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分析介绍

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要注意去创造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减少学生对父母的想念。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这叫做人际空间。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距离太近了,侵犯了个人的空间,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分析介绍

想家的女孩

周二,在心理咨询室值班,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轻轻地说:“老师,我可以找您聊聊吗?”我扭头一看,一位高挑白皙的女生拘谨地站在门口。

我赶忙把她让进来,给她倒了一杯水,“老师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吗?”我问道。

“我最近心情总是时好时坏。”女生说。

“什么时候心情不好?举个例子。”

“比如下课我同桌不理我时。”

“哦,这样的情况有多长时间了?”

“一个星期了,并且我有些想家。”女生的眼圈红了,继而掉下眼泪来。

“从刚来高中就想家了么?”

“嗯,但是原来不像现在这样厉害。”

“最近发生过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么?”

“也没什么,想不起来。”

“最近成绩怎么样?和同学关系怎么样?”

“成绩很好,我自己认为还可以。我觉得我和宿舍同学的关系比同桌要好。”看来排除学习上的心理困惑了,我心想。继而又问“你怎么看待你和同桌的关系?”“一般吧,最近不太好,我觉得她不喜欢我。”

“哦?你从什么事情上发现她不喜欢你?”“比如说课间我唱歌,她说我很烦。去食堂吃饭,她总和另外一个同学说话,我插不上嘴。”“哦,去食堂吃饭,同桌和另一个同学说话而不理你,你觉得受冷落了,心里挺失落的。”“嗯。”“那如果让你选,你是选你们三个人一起去吃饭,还是你和同桌你们两个人去吃饭?”“如果同桌和我说话的话,我选我们两个人一起去。”

“你和同桌都什么时候在一起?”“吃饭、自习、上课、回宿舍……我们除了不在一个宿舍,其他的什么时间都在一起。”“你们当同桌多长时间了?”“两个多月了。”

“你们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矛盾越多吗?”

“嗯,刚分到一起当同桌时关系挺好的,可是时间越长,我发现她的缺点越多,我也感到她也越来越不喜欢我,总有些针对我的感觉。”

“嗯,老师给您讲个小故事吧,两只小刺猬是好朋友,到了冬天很冷,两只小刺猬就商量着依偎在一起取暖,结果靠得越近,他们身上的刺将对方扎得就越疼。最后,两只刺猬不得已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既扎不到对方,又能在一起互相保护、互相帮助。猜猜老师为什么给你讲这个小故事?”

“您的意思是说,我和我同桌在一起的时间太多了,就像小刺猬一样,互相扎到对方了吗?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是的,如果我们离得太近了,彼此之间丧失了距离带来的那种神秘感,没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就会发现对方身上有那么多原来没有发现的缺点。所以,要和同桌保持适当的距离,要给彼此单独活动的空间。”

我顿了一顿,又问她,“如果有人和你的意见不一致时,比如说,对于一个电视剧,你很喜欢,而另外一个同学很讨厌,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这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不一定非要完全一样。”她说。

“所以啊,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头脑和思想。互相不隶属于对方,所以谁都有权利去找另外的朋友。朋友并不是专属于你一个人的,也并不是只有两个人可以做朋友,大家可以三个人、四个人甚至更多的人是朋友。”

“嗯,我明白了老师,我不像以前那么黏着同桌了,我们都需要各自的空间,我也应该扩大我的交际面,多找些朋友,这样也就不会同桌一不理我,我就想家了。”她笑着说。

社会支持感是人不可缺少的情感。对于中学生而言,父母、老师、朋友、同学是自己社会支持的来源。如果一方缺失就很容易倾向于另一方去补充。比如,如果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很好,在学校过得很快乐,自然不会太想家。“乐不思蜀”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和同学朋友关系不好,就很容易希望得到父母的慰藉和帮助,想家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要注意去创造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减少学生对父母的想念。

心理小链接:人际距离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个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可是,物极必反。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这叫做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泡泡一样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为“人际气泡”。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距离太近了,侵犯了个人的空间,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走出那团迷雾

