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疏导的原则要求,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的体现方面

心理疏导的原则要求,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的体现方面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疏导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疏导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最高纲领和终极价值目标。心理疏导就是对疏导对象进行认知疏导、情感判断、意志培养、发展指导,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惑,获得强大的心理支撑,从而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在具体的心理疏导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原则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使心理疏导更为严谨和科学。

一、“以人为中心”原则

“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是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的天性是朝向自我实现的。心理疏导应趋向人类天性,人的所有心理问题、困扰均是由于自我实现倾向受阻滞所造成,因此,心理疏导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疏导对象朝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方向迈进。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条件积极关注。心理疏导对象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不良情绪,疏导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向疏导对象表示关心、接纳和尊重。具体表现在:对疏导对象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心;把疏导对象作为一个值得坦诚的人对待;对疏导对象的反映要有准确的感情投入,即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给予疏导对象以鼓励,使其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有勇气倾诉自己的问题。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是对其的一切都表示喜欢,而是向其表达你乐于接纳他、理解他,同时关注和帮助他。在任何时候对其以诚相待,这些都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样才能够使其能感到心灵的共鸣,使其把你当成一个能倾听和理解并接纳他思想和感受的人,感到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够理解他,关心和帮助他,愿意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想和所感倾诉出来,不论他表达的内容如何,你都能始终对其表示关注和理解。这样疏导对象就会在你这里逐渐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此时对自己所否认或歪曲的经验和体验就会逐渐减少,自我概念和自我经验更趋向一致,疏导对象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改变和成长起来。

第二,真诚相待。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心理疏导者以“真正的我”出现,不带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如一、真诚可信的置身于与疏导对象的关系中。真诚相待贵在“真”,但是这里的“真”并不等于实话是说,而是以对疏导对象负责任,有助于其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疏导者的真诚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说出来,那些有害于疏导对象或有损于疏导关系的话不宜表达,比如“你是这种行为、性格、品质,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你!”尽管这很可能是事实,是心理疏导者的真实感受,但从有利于疏导角度看,不宜直接表达,可改为“我觉得你这种行为,人们或许会接受不了,从而有可能引起别人对你不良的评价”,这样的叙述,既表达了疏导者的感觉,又容易为疏导对象所接受,而且,后者的描述比前者更准确、更符合理性的判断,避免了给人贴标签或过分概括化的印象。当然有时也需要某些比较激烈的言语,其目的是为了刺激疏导对象,促使其对自己的问题的严重性有所认识,敲敲警钟,但一般不宜过多。即使使用也应在有了良好的疏导关系时,而且充满诚意,切不可变成是疏导者发泄不满的手段。除了不宜表达有害于心理疏导对象的言语,不能把真诚当成发泄自己的情绪之外,即使是对疏导对象有利的真诚亦应因时而异,不然有些疏导对象会因为疏导者太真诚而接受不了,所以,真诚相待也要适度,如同对人热情要适度一样。

第三,设身处地的理解和通情。设身处地的理解和通情,指疏导者能站在疏导对象的立场,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问题,感受他们的经验、情感,体会他们的痛苦和不幸。通情反映了疏导者准确、敏捷的深入疏导对象的内心世界,在最深的层面上体验其情感和感受的能力。当疏导者按照自己的情感标准去衡量其情感是否合适时,通情就变成了判断,这种评价不仅不能传递设身处地的理解,还会使疏导对象变得防御,这样就难以给予疏导对象安全、信任的心理氛围。所以疏导者由于缺乏设身处地的理解和通情能力,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到疏导对象的问题与问题成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影响其对自我的探索和了解。

二、保守秘密原则

所谓保密性,是指心理疏导者与疏导对象的谈话,在没有经过对方同意的前提下,不能告诉别人,更不能作为教学案例或是个案来使用。保密性作为鼓励心理疏导对象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是心理疏导方法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疏导者对疏导对象的身份、基本资料和谈话、交流的内容要保密,这既是心理疏导者职业道德要求,又是心理疏导方法能够继续进行和使用的基本条件。

通常来说,疏导对象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或隐私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只有确信疏导者值得信任,确保自己的隐私会得到尊重,谈话内容和自身资料会得到保密,他们才会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理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秘密。教育者建立与疏导对象相互信任的关系,既是教育者解决疏导对象心理和思想问题的开始,也是实现疏导目的、增强疏导效果的关键。若疏导对象知道自己的身份资料或是疏导的内容被泄露或外传,就会在心理上对教育者产生排斥,对心理疏导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心理疏导的失败。

保守秘密的原则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除本部门专业人员以及司法部门人员之外,不得将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的疏导对象的隐私泄露给任何人或机关,包括家人、领导和上级机关;在发表有关文章时,如果必须使用特定对象的有关个人资料,一定要对疏导对象的一般情况做必要的技术性处理,充分保护疏导对象的隐私,使其不被他人对号入座等。但是,保密原则并不是无限度、无条件的。这需要心理疏导者有敏锐的觉察力和智慧的判断力。有两种情况可以突破保密原则:一是有明显的自杀意图者,应与有关人士联系,尽可能加以挽救;二是存在伤害性人格障碍或精神疾病者,未免于他人受到伤害,也应做好一些防御工作;三是触犯法律者,应与有关人士联系。

三、“助人自助”原则

心理疏导目的不在于缓解一时的矛盾,而是要助人成长,打通心中郁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5]为有效实现心理疏导功能,必须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助人的过程只是中介,只有让受教育者学会自我帮助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

