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情绪
【案例】
小雯,最近以来一直情绪低落,缺乏学习的动力,虽然自己很想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可就是只想没有行动。“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生活过得一点动力都没有,好像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想去干!我以前虽然也有过情绪不好的时候,可是没有像现在这样迟迟得不到改善,迟迟不能够自己调整过来。我的生活一直过得比较平静,虽然我是一个性格还算开朗的人!我不想像现在这样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干,所以来进行咨询,看看究竟是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
【心旅导航】
你突然之间觉得学习没有动力就说明你并不是学习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其他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而你却不知道,你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面,因此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就对你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并且负面影响还表现在你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食欲减退,晚上很难入睡等等!影响你心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自我实现——你对于你现在的学习生活从内心深处感到了失望,想象中和现实中的有很大的差距,自己以前的那种理想没有得到实现,在你的内心产生了不良影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你的生活过得没有新意、缺少激情,这是你失去动力的最大原因。
建议:重新找准自己的坐标。人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说你要清楚自己现在是处于一种什么样情况。然后是给自己定向,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然后努力去干就对了。对于你现在来说就是尽快适应这个环境了,另外最好给自己制订一份每天的学习计划,写清楚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干,该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既来之则安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艰苦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为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交流缺乏——课余活动不丰富,集体活动参加得太少,失去了许多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或许你觉得参加活动交流没什么意思,但是不管你交流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开口说了,就满足了你心里面对于交流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你有时候意识不到的。你只会感觉好像有什么事情一直忘了做似的,原来是忘了讲话。我们发现话多的人一般性格开朗,较少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是因为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把自己心里想说的全说完了会有一种特别轻松的感觉,就是这个原因。交流是几种基本需要之一,而你却因为错误的认识将它压制了,所以你心里面就会感觉不对劲。
建议:多参加活动,多和人交流,多说话。对于别人不要抱一种排斥的态度,不就是在一起聊聊么,没什么好怀疑的。另外喜欢唱歌的可以大声地唱歌,抒发积压在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还可以多出去走走体验一下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多给自己的生活制造新意,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当做一种艺术创作去完成,你会快乐许多。心情不好的时候避免一个人独处。
3.安全需求,真正的友情——你说你朋友很少,一方面想认识更多的朋友,另一方面又害怕别人不想跟你认识。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逃避自由与恐惧自由。没有朋友你是自由的,有了朋友却因为过多的不必要的担心想逃避这种自由。很多伟人都曾说过友谊对于我们的一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一份真正的友谊也是不容易建立的。古语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因此关于友情要明白:不是随便两个人都能成为朋友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使得有些人能够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他们的共同点比较多,而有些人却成不了好朋友,因为共同点比较少。这就是说我们交朋友并不是说不考虑前提只要是个人就要他一定成为自己的朋友。另外,交朋友是需要真诚的,不要因为一点点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就放弃了这份努力。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彼此信任,彼此支持。
建议:敞开胸怀去接纳别人,以一种大度的风采去吸引别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别人,你会找到真正的朋友的。
4.超越需求,成就感——有时候一个人觉得心情郁闷或许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带来的喜悦!试想如果你跟身边所有的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那么别人也不会对你刮目相看,不会对你格外尊重。只有自己在某一方面格外突出,成为大家眼中的能人专家,大家才会尊重你佩服你。
建议:多看书、多学习、多想问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为使自己成为大家眼中一个了不起的人而努力。比方说你对心理学感兴趣,因此多加学习,慢慢地学到了一些知识,大家也就开始问你一些问题找你咨询。你也乐意为大家解决问题,因此我做这件事就很有成就感,所以我感觉很快乐。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从广大意义上讲谁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因为他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烦恼,但是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和烦恼才使我们更加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是积极快乐还是悲观消极,我想人都是不愿意选择后者的。名利是身外之物,只有快乐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那么与其不快乐地过一天何不快乐地过一天呢?另外我想说,暂时的困难算不了什么,跌倒了爬起来一样往前走。乐于助人,心念向善,自种福田。
心理小链接:情商
“情商”是“情绪商数”,或者直接用其英文缩写为EQ。一般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了解自我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俗说来,情商主要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和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主要指一个人运用理智控制情绪和操纵行为的能力。
山不过来 咱就过去
【案例】
小宇读高中三年,一直成绩优异,众望所归,他自己也踌躇满志,认为清华大学志在必得。殊不知,高考成绩出来并不理想,总分比清华的最低录取线少20分,与清华失之交臂,小宇不禁感叹:命运弄人。他发誓一定要上清华,因此他拒绝了其他一流顶尖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毅然重返高中课堂。可是紧张学习之余,总抑制不住回想那让自己心绪难平的高考。小宇平时最怕别人说自己是“高四”,最讨厌老师和同学把自己和应届生比较,一听到“复读生”这三个字就浑身不舒服,仿佛“复读生”就像是一个深深的、黑黑的甚至是丑陋的烙印,牢牢地刻在自己的心里,挥之不去。每当学习中遇到阻碍,便不禁担忧:明年高考如何?
