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目标及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目标及原则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中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参与性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方参与为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目标及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有其独特的功能、目标和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目标和任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有三项,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

1.发展性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适应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2.预防性功能。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应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患于未然,使学生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面对各种挫折和考验,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问题或导致悲剧的产生。

3.补救性功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时通过某种方式帮助他们进行调整和改变,可以解决问题或者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所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针对学生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重新自信地面对生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1.基础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自我排忧解难,游刃有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2.基本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他各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适应关系,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3.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一代新人,不仅要造就他们与未来文化相适应的现代心理素质,更要造就他们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创造性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开发人的心理潜能。现代心理学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潜能远未能得以开发与利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发展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如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具体细化为:

1.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建议,始终注意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育中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角”。

3.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方参与为条件。一方面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平等地参与,把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和人际交往的需要,都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能为他人所了解。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注意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那些平时不大引人注意的普通学生作为关注的对象,给予他们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保证他们的参与。

4.因材施教原则。不同个体在能力、性格、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间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正因为不同个体在心理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对不同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二是个性特点,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尽相同,个性特点也是千差万别的。三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各种行为表现来进行教育。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帮助他们弥补不足,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5.活动体验原则。活动体验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内化体验,进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应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活动课程应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让学生重复参与训练,在多种情境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训练和练习。

6.协同性、多样性原则。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是某位教师或管理者个人的事情,不能孤立地进行,更不能把它与其他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协同工作,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更是重中之重,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协同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一方面,由于教育者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多样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个体的个别差异,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此,教育者要主动地以多样性的教育活动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需要,同时,也允许不同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类功能:初级功能是预防、矫治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该功能局限于心理危机处理、社会适应的协调方面,其内容、方法一般涉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范畴;高级功能则是发展性功能,即协助受教育者在其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格得到和谐发展,生活、社会适应良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更重要的是实现其高级功能,即发展性功能,以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教育对象,则可请有专业经验的咨询或治疗人员诊治。在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以面向全体的团体活动等形式为主,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应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8.保密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受教育者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受教育者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教育对象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他们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个别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向教育者坦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困扰、矛盾、冲突等。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有相关信息保密。不得对外公布求助者的姓名,拒绝任何关于求助对象的调查,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等,这些都是保密的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