第一,疏导者应善于发现疏导对象自身积极的心理因素,使他们看到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和激发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们的自主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当疏导对象面临问题的抉择时,疏导者不应以权威姿态告诉疏导对象应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应该帮助疏导对象分析自身对此事的感受,从疏导对象角度出发,分清每一种抉择的利弊和其可能承受的后果,在和谐的沟通氛围中,引导疏导对象逐步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增强其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和信心。

第三,在随后的心理疏导过程中,疏导者应对疏导对象的积极行为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不断强化其自助信念和行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理疏导者应该经常审查自身的态度和语言表达,力争保持一种镇静态度,表达自信的形象,不随意给疏导对象空头的甚至有害的承诺。例如,“你放心,你的问题我一定能解决”之类的话。“助人自助”是践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法, 使其获得自我修复的能力, 这样个体在心理困惑、思维混乱的时候,才能进行自我的调节,走向生活的幸福。

四、“价值引导”原则

价值的本质是人的需要与其存在条件之间的关系。通俗地理解,价值其实就是: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好、值得要的;什么是不好、不值得追求的。心理疏导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疏导对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心理疏导者不对疏导对象的行为选择、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作出判断性的评价,而是对其进行疏通引导。有研究者认为,心理疏导的过程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不可分的联系,态度是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待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意向,价值是比态度更深层的心理结构,改变态度实际上也改变着价值观。问题是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的价值引导如何才能更有效,我们分析心理疏导中对价值问题的处理方式,可以从中归纳出五条原则。

1. 对自己的价值观有高度的警觉

疏导者应对自己的价值观有高度的警觉,对疏导过程中的价值问题有高度的敏感。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在面临价值问题的时候保持警觉;只有敏感于疏导对象面临的价值选择,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可能对疏导对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处理其他问题的前提。(www.xing528.com)

2. 承认多元化价值取向存在

承认多元化价值取向存在的权利,但这种承认不是漫无边际的。对于某些疏导对象的反社会或边缘性的价值取向,疏导者要保持高度警惕。

3. 鼓励公开、清晰的讨论

当涉及价值问题的时候,鼓励疏导对象公开、清晰的讨论,同时不要有意无意地进行价值性的评价,因为“当个体感觉到这些常识对自己的自由是一种威胁时,他们就会产生很强的反抗心理。[6]”所以心理疏导者有责任与疏导对象讨论,向其提出其他的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然后把最后决策的权利交给他自己,让他自己享有选择和决定的自由。

4. 遵循有相对普遍意义的价值

疏导者在做出价值判断时,必须遵循有相对普遍意义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真理、尊重自主,信守承诺和义务,关心弱者,关心人的发展,关心不让他人遭到损害,关心人的尊严和平等,关心感恩和回报,关心人的责任能力,等等。其目的是最终帮助疏导对象获得自我的解放,也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心理疏导的功能。

5. 公开讨论价值观不一致

当疏导者与疏导对象的价值观不一致,尤其是两者相反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对疏导对象的负面态度,如果疏导者没有敏感和自觉,就极易妨碍疏导的关系。所以疏导者应该能够迅速觉察价值观的差异,并且与疏导对象作公开的讨论。

五、综合性原则

心理疏导过程中的综合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综合性的看一个人的问题成因,二是针对疏导对象的情况综合性的使用疏导方法,以达到实现疏导的功能。

1. 心身综合

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心理问题往往会伴有许多躯体化表现,比如失眠、头痛等,而生理状况又经常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因此,这就需要心理疏导者在疏导过程中对疏导对象身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辩证统一的思维来分析和看到问题,而不宜孤立地看其中某一方面。

2. 原因综合

每个人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体。所以,引起疏导对象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应该是这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理疏导者对疏导对象的分析、评估、干预都应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而且,影响原因就像一个立方体结构,既有横向诸因素的作用,即共时态原因;又有纵向诸因素的作用及历时态原因,并且这两者是相互交叠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心理疏导者能通过想象看到本质,透过表面原因看到深层原因。例如,疏导对象目前的抑郁情绪常常涉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而目前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往往又是疏导对象原生家庭不良互动模式的重现。

3. 方法综合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者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通常比单一的方法更有效。当然,疏导者要针对特殊的对象,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综合方法往往针对人心理的各个方面和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比如,面对一个处于丧亲悲伤中的人,心理疏导者可以在采取支持性疏导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情绪宣泄的情绪疏导和认知重构的认知疏导技术;对于某些处于严重抑郁状态的疏导对象,可以建议其到医院求得医生的处方帮助,服用抗抑郁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使心理疏导更容易进行。

六、发展与预防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不仅要注重受教育者思想问题的克服和心理矛盾的解决,还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积极维护受教育者心理的健康与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比如可以举办以人际关系、两性情感、发展与适应、压力与情绪疏导等为主题的讲座,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尝试自我心理疏导的积极性。为了维护和保障受教育者的名誉权和隐私权,还可以利用网络的隐秘性,鼓励一些存在心理矛盾、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却不愿公开个人身份的受教育者用匿名的方式,利用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展隐性心理疏导,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受教育者的个人信息和具体疏导内容等予以严格保密,避免受教育者由于向疏导者泄露个人隐私或自身缺陷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额外的困扰、担忧与冲突。

强调心理疏导的预防性和发展性。一方面,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运用过程中着重解决受教育者己有的心理矛盾和思想问题,改善或改变其的不良心态,构建其健康的人格,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坚持防患于未然也是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优势凸显,也是一种必然要求。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上的疏通和引导,教育启发其在遇到同类心理问题或思想困惑时,应该怎样自我解决以及如何寻求外界的帮助。发展本身就是积极的防治,只有在发展的同时加强预防,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提升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