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它的工作对象是面向全社会的,有部队、工人、农民、学校、社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有很多好的经典理论和典型做法。
中国共产党,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思想影响和心理变化,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做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强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等方面的过程中,都有很多有效做法和经验。
90多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贯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和心理疏导方法,这为促进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下的群众路线,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党一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不同历史时期,党能够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抓住最为重要的工作对象,采取最为适合的思想工作方法,在与时俱进的人文关怀中也日益重视心理疏导。从新中国成立前,对于工人、农民、干部和军人的重视,革命战争年代官兵平等一致,在战斗间隙的促膝谈心;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帮一,一对红”的谈心活动。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对于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视。到改革开放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开展的一对一的党员联系群众的活动,重视挖掘、培育和弘扬普通党员中的模范标兵。特别是根据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对于社区、国企、民企、新型社会组织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人文化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成为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持。
一、新中国成立前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几个历史阶段。党一开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十分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塑造了优良的工作基因。
早在成立伊始,党就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并决定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确立了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地位。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上,正式成立宣传部,蔡和森任部长,标志着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有了更组织化、独立化、系统化的发展。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成立了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这一时期,工人无疑是人文关怀的对象和中心。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工作对象,在建党开始就成为党的工作的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党非常重视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一时期,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是工人阶级。“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46]党通过号召工人投入罢工、武装起义等活动,将工人的政治地位放在首位,提高了工人的使命感、自信心和昂扬斗志。
党重视农民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在土改中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的荣誉感、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感、巩固了农村政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革命战争年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极其重视对于军队军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党就在黄埔军校中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成为建设新型革命军队的重要思想保证。通过创办学习班、连队小报,创作革命歌曲等方式,提高官兵的人文思想政治水平和革命精神,成为北伐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的思想政治方针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军队的政治地位,增强了敢打、能打、会胜的必胜心理。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加强了党内会议和政治讨论会、政治课等具体方法的实施,标志着党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规化、规范化确立和发展。“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1935年在长征中,重点宣传了遵义会议精神,宣传战例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创造性地发展了革命英雄主义,使得“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开展了“立功运动”“把功劳记载功劳簿上”树立了战斗英雄王克勤的典型。用“三查”与诉苦方法进行整军运动,发动了农民积极参军,提高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军队思想基础。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切实为了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和现实利益。
党的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来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相结合。从挽救有错误的同志出发,体现党对干部的爱惜和人文关怀。抗战期间,党还非常重视干部的培训,通过采取在职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结合,宣传“论持久战”,及时树立了在严重困难中抵抗强敌的无畏心理。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坚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同工人农民、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干部人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都诞生在这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有针对性的基于心理疏导的个别交谈的传统方法和提高对象政治地位的人文关怀方法,是党在政治工作中的首创优势,奠定了新时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践基础。如针对工人农民的诉苦大会、针对国民党官兵的心理瓦解、针对工商业爱国人士华侨等的统一战线活动,无不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虽然也有一些左的错误,但不论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的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政治和思想工作财富。这一时期,好的经验有对于知识分子、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方式是树立了新中国的典型模范人物。深刻的教训是思想工作逐渐偏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悲剧,历史证明将领袖人物神话和盲目的个人崇拜都是极其危险的。
1951年,党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与之配合进行了整党整风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他指出,“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更加提高了,更加需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实际工作任务更加重了。”[47]爱国教育,也成为全国上下新的主题。在抗美援朝中有力的宣传运动,不仅掀起了参军人潮、捐献人潮和慰问热潮,也鼓舞了后方人民团结一致生产支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昂扬了民族精神!
党既宣传先进典型,也曝光堕落分子,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先进典型有邢燕子、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铁人等,堕落分子有刘青山、张子善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优秀模范人物不仅成为时代的旗帜,也成了新中国历史的亮点和标志之一。而刘、张则成为历史罪人,警示着党员干部要坚决反对贪污、浪费、腐化堕落行为。
对于知识分子,约200万人进行了社会主义思想改造运动和马列主义教育,逐步消除了绝大多数人的唯心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1951年的全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向科学进军”都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归国知识分子、旧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思想上都深受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群众心声相结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兴办学校、扫除文盲、文艺活动,提高了中国人的人文素养,满足了精神心理需求,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时期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包括“左”倾错误的逐渐扩大,思想政治运动和作用的夸大、领袖人物的神化。把阶级斗争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甚至党的工作的中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牛鬼蛇神、“黑五类”等错误的阶级斗争方式,侮辱人格的武斗批斗都是对人性、人的尊严、自由的粗暴践踏。过度盲目地个人崇拜造神运动,残酷无情的阶级斗争心理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缺失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深刻教训必须吸取。
党必须有正确科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则和方法,以符合民族国家、历史未来的时代要求为标准。坚决防止抹杀人文关怀和心理摧残的“左”倾思想工作错误。
三、改革开放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日益深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始终遵循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不断走向全面化、科学化、制度化。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真正做到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丰富人们的精神心理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心理力量,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出文革:“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48]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优良作风,在江泽民的领导下,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四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提出首要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其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49]第三,爱国主义要放在首位。为此,1994年中央专门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成为新时代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第四,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中央宣传部先后宣传了孔繁森、徐虎、徐洪刚、韩素云等先进人物,范围包括党的干部、工人、军人、妇女等。树立了张家港市、石家庄出租车行业等先进地区、行业。
