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体现在,“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1978年秋天对社会主义本质破题,直到1992年春天才对这一问题进行完整回答。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铺平了道路。而邓小平同志回答社会主义本质的历程,明显地体现了他运用底线思维的技巧。
之所以说邓小平同志在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运用了底线思维,是因为他是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入手来破题的。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思考还没有上升到本质的高度,他是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的。1978年3月10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曾向全党上下发出惊天一问:“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长春发表讲话时提出,“现在在世界上我们算贫困的国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属于比较不发达的那部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38]不难发现,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概括为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点构成了邓小平同志思考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立足点。可见,邓小平已经比较明确地触及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问题,实现了这一问题的破题。
当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在1978年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是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都要坚持的,中国共产党人当然也没有忘记“消灭剥削”的最终目标。邓小平同志对于“消灭剥削”也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的,早在1965年他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消灭剥削制度”。在坚持“消灭剥削”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邓小平从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格格不入的现象入手思考社会主义。他提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39]这是邓小平同志针对实际现象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的初步归纳。
第二阶段,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他在会见几内亚总统艾哈迈德·杜尔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40]邓小平同志还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1]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开始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表明他已经开始从理论层面考虑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在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时,邓小平同志总是从最坏处着手,把“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作为思考这个问题的切入点。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底线思维及其现实针对性。(www.xing528.com)
第三个阶段,1985年前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说:“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42]他明确提出,“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种说法可以视为“解放生产力”的雏形。他还谈到:“过去我们搞土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现在搞体制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也是一场革命。”[43]这标志着“解放生产力”进入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框架之中。
到了1990年,邓小平同志开始突出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江泽民同志、杨尚昆同志、李鹏同志谈话时再次谈到“社会主义本质”。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他谈到了共同富裕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44]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在1990年前后突出强调了“共同富裕”的问题,是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上的两极分化问题已经开始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他早就告诫全党上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45]
经过以上理论准备,到了1992年“南方谈话”时,邓小平完整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或许会有人质疑,既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各个组成部分在此之前早就被提出来过,再把它们糅合在一起还有什么理论创新的意义吗?必须指出,这种质疑是思想片面的表现。邓小平同志将多年来的探索和思考凝练地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7。这一论断把此前零散的理论要素整合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邓小平凭借卓越的思维能力,将几个重大理论板块,融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元素缺一不可。这一科学论断,自它诞生起就展现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已经被20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所证明。例如,正是由于精练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才能掷地有声地向全国人民宣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服务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邓小平同志也能够更有说服力地回答“共同富裕”问题:“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47]
今天距离邓小平同志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已经过去20多年了。这一时期,中国迅速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照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要求,今天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成绩。然而,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共同富裕”的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如邓小平当年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8]正是因为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更多,有些人开始质疑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事实上,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共同富裕”时,是想到了具体的实现途径的,那就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回顾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说:“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49]可见,贫富差距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不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催化剂,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当下,当贫富差距越发悬殊的时候,就需要国家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进行二次分配,从而恰当地管控社会贫富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