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面临严峻考验的形势下作出的战略选择,足以被视为挽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创造。它既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僵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对社会发展的束缚,又保存了社会主义的火种;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充分地体现了“着眼于最坏、力争最好”的底线思维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说:“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其后,习近平同志又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新时期伊始面临中国往何处去的关键抉择的关键时刻,深刻思考和正确处理道路问题的第一人。邓小平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邓小平同志勇敢解放思想,直面“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认定中国的建设之所以出现了重大挫折,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全党上下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过于僵化,被苏联模式绑住了手脚。他在1980年4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50]在“左”的思想笼罩着中国的形势下,这一问题无异于石破天惊,因为苏联模式一直被视为“正统”,对它稍有怀疑都会被视为离经叛道,要受到严重惩罚的。当年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51]在他的主持下,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即各种体制区分开来,明确表述了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要革除体制弊端的改革思想。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一直以解放的思想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他最后给出了一个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答案,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其次,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注重从实际出发,既反对“左”,又防止“右”。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自己既非左派,也非右派,而是“实事求是派”。在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上,他一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2]他曾经这样总新中国成立30年的基本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53]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反对“左”的做法,又反对“右”的做法,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客观依据,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现实支撑。
邓小平同志适时总结,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论断。邓小平同志一直在总结提炼适合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论,早在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概括为十个主要点。这一次概括为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了有力铺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词本身就是了不起的重大创新,凝结着对历史经验的严肃反思、对形势潮流的科学判断、对中国何去何从的明智抉择。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总方向、总道路,即总的指导思想。在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也在一直总结“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他说,“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现在清醒和清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4]。经过几年的探索,到了十三大,邓小平同志郑重宣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简而言之,邓小平理论的真谛是首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继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之后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性,又体现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既区别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又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建立这一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空前创举,其生命力已为我国二十多年来全面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所证明。它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在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之所以令世人瞩目惊叹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同样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政治胆魄、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
【注释】
[1]韩钢.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J].炎黄春秋,2011(2):9—18.
[2]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3]邓小平文选 [M].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4]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5]邓小平文选[M].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4—165.
[6]邓小平文选[M].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3.
[7]邓小平文选[M].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3.
[8]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10]邓小平年谱(1975—1997)[M].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3.
[1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12]邓小平文选[M].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3.
[1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0.
[14]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6.
[15]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16]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4.
[17]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18]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19]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20]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21]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2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www.xing528.com)
[23]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9—30.
[24]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52.
[25]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
[26]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6.
[27]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8]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5.
[29]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7.
[30]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
[3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3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34]列宁全集[M].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7.
[35]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36]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2.·
[38]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39]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0.
[40]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41]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
[4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4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72.
[44]邓小平文选[M].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
[4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32.47邓小平文选[M].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7]邓小平文选[M].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4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50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49]邓小平文选[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50]邓小平文选[M].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51]邓小平文选[M].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
[52]邓小平文选[M]. 第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53]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313.
[54]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