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当发问:引起听众的注意

适当发问:引起听众的注意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演讲中,发问方式是引起听众注意的首选方法。在演讲中,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可以引起听众的重视,尤其集中注意力。它之所以被广泛用于演讲,是因为它能够调节演讲时的气氛,唤起听众听讲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提醒和强调的目的,激发听众共同思考问题,从而使演讲者牢牢掌握住演讲的主动权。

适当发问:引起听众的注意

在演讲中,发问方式是引起听众注意的首选方法。发问能促使他们很快便把思想集中起来,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听众带着问题听讲,将大大增加他对演讲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但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滥,应围绕中心,饶有趣味,发人深省;如果问得平平淡淡,不痛不痒,反而弄巧成拙,失去这种开场白的优势。

1854年7月4日,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举行的国庆大会上发表的《谴责奴隶制的演说》,一开讲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听众的积极思考,把人们带到一个愤怒而深沉的情境中去:“公民们,请恕我问一问,今天为什么邀我在这儿发言?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独立宣言》中阐明的政治自由和生来平等的原则难道也普降到我们的头上?因而要我来向国家的祭坛奉献上我们卑微的供品,承认我们得到并为你们的独立带给我们的恩典而表达虔诚的谢意吗?”

在演讲中,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可以引起听众的重视,尤其集中注意力。人们对于问题总是很敏感的。对于问题的答案更是急于想知道。

一般来说,发问在演讲语言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语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内容则是否定的;反之亦然。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且不容置辩,所以,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激情,比正面表达更能产生力量。

美国著名人权领导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纽约州国庆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说,也大量运用反问来增加语言的力度。如:“我还要为奴隶制度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证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道还是问题吗?难道还要通过逻辑和论证的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这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

用反问还可以有效地掀起演讲高潮。演讲高潮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常常表现为高亢的语调和强烈的语势。因此,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连用,这样可以很好地掀起演讲高潮。

2.反诘(www.xing528.com)

反诘有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

在一次关于“孝道”的演讲中,一位青年以《我们也有老的时候》为题,在演讲中他对听众大声说:“今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请允许我冒昧地反问各位一句:‘你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做儿女的责任了吗?你把你的一片孝心奉献给为人父母者了吗?’”

这里,由于演讲者抓住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连续使用了一种反问句式,因此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极为容易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唤起了听众心理上的反省,因而营造出一种促人反躬自省的严肃的反思气氛来。

一般说来,反诘句多带有强化感情的因素,所以使用时,注意不要一味用居高临下的口吻去谴责什么,而要像上述演讲者那样,用一种“提醒”人们扪心自问的方式即可。

3.设问

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它之所以被广泛用于演讲,是因为它能够调节演讲时的气氛,唤起听众听讲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提醒和强调的目的,激发听众共同思考问题,从而使演讲者牢牢掌握住演讲的主动权。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持久战》的演讲。演讲以“问题的提起”小标题开篇,毛泽东采用设问的手法,接连提出7个问题:“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接着,毛泽东对上述问题一一讲述。

在《论持久战》的演讲中,开篇7个设问,是全篇演讲的着眼点,是“论持久战”演讲内容高屋建瓴的提炼。这7个问题紧扣现实,抓得准确,提得尖锐,因此能够促使听众积极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