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离不开领导公信力。因为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组织的核心。知识型员工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独立自主意识强。不太喜欢被别人命令,而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因此,要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者,就必须提升自身的领导公信力,通过领导公信力来赢得下属的信任,从而将工作落实到位。
所谓领导公信力,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以及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获得下属和社会公众认同、信任、追随的品质和本领。
提升领导公信力,具有不同的路径与方法,但以下这几点则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领导公信力构建的主要途径。
确立“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不是一句简单的表述,它需要领导者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并把它落实到领导工作中去。
第二,遵循“秉公用权”的行为准则。政治学告诉我们,政治社会中的权力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一切权力都是公共权力。权力的公共性,要求领导者必须秉公用权。
所谓秉公用权,就是要公正、公平、公道地使用权力。一些领导者之所以不被下属群众信任,原因虽然有多种,但领导者不能秉公用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的领导者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亲朋好友好办事,平头百姓难办事”。
事实证明,领导者用权不公,领导者公信力会流失;而领导者秉公用权,则会获得下属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稍。”
的确,如果能够秉公用权,怎么做都精彩。即使是小官,人们也会望风畏服;如果用权不公,即使是做宰相,使尽各种手段和伎俩,百姓也不会心服。(www.xing528.com)
第三,培养“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工作靠真抓,事业靠实干。一个弄虚作假、光说不练的领导者是不能获得下属群众信任的。
事实说明,领导者要赢得下属群众的信任,必须具有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真抓实干”,是领导者高尚品格的体现,是领导者责任心、事业心的体现。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足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朱镕基的这段话是非常感人的。感人之处在于:“做清官”与“办实事”。
第四,锤炼“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古罗马的马奥维德曾经说过:“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
东汉科学家张衡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中国古代先贤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把品德修养列为领导者的第一要素。领导者要提升公信力,也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尤其应该锤炼“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是领导者提升领导者公信力的基石。魏徵说:“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鲁迅先生说:“伟大的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个‘诚’字。”
事实证明,诚信是最为高尚的人格力量。一个具有诚信品质的领导者,才能受到下属群众的敬重,获得下属群众的追随。
第五,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之本。清正廉洁,也是一种政治信用。“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朝人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中所写的这句话,明确地说明,廉洁者,是民众的表率;贪腐者,是民众的敌人。的确,“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
1949年,当蒋介石反动政府行将崩溃之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的要员们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以及廉洁换得的民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