小文是一个高二女生,在班上做语文课代表,因为与她的语文老师在同一间办公室,所以对她的印象比较深刻。她总是梳着一个利索的马尾辫,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见到老师笑着打招呼,课间楼道里也少不了她跟同学在一起的欢声笑语。这样一个可爱女孩,会有什么烦恼呢?当我发现咨询室外是她在敲门时,着实有点疑惑。

她坐下后先用一种不安的眼神打量了我一下。我微笑着问她:“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她开始打开了话匣子:“老师,我感觉最近状态很不好,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我的状态却这样差劲,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着急,可是上课的时候又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嗯,那能不能描述一下你所说的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想一些小事,生活中的小事。”

“能举个例子吗?”

“我在这个班上有一个好朋友,我们是同桌,关系特别好,上课、吃饭、回宿舍几乎都是一起。我们还会彼此分享心中的秘密。可是最近我觉得她离我越来越远了。我们班还有一个女生,跟我是初中同学,我们以前就彼此认识,初中的时候也是跟她在一个班上。我跟她的关系不太好,没想到的是,到了高中到了新的班级,我还是跟她在一个班上。她在班上是体委,现在总是感觉她处处针对我、欺负我。我感觉她挺讨厌的,但是又在一个班学习,所以也不想把关系闹僵,所以我想问问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你感觉她在针对你、欺负你?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她在针对你、欺负你?”

“比如,自习课的时候,她经常会在座位上骂我。我俩现在前后桌,我经常听见她在座位上骂我傻子。”

“还有一次跑操的时候,我在队伍的前面,我听见她在后面跟几个女生大声聊天,一边说还一边喊:前面那个傻子,前后对齐。老师,我实在受不了了,我不想跟她起争执,我只想跟她和平共处,我只想安安心心的学习。”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她属于那种很有气势的人,总有几个学习不太好的整天跟她一块吵吵闹闹,扰得人都不能学习。而且她那几个好朋友也总是趾高气扬,对我爱搭不理。”

“嗯,你说了那么多,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现在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她的朋友对你爱搭不理,不热情,这种行为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就觉得很沮丧,感觉她们是商量好的,故意那样欺负我。”

“如果你那样想的话,确实会产生沮丧、生气这种负面的情绪。其实不是她们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你的这种感受,而是你自己对这个行为的反应导致了你的消极情绪。你能明白吗?”

她似乎明白了,点点头,我看着她继续说:“接着说这件事,你的头脑里先设定了一种想法,她们应该对我好,对吧?”

“嗯,其他同学都是这样友好的。”她解释道。

“那我想问你,她们为什么一定要对你友好?或者换句话说,别人为什么就应该要对你好?我们能不能把握别人的行为呢?”

“不能。”她回答道。

“所以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我期望别人都对我友好。但是不保证别人一定要对我友好,对吧?你在心里说一下这句话,看看是不是还是刚才那种强烈的挫败感?”

“嗯,感觉好多了。”

“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智能ABC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人的情绪不是由生活事件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些观念决定的。”

“哦”,她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知道她只是刚刚从理性上接受智能ABC理论,并不能真切感受及应用。

于是我进一步给她举例子:“比如说我们平时的考试。成功了自然都高兴,但是如果失败了,你就会发现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同样一个成绩,小A看到这个成绩,深入思考总结了自己失分的地方并进一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小B看到这个成绩想,太糟糕了,简直不能面对,如果这样想,这个考试对于小B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我们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世界,不如说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这样才有了不同的人生。”

“嗯,老师我明白了。”

“嗯,你很聪明。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给你留一份家庭作业吧:写出一周内自己头脑中的不合理观念。”

“嗯,好的。”她满口答应着离去。

理性情绪疗法对于人际关系类咨询效果非常明显。本案例一共做了七次咨询,第三次咨询后,来访者生活状态就非常不错了,因为考虑到她的完美主义。又通过三次咨询她能更客观地接受自己了。

