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爱情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有的人一见钟情,也有的人日久生情;有的爱情平静如水,有的爱情激情澎湃。似乎一百个人眼中对于爱情就有一百种理解。爱情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理论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斯腾伯格认为,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基本上由三种成分组成,即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成分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边,组成爱情三角形。虽然世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但其实都可以由这三种成分以某种方式混合演绎出来。
图7-1 斯腾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促使双方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不分彼此的感觉。通向亲密的关键是友谊的质量,包括信任、诚实、尊重、责任感、安全感、支持、慷慨、理解等。亲密是爱情的基础,是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斯腾伯格认为,亲密至少包括10个基本要素: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与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尊重对方;在艰难时刻能够依靠对方;与被爱者相互理解;与被爱者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从被爱者接收感情上的支持;给被爱者以感情上的支持;与被爱者亲切沟通;珍重被爱者。
激情是指强烈地被对方所吸引,渴望与对方结合,满足归属、支配和性的需要的内在情感。它以个体生理上的性唤醒为特征,表现为陷入爱情时双方对于性的渴望,所谓对某个人有特殊的“感觉”就属于爱情中的激情范畴。
承诺指内心或口头对于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力,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而长期的部分是指对维护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所做的持久性承诺。
从本质上来看,承诺主要是认知性的,亲密是情感性的,而激情是动机性的。爱情关系的“热度”来自激情,“温暖”来自亲密,而承诺所反映的是一个决定,是爱情中的理性成分。
斯腾伯格认为,上述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7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完美式爱情、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
1.完美式爱情
在斯腾伯格看来,完美的爱情应该同时具备激情、亲密和承诺三种成分,是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这种爱情中的双方在感到彼此强烈吸引的同时,还有类似于知心好友之间的温暖和共鸣感,同时对于这段关系都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于彼此的未来有所承诺。显然,完美的爱情可遇不可求。
2.喜欢式爱情
这种爱情中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双方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没有强烈的要与对方厮守终生的念头。其实,这种感情类似于知心好友间的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情,虽然友谊有可能发展成爱情,但是爱情毕竟是比朋友间的友谊强烈许多的感情。
3.迷恋式爱情
这种爱情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双方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很多初恋都属于这种爱情形式,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缺少对于彼此的了解和沟通,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
4.空洞式爱情(www.xing528.com)
这种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那些纯粹为了婚姻的爱情就属于此类。空有承诺的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也许双方在各种现实条件上相当匹配,但是没有爱情中该有的激情和亲密感。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包办婚姻就属于此种类型。
5.浪漫式爱情
这类爱情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却没有对于未来的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当今大学校园中的许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就属于这种类型。很多大学生情侣虽然在恋爱中享受了爱情的甜蜜,但是在面对未来时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6.伴侣式爱情
这种爱情有亲密关系和承诺,但是没有激情。毕竟激情是容易消退的,因此,处于长期恋爱或者婚姻关系中的两个人,更多地保留着一份互相理解和支持的亲密感,以及厮守终生的承诺。
7.愚蠢式爱情
这种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却没有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现在很多“闪婚一族”在充满激情的热恋期就做出走进婚姻殿堂的承诺,结果很多不欢而散。爱情虽然是充满激情的,但是被激情冲昏的头脑只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表7-1 斯腾伯格爱情的七种类型
拓展阅读
爱情中的“吊桥效应”
——心动不一定是真爱
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作为研究助手,让她到一些大学男生中做一个调查。调查中,首先让这些男生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然后再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小故事。实验的特别之处在于把所有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了三组,并且在三个不同地方对这三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这三个地方分别是:一个安静的公园、一座坚固而低矮的石桥和一座危险的吊桥。这位女助手在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完简短的调查之后,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告诉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实验结果发现: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爱情的色彩。
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个实验结果呢?当人处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产生相应的恐惧情绪,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个实验当中,那些在吊桥上接受实验的大学生比其他两组产生更多生理上的反应。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他们会为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也就是说,在危险的吊桥上进行实验的大学生会把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异常表现错误地解释为因为遇见了这个美丽的女助理。换句话说,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那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调查者的魅力所致。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大学生们,与其他环境中的人相比较,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这便是所谓的“吊桥效应”。人在危险的环境里,对其环境中的异性产生小鹿乱撞的心跳,以为是一见钟情或产生好感,但实际是一种思维的误导所产生的错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