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较以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有很大不同,生活上要自理,思想上要成熟,学习上要自觉,尤其在学习内容、方法上和高中有着很大不同。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保持勤学的态度外,还要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方能“百战百胜”。
1.心理转变——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
中学教育以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吸收为特征,除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中学老师往往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观察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连上课走神都尽在老师眼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严格的纪律和严厉的惩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拘束。但是在大学时期,老师化身为学习的引领者,扮演导师和解惑者的角色。一门课程结束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何种技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短短的课堂时间并不能涵盖所有学科知识,需要学生课后拓展和探索。
中学时期,各门课程作业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学生鲜有自我学习的机会。而大学课余时间是相对自由和灵活的,但是部分学生并未正确理解这种自由,也没有充分运用这种自由,一下子卸下所有的负担和压力,让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长期沉迷于网络小说、电子游戏。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要主动培养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大学学习的主导者。
2.内容转变——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理论(www.xing528.com)
中学时期,无论文科或理科学生,都需要学习六七门课程,文科课程大多需要记忆庞杂的知识点,理科则需要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课程虽有差异但实质上都是知识的横向累加,从“量”上不断扩展。大学时期的学习侧重专业理论研究,是从纵向上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确定了自己的学习专业,所谓“术业有专攻”,形容大学生再合适不过了。既然选择了一门专业,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起源、背景、发展历程到专业理论,再到实践运用,大学的专业学习是一个将知识不断层次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过程。
知识是常识性的,理论则是对常识的解释或产生常识的原创性的东西。对大学生来说,专业理论十分复杂枯燥,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能逃避理论,不能轻视理论,更不能忽视理论;相反,我们要深入理解、积极探索,进而熟练运用理论。只有理论能从本质上深刻地揭示现象,任何学科的大厦都是以理论为基石来支撑的,任何知识都是要用理论来阐释的。没有理论的学习,就没有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就等于没有抓住知识的灵魂。
3.思维转变——从生活常识到个体思想
中学教育旨在培养一个具备基本常识的公民,而大学教育则力求培养对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能够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因此,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我们要敢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说出真相,不能头脑空空、任人摆布,也不能做只有一腔热血的愤青。当今社会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大学必须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全方位人才。高中时期的学生往往会认为老师教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因而只需要接受即可;大学生面对纷繁的知识,需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鉴别真伪,也需要培养创造新知识的勇气和实力。
大学学习强调知识的积累,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大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创造思想并不是单靠头脑简单运作就可以得出的,创新精神固然需要灵感点燃,但创造思想的培养却还是依赖于平时的积累。要正确认识打基础和创造的关系,打基础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打好基础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怎会有片刻灵感的爆发?学习不只是继承前人的精华成果,学习还要超越前人,有更大的发现与创造。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有超越前人的创造性发展。因而,要把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研究性思维、探索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