是谁让我心烦

【案例】

小张,高二年级女生,初到心理咨询室,表示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自己喜爱的宠物丢失而心烦意乱。稍后又试探性地问心理老师对待异性交往的看法,最后才表示是因为和自己心仪的男生分开了而烦恼。

【心理分析】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渴望获得异性的关注和好感无可厚非,但是真正发展到恋情就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有调查研究显示,女生因此而导致的情绪波动较男生大,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多。并且由于青春期学生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够全面,很容易出现失恋后自卑、情绪不稳的情况。

【心旅导航】

1.首先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青春期男女生处于一个对异性好奇、渴望接触的时期,男女生正常交往是青少年到了一定年龄时生理心理需要的自然流露,但同时交往过密又是不可取的行为。但是要对该女生出现这样的问题表示理解。然后运用一些开放式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有早恋问题的学生一旦信任老师后,会把她的困惑和想法、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以希冀得到老师的解释和帮助。

2.进行认知上的改变和引导。该生失恋后情绪低落,根本原因在于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所以才使对方提出分开,从而认为自己不被所有人喜欢,认为自己很差劲,出现了自卑心理。

(1)通过寻找对方身上的缺点来放大对方的弱点、减轻对对方的留恋。请学生思考一会儿关于对方的缺点、不足,或者是为人处世自己所不齿的地方,一一写下,比如说:固执、不求上进、性格不合、不安定……促使该女生尽快从留恋中脱离出来。

(2)首先进行自信心的恢复和强化。请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优点,不少于10条,然后请该生逐一仔细阐述这些优点。

(3)发现爱自己和关心自己的人。请该生在纸上写出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不少于10人,然后挑选最前5位的分别阐述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该生在这一环节谈到父母、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时情绪激动,谈到朋友们对自己的关心时感慨万千。

(4)引导学生爱自己、悦纳自己。引领她到心理放松室里的镜子前,告诉她,最爱自己的人在镜子里,请她仔细的观察、夸奖、赞美她。之所以出现自卑、低落的情绪,是因为她不爱自己、不悦纳自己了,请该生重复自己的优点,在镜子面前大声地喊出。该生喊到最后抱头痛哭,之后擦干眼泪,表示再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不喜欢而全盘否定自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尽自己的全力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不辜负爱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老师和朋友们。

高二学生对高中生活已适应和熟悉,与周围同学相处时间也比较长,基本的适应问题出现的情况较少,但是此阶段异性交往问题日益显露,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多方关注。

心理小链接:与异性交往时应遵守的原则(www.xing528.com)

1.交往方式上公开,不要单独约会,鼓励大家多参加集体活动。

2.交往范围广泛,不要仅仅和某个异性同学交往。

3.交往情感要适度,不要过分痴迷于对方。

师生之间

【案例】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老师为了我们,可谓含辛茹苦,我觉得我们应该主动与老师亲近,保持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我却发现,自己尽管内心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却不知如何去和老师交往,常常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我与老师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堵无形的“提坎”,总觉得与老师格格不入,甚至觉得老师总是对“我”要求苛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心理分析】

这类问题属于师生关系中的问题,一般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同学有封锁心理,面对老师,他们将内心世界封锁了起来,不由自主地与老师疏远了;有些同学有羞怯心理,胆子小,在老师面前手足无措,遇到问题,宁可不会,也不愿请教老师。同时,有的同学往往把老师看做十全十美的人,一旦老师的一些语言、行为与他理想中的形象不符,就会产生失望心理,不愿与老师交往,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有的同学产生怨恨心理:某些同学认为老师要求太严格,束缚了他们的自由,或因为老师曾严历地批评过他们,便怀恨在心,成心与老师作对,视老师为仇敌。

【心旅导航】

1.培养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老师为了我们健康成长无私的奉献,用心血和爱对我们的灵魂精雕细刻,从老师那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做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师爱师呢?面对他们有什么好惧怕的呢?