人文关怀,就是要树立时代新的榜样,用榜样体现时代人文精神,同时平和、激励群众的心理。典型代表的范围更加扩大,直至包括众多普通劳动者。人文关怀的范围和普及程度空前扩大,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各个部门,通过学习与树立自己单位、地区的典型,进一步贴近群众的需要,支持和鼓励的心理作用蔚然成风。同时各部门围绕榜样建立具体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机制,将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创新榜样的荣誉与经济挂钩,对优秀员工、社会典型采取多种形式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定期开展“道德明星”“感动榜样”“业务能手”“技术标兵”“服务明星”等等创优奖优评选,表彰、奖励、宣传,充分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好的方式之一。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加强了邓小平理论教育、思想文化纲领教育,提出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的党性党风教育。在“三讲”中,特别强调“一把手”,重点是抓思想政治素质,标志着党开创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即有重点对象,又照顾了广大群众,避免了运动式方式的巨大弊端,体现了党对普通群众的人文关怀。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特别提出要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志着人文关怀思想教育的理论化的新突破。对于党员,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决定,从上至下全面对于党员进行了思想教育,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思想基础。其后又提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精神,使得中华民族有了新的民族精神财富和内涵。
对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机制,用软文化凝聚在岗职工人心。一方面,对下岗分流的职工,发展民营私有企业,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和个人自我创业的奋斗文化。实现再就业凝聚、激励和转化等功能,用机制激励人,用思想凝聚人,用环境培育人,让民营企业成为再就业工人的新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重新凝聚和安慰了再就业工人的心理,稳定了情绪。党员干部及时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出路,生活的改善和个人奋斗的坚强、拼搏、为国分忧、顾全大局、勇于创业、甘于奉献的心理鼓励起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人文关怀精神在指导思想和方针上的重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世纪中国国情结合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进一步提出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加党组织370万个,党员7500万人,解决民生问题140多万个,办好事实事1780多万件。马克思主义教育得到了深入贯彻,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建立单位文体娱乐制度,通过工会每年组织欢度春节、“三八”、“五一”、“十一”等自娱自乐文体活动、春游、秋游等福利活动。通过发放慰问品、活动奖品让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感受到大家庭温暖,同时尽情释放内心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尽量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团体训练、集体交流、体育比赛等活动,例如关爱女职工的瑜伽体操培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人。人文关怀是关心、爱护、尊重人;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需求,心理疏导侧重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二者二为一体。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平衡。
政府制定了专门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将精神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实事工程。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健全心理排查、帮扶、跟踪回访等制度,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模式,社区心理辅导员专职负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运行体制机制。
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紧紧围绕民生,解民之所急、所忧、所患。特别对于国企和民企的工人子女就业户、困难家庭户的因工作压力、物价上涨、子女教育与就业、房产养老等心理负担,党员干部做到经济困难员工、残疾弱势员工、生病员工、有思想波动员工、离异家庭员工必访;员工生病住院、直系亲属病故、子女助学慰问的制度,突出人情味,建立企业如大家的温暖氛围。由党员干部建立帮扶小组,时常关注,并注意通过座谈聊天、彼此倾诉,解决其实际困难和进行心理干预与平衡。通过建立员工单位和社区接访制度,让员工提出自己的诉求,有一个倾诉、宣泄、交流、抚慰的互动平台。经常性的沟通和互相理解,使得干部和群众交知心朋友,以心换心,以诚相知,以情待人,个性引导,以情感人,心理疏导自然水到渠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为民务实的执政理念。“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党史、国史教育,他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的思想教育方法更加丰富和具体有针对性。通过读书学习、道德修养、知行统一、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榜样示范来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进行思想工作。习总书记的言传身教更使得中国梦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加速,党对于社区工作日益重视,通过社区干部和心理辅导室来对进城务工人员、退休工人、老年人群体组织社区内的经常性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一个类似与改革开放前村落人际关系的良好氛围,“近邻赛远亲”,党提供组织、经费、场所,对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都能及时进行帮扶和关爱,倾听他们的故事或安排留守儿童与父母网络视频聊天、节假日集体活动、进城与父母团聚等方式来进行关怀和疏导,倡导心理健康。
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注重培育学生、组织成员的和谐精神,乐观、豁达、宽容精神,积极面对压力,合理竞争、共同进步,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注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加强心理辅导,注重人文关怀,增进互相信任。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为人民群众服务,以人为本,以民心、民情、民本为本,既有不同时期人文关怀的重点,又有始终不渝的人民至上思想和丰富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并且逐步做到了全面覆盖化、组织专业化、体系制度化、人员专职化、科学规范化,能够做到民心思齐,使党的思政工作达到最大效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一核心、信念、灵魂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昭示未来!这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永恒活力的生命线。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0页。
[2]陈成文等:《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十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165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第8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6页。(www.xing528.com)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6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7]同上。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2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64-365页。
[17]陈成文等:《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十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17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5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12页。
[21]严国红:《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心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第5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1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第10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25]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25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7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30页。
[29]严国红:《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心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第58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91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5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38—39页。
[3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8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0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269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2页。
[37]黄迪民:《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第170页。
[38]王俊秀:《从社会心态培育到社会心理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3页。
[39]朱小玲:《孙中山国民心理建设思想初探》,《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30—35页。
[40]陈其泰、宋学勤:《梁启超与心理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24—128页。
[41]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组:《湖北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论文集(第二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第72页。
[42]王贵水:《儒家的处世之道》,海潮出版社,2012年,第162页。
[43][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44][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第253页。
[45][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第293页。
[4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第6-7页。
[4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90页。
[4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91页。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9,第647-6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