【心理分析】
很多复读生将自己复读的那一学年称为高四,认为这是高三生活的继续。但是“高四”学生的心理压力要远远大于高三,对于他们来说,做好心理调节十分必要。很多复读生在心理上突出的表现是:低自信、高焦虑。
低自信:复读生由于经历了高考失败的打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精力都产生了怀疑:在家庭中,他们感觉无法面对家长;在周围邻居眼中,感觉低人一等;在同学中间,觉得技不如人。
高焦虑:这几乎是所有复读生的“通病”。最大的表现是考试中的患得患失:复读期间,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试,他们都非常敏感,一旦成绩不好,就会非常着急。这种普遍的高焦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比普通高三学生更加明确:考个好学校,这几乎成了他们的唯一信念。越是这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焦虑情绪也越重。
【心旅导航】
1.改变认知,重新定位。高考成绩无论高低,每年都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复读再考,于是人们习惯称这类学生为复读生。由于人们观念变化,自主择业意识增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所以,有相当一部分高考生会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主动放弃“鸡肋式”大学和专业,转而继续在高中奋斗一年,以期待明年“蟾宫折桂”。因此,复读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人生状态的自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复读是勇敢者的智慧选择;是忠于内心执着理想的有志者的凤凰涅槃化茧成蝶的历练。复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以退为进,是为了实现理想目标。今天暂停一小步,明朝成功跨越一大步。所以,高考复读,毫不夸张地说是当代版的韬光养晦,东山再起。
2.接纳现实,让经历成为亲切的回忆。网络有语曰:神马都是浮云。
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赛场,刘翔万众瞩目。一声铃响,“翔飞人”折翅,黯然退场,悲怆的音乐响起。谩骂铺天盖地,质疑此起彼伏,刘翔和他的教练孙海平以及刘翔的父母承受着来自亿万民众压力……刘翔处之泰然,配合医师疗伤,配合教练进行恢复性训练。如今,“翔飞人”重披战袍,袭卷赛场,惊艳世人。假如当初刘翔把谩骂的口水汇集在身,假如刘翔过分看重2008奥运而勉力支撑,“翔飞人”也许就演变成了“翔废人”。刘翔之所以为刘翔,在于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在于目标明确,在于看淡过去和当前的困难,不让过去成为今天前进的包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就要有“神马都是浮云”的淡定,就要有“我是打酱油的”的心态,接纳现实,即使戴着镣铐跳舞,也要笑着跳得最美。无论怎样,承认自己是复读生,正视问题,方能直面现实;撕开伤口,进行清创包扎,伤口才能尽早结痂,直至痊愈。
3.积极行动,你就是自己的主宰。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上说:如果你叫山走过来,山不过来,那么你就走过去……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进入复读,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倘若始终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倘若对未来还持消极态度,就会耗费掉自身很多精力,最终导致你越害怕什么结果,害怕的结果终究会呈现。复读的路上重重山隘,没有哪一重山会自觉自动地跑过来,听命于你。你只能去靠近,去逾越——抱着“山不过来,咱就过去”的心态去和“山”打交道。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著名的布利丹毛驴,它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饿死了。我们一定会认为:怎么会有这么笨的毛驴呢?放眼我们复读生,其中的确有“布利丹毛驴”式的人。布利丹毛驴面临的是选择问题。它觉得哪一捆干草都好,哪一捆干草都舍不得放弃,最终守着两捆干草,哪一捆都舍不得吃,饿死了。
既然已经做出选择,就不要再回首过去了。过去的荣耀与耻辱都与你现在和将来无关,你唯有把握好“当下”,重新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比如将以往的月考、模考成绩相加再除以考试的次数,以得到总分、单科相对真实的水平。发现缺陷和不足后,再有放矢,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途径。积极行动,做自己的主宰。
