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的来源
“人格”一词被广泛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但“人格”起源于何处、蕴含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却鲜为人知。关于人类对人格的探讨和研究可以追溯至千年之前,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人格”这个专业术语,但《易经》《论语》等典籍中有涉及对“人性”“人品”“品格”等词汇的描述。历经时代的发展,“仁、义、礼、智、信”逐渐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伦理道德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古代人格内容的雏形。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中文所谈及和研究的“人格”是从西方引进的。现代人格心理学则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汉语中的“人格”这个术语是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而英文中的“personality”一词源自拉丁语“persona”,意为演员演出时因剧情需要而佩戴的面具,类似于我国京剧中的脸谱,这个面具既有表演功能,又是这一人物性格和角色特点的表征,包括了外在行为特点和内部心理特点两部分。
拓展阅读
一个老教授培养出三个得意门生:一个在官场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如鱼得水,一个埋头做学问并成了某学科的带头人。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有人问这个老师:“你认为这三个人中,哪个将来最有出息?”老师回答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2.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简而言之,人格是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这二者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但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
所谓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在这里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我们预期,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是活泼开朗的。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在体育活动中很可能也喜欢竞争。当我们说“这就像是她干的事情”“他就是他”的时候,就是在承认这种性格上的稳定性。当然,这不等于说,一个外向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是在庄重场合还是在晚上都兴高采烈、情绪高涨。它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在人的内心发生的,影响着人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你们将会发现,诸多人格心理学家对诸如抑郁、信息加工、愉快、拒绝等感兴趣。当然,在这些过程中,有些是人所共有的。例如,有的理论家认为,每个人体验焦虑时都有相似的感觉或相似的应对恐惧事件的过程。但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这对我们每个人的个性起着决定作用。
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我们体验到的情绪通常也是对我们经历的事件的反应,关键是,某种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情境的作用。观看恐怖影片时产生恐惧感是影片引起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恐惧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应对方式是来自我们内部的。
3.人格理论流派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是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基本问题。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格理论,大致可分为六类,即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www.xing528.com)
(1)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被认为是一场重大精神运动的领袖。他把人格划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提出惊人的观点:年幼的儿童存在性欲;令人费解的生理障碍背后存在无意识的原因;心理疾病的治疗可以通过一种昂贵、耗时的方法进行——患者躺在沙发上,医生听他诉说看似无关的话题。
(2)特质流派
特质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奥尔波特、亨利·默里。与其他流派不同,特质理论家多从事学术研究,而不从事治疗。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对行为的描述和预测,而不是行为的变化和发展。特质研究者很少去解释一个人的行为,特质理论家运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建构,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仍困惑着其他流派的各种偏差和主观性。
(3)生物学流派
汉斯·艾森克是人格生物学流派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人格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维度,他称之为外向—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研究显示,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外向者则更容易被奖励吸引。汉斯·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差异主要是基于遗传的生物差异。
(4)人本主义流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流派因不满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对人性的描述而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源头是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和几位美国心理学家,尤其是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研究。虽然很多心理治疗方法被说成是人本主义的,但是有四个标准可以区分一个理论是否属于人本主义:强调个人责任,强调此时此地,关注人的现象学特征,强调个人成长。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行为主义是由约翰·B.华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行为主义以其最极端的方式,把心理学限定在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上。行为主义者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发展与保持。人格被说成是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经历的最后结果。B.F.斯金纳后来成为激进行为主义的代言人,他拒绝使用像焦距这样的内部状况来解释行为,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部事件。
(6)认知流派
人格的认知流派从人的信息加工角度看待人的稳定行为方式,提出个人建构理论的乔治·凯利是这个流派的早期开拓者。乔治·凯利认为,人具有理解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他把人比喻成科学家,总是力求准确预测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乔治·凯利把人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结构称为个人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