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重要论断,并在全党上下掀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群众路线”提高到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高度,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必须从理论高度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命题。
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孕育萌芽、丰富发展到系2016年6月29日,参观者在观看文献展。当日,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红色记忆—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馆藏文献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展出的325种、340余件(册)珍贵馆藏文献,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党章与党的机关报、反“围剿”与长征、统一战线建设、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党的群众路线建设、人民文艺成果七个主题单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统提出的过程。群众路线孕育于红军时期。1933年6月,毛泽东同志指导查田运动时,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指出:“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2]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开始丰富发展。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讲:“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3]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群众路线的比较完整的论述。在此之后,我们党又对群众路线作过三次系统总结。第一次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他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二次是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群众路线被写入了党章。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了很多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最后,我们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总结,把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包含四句话,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党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回答的是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党至关重要,正如胡锦涛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的,“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是判断一个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一个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它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路线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其含义是,把群众在改造世界的直接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好的经验和方法收集起来,整理成理论,并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检验其真假。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他们仍然把工作做坏了,使群众受到重大的损失。(www.xing528.com)
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因而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但是,他们又不从错误和失败中取得教训,以为错误和失败,只是由于群众落后和其他临时因素的影响,因而滥用党的威信,继续一意孤行,这就使他们的错误和失败愈来愈严重”。[4]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党员党部并不是不想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往往好心办了坏事,最终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党的“群众路线”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据,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思想观点和重要论断,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5]由于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
其次,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本质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的特征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我们党的领导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提出的要求,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提了出来。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8]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还提出:“与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完成自己历史任务的工具,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否则人民一旦发现这个工具不顺手甚至碍手碍脚,就可以弃之若敝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共产党人必须践行群众路线。
脱离群众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在野党将因为脱离群众而永远无法取得政权,执政党将因脱离群众而丢失政权。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同样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生死悬于一线,党必须和群众在一起,扎根于群众。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当时还非常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压根无法生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此时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刚开始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要想稳住新生的政权,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党员干部必须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同甘共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条件的好转,尤其是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作风上甚至行动上脱离群众的问题时有发生,脱离群众的危险越来越突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在缺少必要监督的环境下,作为权力化身的党员干部在切分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蛋糕时,很容易偏向自己一方,与民争利,为自己切一块最大的蛋糕,最终导致与民离心离德。其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由于资讯非常容易获得,很容易造成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发生偏差,例如以为不需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需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造成了享乐主义的蔓延,对干群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从整个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来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必然会引起群体隔膜,在这种背景下,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挑战在加大。事实上,在新时期,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了实现向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狠煞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他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尤其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自觉地把党的建设作为最大的政绩,扭转了过去的“GDP崇拜”造成的发展的代价由人民承担、发展的成果人民无法享用的局面,将党的全部工作着力点放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守住我们党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抓党建中的底线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