心理小链接:接纳自我
《庄子·大宗师》里有一个故事。于祀和子舆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舆生病了,子祀去探望他。见面时,子舆对于祀说:“伟大的造物主啊,竟把我变成驼背模样。背上生了五个疮口,而脸因佝偻而低伏到肚脐,两肩隆起高过头顶,脖颈骨则朝天突起。”于祀问他是不是讨厌这病,子舆悠闲地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假使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我便用它在夜里报晓;假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打斑鸠来烤着吃;假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的精神变成了马,我便可以乘着它遨游,无需另备马车了。再说,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变化而顺应变化,哀乐自然不侵入心中来。这就是自古以来的解脱。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就要被外物所奴役、束缚。物不能胜天,这是不易的法则,当我改变不了它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
接纳自己,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树立目标 学会减压
【案例】
小奇成绩一般,高三后历次模拟考试均在二本线上,但是高考分数却距离二本线相差10分,之前选中的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就全没用了,为了理想只好复读。可是真正开始复读,才觉“已茫然”,学起来十分吃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面对自己的“瘸腿儿”科目,自己简直是不知所措,又联想距来年高考,时间并不充裕后,学习成绩恐怕很难有大的提升。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畅想未来前程似锦,面对现实,心意阑珊,期望和绝望交织,真是“纠结+悲催”。
【心理分析】
每年选择复读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基础比较差,经历了高考,在这个特殊时节,他们迅速成长了、成熟了,知道了大学对自己的人生的重要性,而现实已不可改变,只有寄希望于来年。他们有强烈的复读动机和学好的愿望。刚开始复读时,通常这些学生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雄赳赳气昂昂”,在没找到高考失利的真正原因前,已经开始“承诺”,盲目乐观。其实,偏科问题是中低分档学生复读的重要原因,亟待解决。复读了一段时间后,自身的自制能力差、偏科等一些弱点,就又会显露无遗。前面是高考的挫败,后面是对未来目标能否实现的担忧,眼前更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如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的现实考验。
【心旅导航】
1.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现状,遇到困难不一味地悲观,也不可盲目的乐观,自欺欺人。要正视自己的现状,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找到症结所在,在复读的过程中逐一攻克。可以通过列表法认清自己的现状。
如:列举复读的优点与不足。
2.树立合适的目标。在一年的复读中,必须有个总体的规划和目标。复读生要清楚自己的起点,明白不同层次的复读生高考提升的空间也是不同的,根据这些给自己树立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否则整个“高四”过程会一直处于低落与失败的状态。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生死狙击手》,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台词:
问:狙击手是什么?答:刺客。
问:刺客在瞄准目标后,会想些什么?答:目标,除了目标还是目标。
问:刺客生活中最多的是什么?答:寂寞、寂寞。
复读的生活会有很多的考验,会有更多的枯燥与寂寞,当面对目标想放弃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做一个忍者刺客,锁定目标,心无旁骛,直捣黄龙,完成使命吧!
