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
杨某是某高校一名大四的学生,该生在大四上学期某一天到辅导员办公室谈心,用3个小时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言谈之间又哭又笑,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边画边说,从“家人”说到“人口普查”再到“查课”,话语间丝毫不具逻辑性。以辅导员平时对该生的了解,该生个性比较内向,不够自信,人际交往圈窄,学习认真踏实,成绩优良,平时很注重自我形象管理,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经辅导员向宿舍同学了解,该同学最近出现行为意志减退的现象,如嗜睡,两周时间每天坐在电脑前修改学年论文但毫无进展,时而发呆,落泪,忘记吃饭;时而大声喧哗,自言自语,夸大其词,手舞足蹈。近期又面临失恋,开学后便出现了以上的异常表现。
后向杨某大姐了解,杨某是家中小妹,父母比较溺爱,中学一直非常优秀,家人对她期望很高,但上大学后,面对激烈的竞争,该生一直觉得壮志未酬。进入大三后,家人要求她考研、过司法考试,在双重学业压力下,她日渐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她又开始谈恋爱,告诉家人后遭到哥哥姐姐的强烈反对和批评,情绪日渐低落,司法考试没去参加,家人更是严厉地批评和责问她,同时,看到宿舍同学保研的保研、就业的就业、考研的复习状态也很好,更是感觉自己无所适从,压力大,于是出现心理问题。(www.xing528.com)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有学者将青年期定义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狂风骤雨”的时期,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青年期是脱离儿童期的稳定世界以后,进入成人期的固定的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案例中,杨某面对生活中的连续压力事件,表现出了双向情感障碍的精神症状。其之所以产生此心理问题,正是因为该生在某些认知因素(完美主义、过于在乎他人评价)、性格因素(内向、自卑)、家庭因素(家人期望高、要求高、关心少、支持少)等共同影响下,面对重大生活事件(失恋、司法考试失败),产生多重心理矛盾(考研和就业、司法考试的矛盾;个人感情和家庭的矛盾;自我高期望与现实低成就的矛盾),自身无法化解,也未寻求外界帮助,导致出现心理障碍。
可见,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大多时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因素中和个体自身相关的叫作内因,和个体自身无关的外部因素称为外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