她常常独来独往,没有知心朋友,也从不参加班级活动。小雅学习较认真,写作能力好,唯有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平时在家,除了做作业就是闷头看书,从不和家里人说笑。起初大家还逗她,可她高兴不起来,时间久了大家都认为她的脾气不好。由于她每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均名列前茅,因此家长、老师也就不放在心上,一直到了六年级。
2.案例分析
从小雅的状况来看,她患的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与人交往中出现害羞、不安、焦虑、笨拙等情况,以致影响正常交往。轻者形成孤僻、不与人说话、独来独往的性格,严重的还会发展到一天也不开口说话,甚至足不出户。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曾在交往中遭受过失败体验;②认识上的不足,如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阴险的,从而由害怕一个人到害怕所有人;③不良性格的因素,如过分自卑,认为自己每样都比别人差,出一点儿错就认为别人会取笑自己,慢慢地由担心变成了恐惧。这种情况会严重地阻碍她心理的健康发展。尽管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极其优越,但这种问题行为对于她今后的成长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以致难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因此,必须尽早寻求专业人员进行干预治疗。
(四)案例4:学习动力去哪里了?
1.基本情况
钟钟,男,10岁,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下。父母小学文化,整天在外忙做生意,他们都无暇顾及家里,很少过问钟钟的学习。钟钟有两个哥哥,已读初中。近半年来,他学习成绩日趋下降,学习兴趣也大不如前。
钟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学习态度也十分随便、马虎,有问题也不问,而且经常不交作业。钟钟对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基本都答不出来,有时甚至不知道提问的内容。他的作业不规范,常漏做或不交,作业字迹极不美观,质量也很差。在做作业时遇到自己不会的,也不问老师或哥哥,因此,钟钟的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任课教师经常主动关心他、帮助他补课,均被他拒绝。父亲因他的学习下降而大怒,对他进行体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于是钟钟更加厌学了。
由于他与同学交往较好,又乐意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而且在参加这些活动时神气活现、毫无倦意,他从早到晚精神十足,很少有累的时候,因为他对此产生了兴趣。事实上他的体育成绩非常不错。
2.案例分析
钟钟的问题是由于父母不关心他的学习,使他觉得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父母不会管的,所以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作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应真心地去理解,对孩子应满腔热情,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挖掘孩子的潜能。同时,钟钟的问题也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个别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教师应花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
思考题
(1)中小学生常见的品德性问题行为有哪些?
(2)家庭教育对于学生问题行为有什么影响?
(3)请至少列出三种学生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
(本讲执笔:李星凯 邓倩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