3.学会减压。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压得复读生抬不起头来,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减压。复读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会接踵而来,每一次考试都有进步是不可能的,复读生要学会正确看待平时的考试,要通过考试检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自从上了高四,很多复读生就远离了操场,其实在这时,更要学会转移情绪,用打球、听音乐等娱乐形式来转移自己的心理焦虑。
很多复读生在复读过程中,常常怀疑自己的复读是否有必要,担心复读一年,高考分数反而下降,浪费青春和精力。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安慰: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有风险,只要自己奋斗过,就不必计较结果,要表现出一种大气与洒脱。
心理小链接:有关目标的SMART法则
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要求每个部门的每个员工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同时,这些目标必须是“SMART”的——这里的“SAMRT”是指:
S——明确(specific)即目标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举例来说,学生不要泛泛地说自己要“学好某门功课”,而是要明确,自己在学习时必须记住多少个方程式,做多少道题,或者背多少单词,这些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M——可度量(measurable):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指定目标是为了取得进步,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一个可衡量的目标应该可以很容易地回答如下问题:如何确认该目标已完成?如何知道自己取得了进步?进步的程度是多少?(www.xing528.com)
A——可实现(attainable):目标应当是可实现的,而不是理想化的。虽然我们都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能鼓舞自己士气的目标,但是,如果目标无法实现,那么,它不但没有知道意义,还会起到反作用。因此,考察一个目标是否可实现的方法是:问问自己能否实现该目标?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技能和知识?是否需要他人的帮助?
R——结果导向(result-based):目标应该基于结果而非基于行动或过程。很多人习惯于把“行动(action)”与“结果(result)”混淆起来。例如,为了达到减肥的目标,“行动”是“开始减肥”。而“结果”是“三个月内减五斤”——显然,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后者而非前者。如果经常陷入“是否已经达到目标”的困惑,这个目标就一定是没有选择好。
T——时效性(time-based):目标应当有时间限制。时效性的要求可以让你明确这个目标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目标。有些目标在“可实现”方面看起来似乎有问题,但只要改变其时间限制,该目标就会变得非常现实。例如,“10天内减肥10斤”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但“10个月内减肥10斤”可能就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了。制定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时,不妨问问自己:“为了完成任务,每隔多长时间就需要评估一次进度?”确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
失眠只是个传说
【案例】
丁丁最近总是失眠,晚上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开始还可以命令自己平心静气数鸭子,当数到500、600甚至1000的时候还睡不着,就开始烦躁起来,想着明天的状态又是比较低迷,学习状态又不好,想想自己的成绩、理想、父母的期望等等,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睡不着。等到夜里差不多一两点,筋疲力尽、没有力气去烦躁的时候才能睡着。白天总是因为晚上没有休息好而郁闷,学习效率也下降了很多,现在一想到晚上又要开始与“失眠”作斗争,就开始提前烦躁不安。
【心理分析】
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压力大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失眠,很多同学的失眠只是暂时性的,只是因为心中压抑了一些未表达的情绪和情感而已。而很多学生不太会表达,已经习惯了压抑心中的情感,可是越是压抑,情绪就反弹得越高,导致睡眠问题。这种暂时性的失眠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高三时学业压力很大,一睡不着就担心第二天没精神学习,就总想睡着,可是越担心,就越不容易睡着,精神总是处于担心、紧张和害怕中。结果越担心,并且给自己都是负面暗示,就越睡不着。这样时间一长,每天睡觉前,都很容易担心,最后真的失眠了,形成了睡眠障碍。
【心旅导航】
1.意象对话,释放失眠背后的压力。因为高三学生时间比较紧,不可能做定期辅导,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在给学生做心理辅导时,尽量能够聚焦他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调整好状态,投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能够很快地帮助到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好状态。针对丁丁的情况可以让他在放松之后进行磨盘意向对话。磨盘意象象征意义:引导来访者去在浅催眠状态中去看磨盘,通常是去了解一个人压力源及面临的压力,可以帮助调节压力。磨盘本身的厚度和层数反映压力的大小,推磨人就是自己面临压力的子人格,他的情绪就是来访者的情绪。掀开磨盘是去了解来访者的压力源头。通过意象对话,鼓励他表达情感和情绪,及时放松去缓解心中的压力,就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这种暂时失眠的问题。
2.改变认知,失眠只是个传说。大部分的失眠都是情绪性的,心因性的,是由于具体生活刺激导致的。失眠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很多时候不是睡眠本身,而是因失眠激发的联想。往往我们越是高度在意失眠的危害性,失眠就越严重,失眠后的躯体不适感也就越强。如果一个人第二天要去从事一件重要的事,比如考试,前一天晚上他就会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失眠!”结果就像应验般的,失眠应召而来。于是他想当然就觉得“完了,明天的考试不行了。”这是自我预言式的暗示,结果早上起来,心智就会强行对自己检查一番,立即会发现很多不适症状与体征,暗示进一步加强,结果很有可能是不如意的。