2.客观全面地认识老师,老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个性,更有缺点,学生应客观、全面地评价老师,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把老师偶像化,老师也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3.真正理解信任老师。师生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如果对老师抱一颗偏见的心,不能信任老师,猜疑老师,师生间就不会有心灵沟通。应该学会理解老师,试着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尤其是当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对我们批评指过时,更要如此,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掌上明珠”,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小心眼”去度老师的大度之腹。

4.多与老师交流,主动配合老师工作,为老师分忧,而不要老师的回报,真心真意为老师服务。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老师一些关心,让老师也能体味到作为老师的点点幸福。

分析了很多学生方面的原因,但是在师生关系中,难道我们老师就没有需要调整的方面吗?曾经很多老师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直认为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很高,可是有一天自己与一名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碰面,这个同学看都不看自己一眼或者是绕道而行,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没素质,却没有仔细想想,如果一个学生真真正正的打心眼里尊敬你,他离你很远就打招呼,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在一些问题上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一下源头。

心理小链接:你给孩子什么?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嫉妒。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以爱之名

亲情是世界上一切感情的基础。可又有多少人在这个世界上饱受亲情之殇呢?

小文是一个安静的男孩子,就一直那样安静地默默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天空,不曾热闹,却依然繁华,让人想要走进却又不忍心打扰。

跟我说话的时候,他也一如既往保持着这种平静。但是他的诉说却令人不能平静!

“老师,我最近感觉很不好。”

“为什么呢?发生什么事了吗?”

“没有具体发生什么事情,就是感到很压抑,感到自己的精力越来越难集中到学习上,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霜打了的茄子,有气无力。很想努力,但是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使不出劲。想象其他同学一样有活力,每天说说笑笑,就是做不到。我感觉灵魂好像已经出窍了。”

“灵魂出窍了?那你觉得你的灵魂去哪了呢?”

“不知道。有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是不是感觉自己不是在为自己而活?”

“是的。”

“那你感觉自己在为什么而活呢?”

“不知道,反正从小我就知道要考高分,这样才行,以前一直是在很努力地学习,但是自从来了衡中,成绩就像凝固了一样,再也没有上升过。”

“那你是感到有点泄气了?”

“嗯,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吧。不过即使成绩好,我也不怎么高兴。”

“成绩好也不高兴?你不是说你要考高分吗?那为什么成绩好了还不高兴呢?”

“就是觉得没意思。”

“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呢?”

“不知道。”

对话陷入了沉默。我突然话锋一转:“你跟父母的关系怎么样呢?”

他沉默了。然后说:“不怎么样。”

“能描述一下这个不怎么样是怎么样吗?”

“我跟他们之间没有沟通。他们就看重成绩。”

“他们怎么看重成绩的?”

“老师我给你讲个事吧。那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的数学计算老出错。我妈妈为此很恼火。记得一天中午,她检查我的作业,发现我的作业中又有几道题做错了,于是突然之间火冒三丈,此时距离下午上课时间还有半小时,她又给我出了5道数学题,那5道数学题我做完之后又检查了5遍,然后才敢拿给妈妈看。没想到第一题就做错了,于是妈妈冲我吼了起来。我看了看表,这时距离下午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看什么看,这学你也别上了,连计算都老出问题,你还上学干什么呀?’当时爸爸就是很生气地在一边站着,一句话也不说。我感到万分恐惧和绝望,等爸妈走了以后,我悄悄拿起书架上的水果刀,在自己的手腕处连割了5道,血从伤口里流出来,泪从眼里流出来,我颓然坐在地上,发现父母已经站在了我面前。爸妈愣住了,妈妈问我‘你这是干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妈妈说‘你想干什么?’我颤巍巍地说‘我想上学去!’身为医生的妈妈就给了我3个创可贴,我用创可贴贴在伤口上,再把手僵硬地插到衣服口袋里,就这样去学校上课去了。临走爸爸只说了两句话‘真不争气啊,真不争气啊!’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父母我感觉不到一丝温暖,有的时候甚至特别恨他们。”

“嗯,老师能理解你的感受,你觉得父母对你只有无尽的要求和严厉而没有疼爱,所以很伤心是吗?”

“是的!”

