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讲用事例引证:事实胜于雄辩

演讲用事例引证:事实胜于雄辩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讲也是如此,事实要真实具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时,谈及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多次引用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在演讲中,往往需要引述一些典型事例。总之,演讲中引用事例解释抽象的理论,不但生动有趣,而且浅显易懂,易于听众接受。因为真实的人和事往往能给听众带来亲切感,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演讲用事例引证:事实胜于雄辩

演讲,即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人受到启发,从而有所收益。为了使短时间内所做的演讲内容充实、丰富、引人入胜,需列举一些典型事例,使论点更加形象、生动简洁,从而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用真实事例可以加深听众的记忆,是加强演讲说服力的关键。在主体部分对事实加深分析阐述,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可以使演讲的主体部分充实、完全。

在演讲中,要说明一个抽象的观点,就必须在说明观点之前,安排一个事例,通过叙述这个事例,来阐明你的观点。如果没有真实、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没有生活根基的。黑格尔曾说:“不能只把主题和目的简单地演绎为抽象的概念,还要依据事实来说理。”演讲也是如此,事实要真实具体。唯其如此,才能打动人心引人入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时,谈及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多次引用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

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这里啊,我想起了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感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上世纪的50年代初,一位在中国新疆工作的中国小伙儿认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美国的姑娘瓦莲金娜,两个人真心的相爱并结婚生子。后来,由于政治时局等方面的原因,瓦莲金娜回国了,当时他们的儿子才6岁。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是始终没有音讯。2009年,儿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他的母亲就住在阿拉木图。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后来,儿子来到阿拉木图看望母亲,还把母亲接到中国去旅游。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见证。

第二个故事,RH阴性血型这个在中国属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这种血型的病人很难找到血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正是这种血型,在中国海南大学读书期间,鲁斯兰自2009年起参加无偿献血,每年两次,为一些中国病人解除了病痛做出了贡献。当中国朋友称赞鲁斯兰的时候,鲁斯兰说:“我觉得应该帮助别人,献血是我完全应该做的事情。”

演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演讲者在理论上花费的笔墨太多。演讲中,见解深刻固然给人别出心裁的感觉,但是内容要避免抽象和枯燥。因此有必要让自己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这时,多举真实的例子无疑是一种好办法。(www.xing528.com)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表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是数不胜数的。大到名人领袖,小到百姓贫民。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总是喜欢举一些众人皆知的名人趣事、轶事,似乎只有名人的言行才有震撼力。不可否认,名人事迹有一定的力度,可收到权威效用,但如果千篇一律,听来就叫人索然无味了。另外,这些名人一般不在我们身边,且时间悠久,地域遥远,令听众产生逆反心理

这就告诉我们,表达时也可以举发生在身边的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的事例,它们具体、生动、实在,说服力强。可以这样大俗却大雅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工作至今,我已在讲台上站了6个年头……我们是职业中学,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感觉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时,我常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之重。我曾被学生骂哭过,我崭新的摩托车曾被学生用刀片划破后座,我的宿舍门上曾“装饰着”学生粗暴的脚印……这一切都没有使我灰心气馁,没有像朋友们讥讽和挖苦的那样联想到自己微薄的工资值不值。那个时候,我只想到有苍白的灵魂需要我们去拯救、去塑造、去描绘。

这是一个教师在题为“教师,不要让你的事业清贫”的演讲中说的一段话。演讲者在列举了教师队伍中一些无私奉献者的事迹之后,转而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讲,就一下子激起了一种切身的感受,从而大大增强了演讲的情感效应。

在演讲中,往往需要引述一些典型事例。倘若这些事例是有关他人的,演讲者不妨联系实际,从亲身经历中去体验和讲述那些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这对于情感的自然投入,无疑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演讲中引用事例解释抽象的理论,不但生动有趣,而且浅显易懂,易于听众接受。因为真实的人和事往往能给听众带来亲切感,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