对失眠的害怕正是失眠得以维持的根源,当我们对失眠表现出一种接受的态度,内心就会平和很多,失眠也就轻而易举地被击破了。比如,失眠的时候根本不去想自己会睡不着的事情,随便想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失眠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研究表明人在连续7天大脑不进行任何休息时仍能保持如平时一样的智力运行速度,而且思考的质量也不会下降。所谓的躯体不适感其实只是生物钟被破坏后的稍微不适加上人自己对失眠严重后果的无限联想造成的。
其实失眠也有它存在的积极意义,当自己失眠时可能是自己用脑不卫生,导致用脑过度或者大脑过于兴奋,或者是由于自己为某件事情所扰,这个时候正好可以利用晚上安静的时间理智地梳理一下。如此平静地看待与接纳失眠后,你会发现自己想失眠都难哦。让可爱又可恶的失眠永远变成一个传说吧!
心理小链接:催眠
催眠状态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催眠技术现在已被广泛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
催眠过程一般采取这样的步骤:首先,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让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少;然后催眠师要求被试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想象中的风景、表的滴答声等,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和体验,如“放松”“你现在感觉非常舒适”等;这样被试就会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顺从和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
我要崩溃了
【案例】
小张,一名高三理科普通班学生,虽然同学们都觉得她很文静,像波澜不起的水面,其实同桌不经意的一些话如“这个题目这么容易”“这道题你又错了”以及同桌做题速度快等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极大波动。小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不能正视自己,尤其不能接受自我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她的成绩排名较前,但与她的前五名目标相距甚远),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是觉得自身优势体现得不够,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心里堵得慌”。人际关系也不太好,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心里难过的时候也不知道找谁诉说,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由于抑郁,经常睡不好觉。高三以来,学习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让人越来越觉得很压抑,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回家调整,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
学生小张的基本情况:小张今年17岁,高三学生,家住农村,有一个弟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但从小对她特别疼爱,有什么要求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基本上没有大的挫折,所以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在农村生活的日渐熏染下,养成了吃苦耐劳、谦虚诚实的良好品质。由于家里经济状况欠佳,她也很能体恤父母,在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非常勤奋和刻苦。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被公认为当地的“好学生”,所以也如亲人所预期的那样如愿从农村中学考进了重点中学。进入重点中学后,虽然不再像原来那样出类拔萃,但成绩也在全班前10名左右,波动不大,一直较为稳定。由于生性腼腆和为人内向,从小就不太乐意与别人交流,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朋友。尽管她学习不错,在同学眼里,她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而她也乐于享受这种清静与孤单,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这挺好的”。
【心理分析】
这是一起由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极度焦虑和压抑,最终无法承受而选择逃避的典型案例,即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的非理性行为。一般来说,心理压力大部分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而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而言,最大的生活事件莫过于单调枯燥而持续进行的学习,在这种长时间学习过程出现的学习优势比较、浓郁的竞争氛围以及种种心理波动都可能诱发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而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开始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的显著特点。这时期的人心理不稳定、变化大、可塑性强,还处于一个“前成熟期”,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当然,客观地说,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心理疾患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提供心理支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关注,使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和合理的释放,并进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的过程。
【心旅导航】
