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的内涵远不止于守住底线。守住底线是底线思维的第一层含义,或者说,是底线思维的底线。
底线思维并不满足于筑牢防线、守住底线,它筑牢防线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它守住底线是为了放手拼搏最好的成绩。“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想干出最好的成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教诲,脚踏实地,从点滴干起,干出真成绩,创出大事业。
(一)谋事要实,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谋事要实的科学内涵,阐明了谋事要实的具体要求,为我们以优良的作风谋事业、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做到谋事要实的前提。政绩观作为一种价值上的导向具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同时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它对党员干部谋划事业和工作的目的方向、方式方法、实际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现实来看,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坚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为一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谋事业,为当地群众的福祉改善干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做出了扎扎实实的政绩。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在种种不正确的政绩观的指导下,贪图虚名,好大喜功,甚至不惜欺上瞒下、违法乱纪,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害人害己。只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从而正确解决谋划事业和工作的目的和方向问题。只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符合客观规律、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实现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从而正确解决谋划事业和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只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能一以贯之抓落实,做到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从而正确解决谋划事业和工作的成效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谋事要实的重要保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使主观符合客观,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要从客观存在的情况出发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做决策时不能从本本出发,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其中的道理在于:实际事物是具体的,而本本是对实际事物研究、抽象的结果,不能成为研究问题和作决策的出发点,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我们党就是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克服本本主义的实践斗争中逐步成长壮大并走向兴旺发达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我们曾经照抄照搬过俄国革命的模式,结果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后来我们党在毛泽东等同志的带领下,立足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最终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固守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并把其教条化,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首先进行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发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这一时期专门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2]正是在这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获得了勃勃生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党仍旧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旧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所强调的:“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二)创业要实,真抓实干,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创业要实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从规划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行事之前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合理且长远的规划与部署;第二,从执行上,要注重计划与政策的具体实施细节,避免陷入形式主义,杜绝“面子工程”,努力让该做的事做完、做实、做好;第三,从态度上,要敢于直面矛盾、勇往直前,万不可避重就轻、临阵退缩,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无畏气魄;第四,从目标上,要努力创造“实绩”,既要考虑到老百姓当下的现实困难,给出有针对性的回应与解决,又要顾及到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更要妥善处理“当下”与“长远”的关系,统筹兼顾,万不可顾此失彼。
创业要实,首先要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苦干实干,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正是有了几代人的埋头苦干,中国的革命才有焕然一新的结局;正是有了几代人的求真务实,改革开放事业才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上路,与其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不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创业要实确实需要我们真抓实干、脚踏实地,不论是真抓实干,还是脚踏实地,关键都是要会干事,不能呆板地、僵化地、教条地执行中央政策,而是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让老百姓放心的满意的程度。这需要领导干部一是要用心,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去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二是做事要动脑,多学习、勤思考,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的开展,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三是行事要肯吃苦,勤奋努力,挑得起重担,在谋求发展上避虚求实,勇于担当。(www.xing528.com)
创业要实,也要具备敢于担责、直面矛盾的魄力。改革攻坚期,矛盾繁多、复杂,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但是须知,办法总比问题多。作为改革事业的引领者,广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秉持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逃避、不回避,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对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有迎难而上不退缩、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无畏勇气,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创造条件,化挑战为机遇,变困难为利好,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面对的环境如此复杂多变,但是踏实肯干依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当遵循的不变原则,脚踏实地才能用心倾听百姓疾苦,实实在在才能用心感受世间百态。不论经济形势多么复杂,不论社会环境有多少变化,只要党员干部肯踏踏实实用心创业,那就一定会赢得百姓尊重,让党和国家倍感荣耀。
创业要实,重中之重是要真干事。“干事”是干部的天职,“担当”是干部的使命。如果只拿俸禄,不理政务;只坐位子,不担责任,就永远不可能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感,却有“新官不理旧事”的错误心态,凡事只求“天下太平”,什么错都没有的后面是什么事都不做,这种所谓的“无为而治”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以恭敬、敬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做事,是为人的基本规范,更何况身为人民公仆的党员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才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
(三)做人要实,对党忠诚,承担起社会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人要实”的要求,切中了作风之弊。当下,少数党员干部做人不实,作风漂浮,败坏了党风政风。
“做人要实”的核心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为共产党员,一是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身为共产党员要坚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不搞“小山头”“小圈子”,始终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要坚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取信于民。要坚持团结和谐、与人为善、虚怀若谷,有容人容事的气度,从善如流的雅量,善于团结各方面的同志,共同干事创业。
二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共产党人的时代要求。做人要实首先要讲诚信。诚实守信,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党员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做群众的模范”。正如陈云同志强调的,“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仰我党,更加敬重我党”。
三是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身为共产党员,做人要刚正不阿、公道正派。公道在心,正派在行。要坚持公正公道,看待事情、处理问题都要出自公心、主持公道,尤其在原则与感情发生冲突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原则、摒弃私情,以特有的人格魅力树立良好形象。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既坚持原则,又充满为民情怀;既严格要求自己,又宽宏大量、包容他人;既公道做事,又正派做人。正如毛泽东同志强调的,“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表现了领导干部团结同志共创伟业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正气正派、做老实人,这与做“老好人”有本质的区别,老实人有浩然正气,老好人是歪风邪气,党员干部要坚决反对错误言行和歪风邪气,该抓的决不手软,该管的决不回避,敢讲真话,敢揭真相,始终保持浩然正气。
做人要实,对党员来说,是一种党性修养;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正确导向。目前少数地方和某些领域,“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重视老实人、重用老实人,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老实人越来越吃香。只有这样,才能使“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一是对党、对人民忠诚老实。这是建立党内相互信任、增强党内团结、维护党的铁的纪律的需要。党的干部不同于一般党员,是党的骨干,干部对于党的事业负有重大的责任,应该成为一般党员和群众的模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对人民一心一意、真心诚意、全心全意,甘当螺丝钉、甘做铺路石、甘为孺子牛。
践行“三严三实”,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政治生态是领导干部能否守住底线、干出政绩的重要氛围。只有政治生态清明,党员干部做人从政的底线才不致受到冲击,才能有充分的条件干事业、出成绩。否则,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水滴石穿”,久而久之,党员干部的底线难免不受到挑战,连底线都守不住,更别提干出政绩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生态建设,在多个场合对政治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谈到“政治生态”,他说:“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政治生态,是一个党一个国家凝心聚力办大事的基础,也是党员干部成长干事创业的氛围。中国有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很形象地道出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良好适宜的环境能结出橘子,是一种鲜美可口的水果,而如果环境恶劣不适宜种植橘子,果实则又小又涩,完全不是橘子的味道,称之为“枳”。政治生态就像水池源头一样,决定着水质的好坏,决定着水中鱼儿的健康与否。如果政治生态是坏的,相当于水池源头的水被污染了,那整个水池的水也是混浊的,在混浊的水中,鱼儿不生病都难。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牢牢抓住“三严三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清正的从政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