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1.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
生态环境是人生存发展的底线,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人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再多的经济成果也无法享受。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之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家的发展思路到了不调整就要出问题的地步了。在党的十八大上,党顺应人民群众和时代的呼声,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从理论认识和发展层面来理解重要性,二是从执政党建设理解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首先,从理论认识和发展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论述,是我们党对生态环境认识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做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加以论述,并将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巨大的理论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和完整。
其次,从理论认识和发展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论述,是他系列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关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论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是每个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这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引发了大量矛盾和冲突。面对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成效。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我国提升发展质量和空间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也是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存环境的期待,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这是2016年3月15日航拍的千岛湖风景区。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是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拦水筑坝而形成的人工湖,因湖内拥有1078座岛屿而得名。千岛湖风光秀美,水质出众,为著名的旅游景区。 (新华社发 张晓理 摄)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着眼长远、为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畴,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此外,我们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顺应世界潮流的要求,积极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承担责任,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助于在未来国际对话中获得话语权和主动权。
2.加强制度建设,保护生态,守卫人生存发展的底线
在当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从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的系统理念出发,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www.xing528.com)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追究其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除责令其修复和损害赔偿外,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而且可能终身追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和用途在制度框架下进行有效监管,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述:“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生态法庭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审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约束。建立科学快捷的立、改、废程序,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开展区域联合执法、跨地区交叉执法,增强执法效能。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严肃处理,尽快解决。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积极配合组织、监察等部门,扭转一些地方仍以国内生产总值挂帅、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
3.建设美丽中国,还民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的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定能实现。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国将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及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承担国际环境责任,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全人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时表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福建试验区方案同时公布实施。“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怎么矫正?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如何落实?靠什么激发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在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征程中,试验区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首先,在空间结构上,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也在一定意义上显现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空间结构,合理开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使生产空间更为高效、生活空间更为宜居、生态空间更为山清水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其次,在时间跨度上,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对于中国而言,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任务更加艰巨。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习近平同志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从严从紧,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来倒逼中国经济改革。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
再次,在参与主体上,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行动,坚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让政府、企业、公众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环境保护,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建立生态责任和补偿机制。
最后,在环节监管上,立足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以节约为主,加强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的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经济模式,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