辅导目标:协助小张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调整自我人际关系,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投身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辅导手段:认知疗法;行为疗法。
辅导过程:第一阶段,尽可能让小张将压抑的不良情绪体验宣泄出来,老师对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和尊重。对于内倾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辅导对象体验到久违的轻松感,使辅导对象在与老师的交流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问题暴露,逐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在辅导对象情绪好转,并同老师建立了信任、合作、伙伴的关系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咨询。在这个阶段里,老师主要从自我宣泄、压力转移、人际关系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她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逐步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1.正确认识自己,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正确地认识自己包括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就是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现实环境来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好的目标可以使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只有在学习过程获取自我成就感和“高峰体验”,学习才有活力和激情,也才有真正进步。然而,如果目标过高,超过自身实际能力或完全脱离现实,那么在遭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学习时最重要的不是死死咬住预期目标,而是应该在关注它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去把握过程,只有过程完满了,结果和目标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她听了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2.学会自我调适和转移心理压力。由于她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的高竞争性和高挑战性,它们产生的负性情绪大量积压而没有能够得到合理宣泄,最终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所以嘱其在生活中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通过倾诉、哭泣、娱乐等方式将内心的负性情绪发泄出来。比如遇到十分难过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或者通过活动等多样化生活方式来转移注意力,使心理压力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和消解。同时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弹性地执行自己制订的作息制度,使生活、学习规律进行。谈到这里她连连称是,承认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
3.运用放松技术,解除睡眠障碍。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客观作用,使她患上了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种障碍又进一步地使她的焦虑水平和意向增强,两者产生交互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另一个压力源——睡眠障碍的解除就显得极为必要了。为此老师教其学会运用言语和想象作自我放松,想象如“我躺在温暖沙滩上,感到舒服,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耳边听到海浪声,感到温暖而舒适”“我感到细沙柔软,阳光温暖,海风轻轻吹着杨柳”“我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我右手,流进我的肩膀里”等,使精神得到愉悦和松弛。
4.调整人际关系,改变不良社会认知。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她都处于一种相对孤立和与人隔绝的状态,这种孤独感的日益增强直接导致了自我评价的降低,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它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自身变得更加孤独和离群。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或恶化,是个体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压力源,改善人际关系则可以有效消除它的滋生土壤。所以鼓励她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以获得参与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与他人融为一体。听完这些,她紧蹙的眉头渐渐地舒展了开来。谈话结束后,她表示以后如果觉得烦闷的时候一定会再来找我,我笑着答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学生小张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慢慢开朗起来,和同学的人际关系也有改善,对自己有了比较正确的定位,学习能正常进行了。
心理小链接:呼吸放松训练
呼吸放松训练需要保持缓慢均匀的呼吸频率,将空气深吸入全肺,然后再全部吐出。这个方法占用场地少,可以随时进行,简单易行,适用于紧急场合。
操作步骤: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双肩自然下垂,闭上双眼,慢慢做深呼吸,直到胃部鼓起来,这表明已用全部肺呼吸,接下来缓慢地全部呼出来。如此进行五六个回合,每个回合约10秒。
她为什么频频伤害自己
她是通过电话跟我联系的。电话里,她的声音弱弱的,当她出现在我的眼前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是一个身材有点“壮”的女孩,留着板寸,穿着一身校服,给人一种假小子的感觉。我请她到心理咨询室坐下,内心在思忖,这样的“假小子”型的女生应该是很阳光的而且在同学关系上搞得很好的,她到底会有什么烦恼呢?
我请她进来坐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痛苦,只是冲我笑。
于是,我问她:“你来心理咨询室有什么事吗?”
