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人类诞生之初到现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每一次根本性变化,几乎都是伴随着科技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在这个变革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是引发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力量。当代科技革命已经在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革。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人类诞生之初到现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每一次根本性变化,几乎都是伴随着科技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特别是历史进入21世纪,历经几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之后,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变革着我们的世界。在这个变革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是引发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力量。科技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一、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历史性综合性范畴,生活方式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性质。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物质消费生活、家庭生活、学习和交往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广阔领域。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环境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同一时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多层次。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在改造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之日新月异,多姿多彩。

1. 科学技术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科技革命是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包括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的飞跃进步所引起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当代科技革命已经在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革。

(1)科学技术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从而导致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已经而且正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当代科技革命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把它应用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就能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二是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各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变化。生产力各要素的这种变化,进而会引起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知识密集化,贸易结构向跨国性、全球性,消费结构向精神支出增加的方向变化,最终的结果是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劳动者具备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科技革命还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高,高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受到重用。

(2)科学技术改变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从火的使用到金属工具的使用,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应用,从电视的发明到电脑的成功,无不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组织形式,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对体力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男女在就业或工作能力上的差距日益减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新材料技术突飞猛进,高分子液晶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等一系列新型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的劳动对象更为广阔。科学技术正是以变革社会的组织形式为中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当代科技革命必将更能推动未来社会政治的现代化。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财富的增加,必然引起政治上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3)科学技术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组织。人所处的社会组织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更新的决定性力量,它通过作用于生活方式的外在客观因素(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方式)和内在主观因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科技产业一体化面对的是复杂的系统问题,社会管理将面临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网络及金融安全、伦理价值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将成为每一个政府面临的难题,这对各国政府都是挑战和激励。科技革命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在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并推动着未来社会向人的现代化转变。此外,科学技术还从需求观念、生活质量的标准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4)科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功能日益增强,都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各个角落。无论是衣、食、住、行、乐,还是劳动、学习、创造、交往、医疗,科学技术都在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坐标。健康食谱、精美装饰、立体交通、即时通信摩天大楼、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医疗等等,无一不是科技进步的结晶,都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个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细化,人的行为向自主性、创造性发展。

2. 科学技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产生了负面效应

当代科技革命,又称新技术革命,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方式的结构要素如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空和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现代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

(1)结构性失业。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在新的就业产生的同时,由于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原有产业的劳动者被不断挤出,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变动。当被挤出的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要求时,就可能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现已成为一个沉重的世界性难题,也使许多中国人处于心理焦虑之中。有的焦虑社会不公,有的焦虑没钱没权,有的焦虑物价依然飙升,有的焦虑食品不安全,有的焦虑子女教育,有的焦虑环境污染,等等。

(2)过度消费。在工业社会里,消耗大量物质财富的富裕阶层受到社会的尊敬羡慕。人们崇拜那些购买和消费大批物质财富的富翁。以美国为例,2亿多人口,年消费约8亿吨石油,2亿吨粮食,人均年消耗粮食约1吨。在我国,也存在着“消费更多的物资是好事”“拥有并消费更多的财富是幸福”的消费价值观和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倾向。这种过度消费的不良行为,不仅使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失去了平衡,而且加剧了环境污染,造成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3)心理压力增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既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又导致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很多人在情感上产生了“紧张感”“隔离感”和“疏远感”。现在中国人面临的工作压力、成家压力、抚育子女压力、人际来往等压力非常之多。而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又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缓解这些压力。表现为:瞻仰别人的成功,感受自己的卑微;瞻仰别人的幸福,慨叹自己的不幸;比较别人的得志,愤然自己的失意;比较别人的快乐,放大自己的苦痛。日积月累,这些压力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不快乐,甚至伤及他们的身心健康。

(4)科技成果被利用于“恶”的目的。科技革命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但它也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一是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革命尽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但如果应用不当,科学技术即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例如,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峻原子能技术和生化技术的发展被有些国家用作侵略和杀人的工具。二是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电视、电影互联网被人用来传播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等。(www.xing528.com)