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小男孩,面对妈妈怒火,战战兢兢地做完5道题,提心吊胆地检查了5遍,可能是由于太害怕了,他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到题目上面,没有检查出错误,交给妈妈,没想到又错了一道,而且妈妈还不让他再去上学了。他知道妈妈发了很大的火,并且害怕妈妈真的不让他上学去了,惭愧自责懊恼抓狂,一时间他不知道怎么办,只有自己拿自己发泄,他用水果刀伤害了自己。当鲜血流出来的时候,他的父母看到了,他的父母开始关注他了,开始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茫然回答不知道。这时候他的父母竟然狠心地给了他几个创可贴就走了。他伤心,甚至恨他们,因为他感觉不到一点关心,并且要用自残的形式才能换回父母对上学的“许可”。我看到了一个弱小无助的孩子和一个强大的父母。想必这十几年,他压抑的已经太多了,我想他需要一个宣泄。

我将放松音乐打开,对他进行了放松训练,在进入完全放松的环境中后,慢慢的,我开始跟他对话:“想象你的对面坐着你的父母,把你刚才跟老师讲的事情再重复给你的父母讲一下可以吗?讲出你心中的感受。”我帮他开头:爸爸妈妈还记得那次我上小学的时候吗?

开始,他静静地讲着,眼泪默默地流了出来,后来他越讲越激动:“爸爸妈妈你们知道我当时多么伤心吗?你们就是这么讨厌我吗?我的手臂上那么大的口子就只换来3个创可贴吗?我到底是不是你们亲生的?难道学习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吗?”他终于哭出了声音,埋藏在心底十几年的感情终于释放了出来,他哭得那么伤心……

我让他尽情释放了一下,等他慢慢平静下来,我对他说:“你的感受老师能够理解,但是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了,不是小孩子了,小学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怎样跟父母相处,但是现在你长大了,应该用更理智更成熟的方式去处理,应该学会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不然别人怎么会理解你呢?哪怕是最亲的爸爸妈妈,你说对吗?老师认为你也不想再过这种压抑的生活了吧?”因为没有父母在场,我只能对他进行辅导。

他使劲点了点头:“那怎么跟父母沟通呢?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说话。”

“首先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比如你提到的这件事情,当时感觉很伤心,就可以跟父母说啊,而不是用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告诉父母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告诉父母你的恐惧和害怕,告诉他们你不适应他们的管教方式等等。”

“其次是要善于观察父母的情绪,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尽量避免招惹。父母情绪好的时候再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如果遇到矛盾冲突,可以等父母冷静下来之后再跟他们谈。”

“再次是要学会用大人的口气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去跟父母沟通,不要任性。父母虽然有很多方式是不对的,但是总而言之还是爱你的,不信你回去可以问一下你的父母证实一下。所以父母希望你好,只是有时候他们不能理解你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这时候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勇敢地向父母说出自己的迷茫、困惑或者无助,父母会理解更会帮助你的。”

我说的时候,他一直在不停地点头,然后说试试我的方法。

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在想,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家长经常在爱的名义和心情下,对自己的孩子提过高的要求,用攻击、讽刺、挖苦的语言进行指责,违背他们的意愿为他们做选择,甚至使用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和冷暴力。在这种做法下,孩子的心里会被植入爱的种子吗?没有自主和自尊的生活虽然优越舒适,孩子会高兴吗?爱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样表达和表现,这应该是值得每位家长和老师思考的问题。

心理小链接:非爱行为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这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

家长期望孩子回报自己,必定导致有条件的爱,条件就是必须服从自己、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成长去生活;为了保证实现这样的设想、保证得到回报,家长就会想方设法阻挠孩子的独立,包办孩子的一切。有调查显示,95%的孩子都对父母家庭有意见和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的则达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

这种爱是一种带附加条件的爱。很多孩子从幼儿起就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乖才爱你”之类的话。这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演变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等的要求,这时候常有“你看XX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的话。很多时候,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很多,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的过多要求和期望,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最终失去自我。“非爱行为”弱化孩子能力。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能力越来越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