“老师,我感到不开心,自从上了高三以后,总是不能安心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她说,语气很轻很轻。
“为什么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呢,上高三以后吗?”我问。
“嗯,以前也偶尔有这种情况,只是现在越来越经常出现了。”
“嗯,上高三以来一直都是这样,还是断断续续的这样呢?”
“几乎是一直这样吧,就是偶尔放假回家的时候会好一点。”
“哦,你填一下这个测试表吧”,我给了她一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这个量表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你的情况,没有好坏之说,你只要凭第一感觉如实填写就可以了,测量结果以及接下来整个咨询过程都是保密的。”
因为之前给她上过心理健康课,所以她很是信任我所说的。抑郁量表结果显示她处于中等抑郁状态,并伴有自杀倾向。
做完测试以后,她就那样直直地看着我,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急于说出自己的痛苦。只能我问一句,她说一句。
我分别询问了她的家庭成员及关系、学习情况、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没想到,她竟然都回答很好。我问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她回答说她自己也不知道。
这样一问一答多次以后,我还是找不到咨询的切入点,她过来做咨询的目的仅仅是改善情绪状态,可是我发现她现在对情绪的感知有点迟钝,甚至可以说是麻木。于是我对她讲了一些情绪调节和情绪认知的知识后,因为她说自己的身体状态也很不好,并且不排斥就医,所以我建议她到医院去查一查这种状态。
一周以后,她又到心理咨询室来,我询问她的状态和检查的结果,她说检查结果是:大脑处于边缘状态。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想法。
对于这种情况,心理咨询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还需要药物治疗才能真正起作用。于是,我跟她的家长做了沟通,建议她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并把她转介给我的大学老师张老师。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一个下午,我又接到了她的一个电话:“老师,我是小丽,我现在很难受,真的不想再活下去了。”“小丽你别着急,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你一定会重新好起来的,你在哪呢?能不能跟老师聊会儿天?”“我在操场。”我赶到操场,远远地看到她弱弱的身影。通过聊天,她告诉我,今天是由于她母亲强制要求她来上学导致的情绪大爆发。我安慰了她一会儿,并且将她的情绪状态告诉了她的班主任,经过协商,我们将她交到了父母手中。因为在那里,她会得到更好的监护。
一下午她就待在我的办公室,在我的电脑上下载了漫画故事《寻找缺失的一角》。她的情绪状态比较稳定。晚上她的父母过来接她的时候,她的情绪又一次爆发了,当她看到她的父亲时,竟然使劲往我的身后躲,就像小偷见到警察般的惊慌。我连忙抱住她,告诉她那是她的父亲。是会保护她、疼爱她的父亲,不停要求她深呼吸,放松。慢慢的,她的身体开始放松。最后允许她的父亲靠近。
她的父母说,她现在最信任的人是我,但是她对我却从来什么都不说,我通过隐喻故事疗法,将另一个相似的例子讲给她听,她听得很认真,却还是什么都不说。只是微笑着说:“一切都很好。”她的心里不知压抑了多少事情、情绪,才会导致现在这个样子,我在想。
后来经过反复跟她父母交流、沟通,她的父母将她送到了一家精神康复中心,那里没有压力,没有要求,只有安静。她的精神状态慢慢地好转了。春去秋来,第二年教师节,我意外收到了她的短信: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我现在很好,请您放心,谢谢您。看到她的情况有所好转,我终于感到欣慰,感到当初强力建议她的父母送她去接受治疗终于没有辜负她的成长。
心理小链接: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人人均可出现,当个体遇到精神压力,如挫折境遇、突发事件时免不了出现抑郁情绪。沮丧、忧郁时人们往往寝食难安、长吁短叹,对自己感到失望,感到头脑也变笨了。但是,这种情况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正常。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伴有严重的躯体不适和行为改变,这时的抑郁已经转化成为病态情绪,即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并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兴趣淡漠、消极被动、悲观绝望、不能适应现实生活,抑郁症的确证需要经过临床上的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