二、改革开放折射出中国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从1978年到2010年,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稳步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8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超过2847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000多美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传播,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科学文化事业硕果累累。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坚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相结合,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与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崛起导致血腥战争截然不同,中国的发展为整个世界带来无限机遇。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在这场跨世纪的历史大变革中,不仅中国的经济体系逐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且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迁。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社会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依靠激发人的物欲来驱动经济发展,导致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与西北西南地区之间、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这些结构性问题,出现了大量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上至领导干部、各类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缺乏安全感,进入了政治焦虑、经济焦虑、信仰焦虑、生存焦虑等全面焦虑期。表现为:当把财产托付于股市,股市崩溃;当把精神信仰托付于寺庙,方丈贪腐;当把美好的念想托付于精英,精英们又丑闻不断。二是变迁型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经济巨人。而在经济发展成功的背后是许多人渴望发大财、买大房子、开豪车、当老板、中彩票、当官、桃花运、移民、环游世界等欲望清单,中国人的欲望正呈现一波胜似一波的高潮。与此同时,“纠结”还成了生活方式。官员有官员的纠结,老板有老板的纠结,知识精英有知识精英的纠结,大众有大众的纠结。在经济发展需求方面,由于近几年城镇经济化发展受阻,导致4亿多农村人口闲置。即使进入到城镇的农村人口的衣食住行用,也面临着诸多矛盾。特别是大量农村学生考入大学,每年新入学都在800万以上,在校生三千多万,就业压力相当之大。在安全需求方面,食品安全、法治社会建设、养老问题…… 未尽完善的社会文明让国人的心中存在很多担忧,现在还不能有非常充分的安全感。最近几年总是出现的雾霾天,让中国人有着更多的纠结。在情感需求方面,中国唯一飙升的指数是离婚率,你许我一世浮华,我还你一身伤疤。以前破了补,现在厌了换。社交焦虑症、精神抑郁症比例节节上升。许多人在设计圈套,又都在躲避圈套。在尊重需求方面,无论是职场还是朋友圈,以官职、钱财、名气、衣冠取人,媚富贱贫、趋炎附势者比比皆是。有权是爹,有钱是娘,人情如纸薄,翻脸如翻书。广结贵人、笼络红人、找准恩人、远离庸人,成为职场励志的心灵鸡汤。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着英雄情结和现实纠结,崇洋情结和海归纠结,思乡情结和移民纠结,皇族情结和民主纠结等心理纠结现象。三是越轨性社会问题。主要指党风、政风不正而带来的官员腐败,腐败窝案、大案、要案接二连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铁腕反腐,“打虎拍蝇”,一大批省部级高官落马,一大批“小官巨贪”受到惩处。在意识形态领域,传统国学派、毛派、西方民主派互不兼容且严重对立,导致中国难以找到精神秩序重构接口,精神重建成为无法回避的文化取向。四是病态性社会问题。主要指精神病患者、抑郁症患者在大量增加。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人士、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性等,都是抑郁症的主要“目标”。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抑郁症广泛发病于各类人群中,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目前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另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观念被普遍接受,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日益增强,开放心态、进取心态和求富心态应运而生,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社会也存在一些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从众等社会心态,且具有滋生蔓延的势头。一是盲目从众心态。主要表现是一些人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很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一窝蜂”“随大溜”现象,都与这种心态有关。这种从众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或释放,可能会使一个极小的事件在很短时间内演变为严重的事件。二是感情冲动心态。主要表现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而是让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感情用事,言语冲动,行为过激、不讲后果。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矛盾纠纷时,一些人以感情代替理智,因小事而影响到了大局。这种置一切规范于不顾的心态,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秩序的巨大隐患。三是逆反心态。主要表现是信任缺失,以我为主,不相信别人。在一个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还有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里,人的心理的严重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特别是逆反心理。这种心态也与近年一些行政部门不作为和乱作为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这种不理性不平和的社会心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

三、市场经济撬动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市场经济在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水平。特别是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整个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焦虑迷茫、失衡偏激、怨天尤人等不良社会心态不同程度存在,给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个人幸福带来负面影响。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使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相互交织的特征更加突出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文化对传统心态各方面的冲击,导致了社会心理层面也产生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并正以极为深刻和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市场经济竞争给人们带来了普遍的焦虑感,快速城镇化给人们带来了不适应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外开放使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乘隙而入,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人口结构变动,尤其是独生子女居多带来了主体意识的强化;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滋生了过多的暴力极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讲道理、顺情绪也是远远不够的,继续简单地沿用“榜样学习”“大会表扬”等精神鼓励的方法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已变得很困难。迫切需要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多地从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出发,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意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回应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为群众所接受和欢迎,并收到实效。

2.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做好“两新”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迫切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基本建立。但由于社会利益调整频繁,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产生许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既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变的关键点。特别是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相当一部分游离于我们的体制之外。社会组织形态发生的新变化,以及新的社会群体和从业人员大量涌现,他们的思想心理缺少足够的关注和必要的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盲区空白和断点脱节。迫切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扩大工作覆盖面之中,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人们的普遍期待和共同诉求之中。

3. 社会群体日益分化,诱发了社会心态不理性不平和现象的大量发生

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不断涌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甚至推诿扯皮,引起群众不满。尤其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城镇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单纯依靠传统工作模式已经很难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工作中存在不少盲区、盲点。

4. 现实利益错综复杂,增加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难度

我国虽然从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仍然存在,一部分企业职工生活比较困难,贫困地区还有不少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住房贵、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成为不理性不平和社会心态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现在我国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方方面面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利益意识日益增强,如何深刻把握和妥善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