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的最重要前提,首先就是要建立起“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样一种哲学观念。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让我们来看一道有趣的测试题: 1+1=1; 2+1=1; 3+4=1; 4+9=1; 5+7=1; 6+18=1。
怎样才能得出这样的结果呢?一句话就可以道破天机:只要我们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其结果就可以成立了,而且还完全正确。
1(里)+1(里)=1(公里)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些东西看似不可思议,看似复杂难解,但只要我们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框,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
这种创新思维让我们看到了怎样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请看“哈桑借据法则”:
一位商人向哈桑借了两千元金币,并打了借条。在还钱的期限快到了的时候,哈桑突然发现借据丢了。他万分焦急。他的朋友纳斯列金知道此事后,对他讲:“你给这个商人写封信去,要他到时候把向你借的2500元还给你。”
哈桑虽然迷惑不解,但他还是照着朋友纳斯列金的话做了。
信寄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商人在信中写道:“我向你借的是2000元,不是2500元,到时候就还给你。”
这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工作的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7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要求新加坡旅游局制订一个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新加坡的旅游事业。新加坡旅游局接到指示后不久,却给李光耀总理打了一份新加坡不能发展旅游业的报告。
报告的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海浪。我们除了一年有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看过报告,非常生气。他在报告上批示了这样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植花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旅游收入列亚洲第三位。
事实上,有些地区、有些单位的工作不能有效地落实,很大程度是相关人员缺乏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思维,不可能的事,也许就会变得可能。一般而言,下面的创新思维是组织成员在落实工作中所应该掌握的:
第一,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逆事物的常规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得简单点,就是“倒过来想”。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日本丰田公司的创造人丰田喜一郎就说过:“如果我取得了一点成功的话,那是因为我对什么问题都倒过来思考。”
逆向思维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改变常规的思维轨迹,用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研究和处理问题。
美国的阿拉斯加有一种珍稀的鹿,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对它们精心看护照管。
开始时,管理人员为了不使鹿群受到伤害,便将狼、豹等动物驱逐“出境”。鹿群生活在没有任何危险的“安乐窝”之中。
渐渐地,管理人员发现,这些鹿的活动量在逐渐减少,体质也变得越来越差,许多鹿因为抵抗力弱而死亡。
怎样才能使鹿群恢复原来的生机呢?管理人员决定,从外地“引进”几匹鹿的天敌—狼。
狼引进来之后,鹿为了生存,整天来回奔跑。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些鹿的体质和生命力都大为增强。
这就是逆向思考的方法。狼本来是鹿的天敌,但天敌的引进,却锻炼了鹿的身体。一个疑难问题,就这样简单地解决了。
为什么逆向思考能寻求到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呢?应用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一般都是顺着想,也就是按照大家都认同的常情、常理、常规的正向思考路径去思考;或者遵循事物的某种客观顺序去想,比如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等等。既然是大家都认同的常理,所以遇到某一问题时,大家都会顺着这样的思路想。这样思考问题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也有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是利用正向思考的路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却难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会失之偏颇。(www.xing528.com)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只是重复别人的思路,不满足于停留在别人的水平上,而要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我们就应该跳出常规,打破常理,运用非常规的思路去思考,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想出来的办法,就可能是有新意的办法,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路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其思维活动的轨迹,就像草地里的旋转喷头一样,朝不同的方向做立体式的发散思考。
发散思维的鲜明特征,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发散思维,就要养成一种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不管遇到任何的问题,首先要想到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相传,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整个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人能打开。
这时候,亚历山大率大军侵入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索前,不假思索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一举占领了比他的国家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为什么能够打开葛第士的结?除了他那果敢的性格外,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别人在“解”上做文章,他则挥刀断之。这一“解”一“砍”表明了亚历山大的思维异于常人。
第三,转向思维。转向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其思路在一个方向上受阻时,便马上转向另一个方向。这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或者说是“换一个地方打井”。
“换一个地方打井”,是著名的思维学家、“创新思维之父”德·波诺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在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要学会转换思路。思路一变,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在美国西北某地,一到冬天,电影院里就常有戴帽子的女观众。她们的帽子很影响后面观众的视线。为此,放映员多次打出“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的字幕,但始终无人理睬。
后来,放映员经人指点,打出了一则通告,通告说:“本院为了照顾衰老高龄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不必摘下。”
这个通告一出,所有戴帽子的女观众都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谁都不愿意被看作“衰老高龄”。
这则通告的成功,就源于适合女性心理特点的思维转向。
事实说明,思维转向,往往是低成本的投入,高效益的收获。
一天,犹太富翁哈德走进纽约花旗银行的贷款部。他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贷款部经理赶忙上前招呼: “先生,有什么事情需要我的帮助吗?”
“噢,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1美元?”
“是的,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不过您这样的绅士,只要有担保,多借一点也可以。”
“那这些担保可以吗?”哈德说着,从精致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珠宝堆在柜台上。
“喏,这是价值50万美元的珠宝,够吗?”
“当然,当然!不过,你只借1美元?”
“是的”,哈德接过1美元,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观看的银行行长此时有点糊涂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位犹太人为什么抵押50万美元,却借1美元。
他急忙追上前去,对哈德说:“先生,请等一下,我想知道你有价值50万美元的珠宝,为什么却只借1美元呢?假如你想借30万、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考虑的。”
“啊,是这样的: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好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而你这里却很便宜,一年才6美分。”
我们看,不同的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放到金库存,要花昂贵的保险费用,而借债抵押,一年只需要6美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