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自我观念,就是要内心深处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也就是高兴地接受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认识、了解接纳得很好,就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
没有良好的自我观念,人就会变得混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茫。心情好的时候,觉得自己了不起,天下没有干不了的事。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自己笨得不得了,身边谁都比自己聪明,自己什么事都干不了,完全否定自己。
良好的自我观念,首先是自爱。要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如果一天到晚挑自己的毛病,一天到晚看自己不顺眼,也会挑别人的毛病,也会看别人不顺眼。自爱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发掘自身生命潜能。
第二,自信。自信使人自强,自信能把潜质发挥到极致,自信能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首先要培养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自信。要培养自信,别人才会相信你,如果对自己不自信,就无法赢得他人信任。自信关键在于你怎么看自己,你对自己人生是否感到自信满意?是否认为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干成了有意义的事情?是否实现了人生目标,没有虚度年华,枉此一生。有首诗写的很好:我不能改变容貌,但能展现笑容;我不能改变风气,但能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风向,但能改变风帆;我不能预料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控制别人,但可以把握自己;我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力;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创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这是一个著名的实验。1960年新学年开始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请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因此,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3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的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位教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教师们都答应了。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了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被刻意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而是随便抽取的普通的学生。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不过是随机抽出的普通教师罢了。这个结果正如博士所预料的: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学生又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俗话说:“肯定自己,事情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战胜自卑,相信自己,找回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你就有希望成功。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最喜欢的教师,是他中学时期化学教师,这位教师非常自信,每次上课前,他总要整理好衣服,对着镜子大叫三声,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男人,因而他所教的学生也自认为,我是美国最优秀的学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这样一段妙语:“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剥光,一个子儿都不剩,然后把我扔到大沙漠去。这时,只要有一支商队经过,那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之所以敢说出如此大话,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请记住:信心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奇迹。
自信与自负是两个不同概念,在树立自信同时,要注意克服自负情绪。在哲学家罗素看来,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情绪,自负也是源于人的动物心理。作为万物之灵,人相对于其他动物有许多优越的地方,从而使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并把这种优越感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各个不同民族之间,都因这种优越感而互相瞧不起。罗素断言,这种优越感必然导致自负的毛病。自负就像布满铁丝电网的高墙,把人与他人、与外界分割开了,难以同他人形成融洽和睦的关系,不能互相沟通感情。这就是俗话说的“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
怎样消灭自负这个大敌呢?罗素认为,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小角落里的一颗小行星,如同沧海一粟。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简短的插曲,更何况短暂的人生。即使我们是这个星球上最优秀的物种,即使你是盖世无双的人才,那也没有什么值得自负的理由。
第三,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有自知之明的人太少了。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最明智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最强大的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名言:“人距离自己最远。”他说:“我们无可避免地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总之,人们最看不清、最说不准的东西就是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也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课题。
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调控自己。为人处世,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有什么特长和潜能,懂得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社会上自视过高的人很多,而自视过低的人很少。越是有地位、有学问、有名气的人,自我评价的误差越大。他们在认识自我时,往往只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只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却不了解自己的缺点和劣势;只记得自己的功劳,却忘了自己的过错;只想着自己有恩于人的地方,却忽略了自己有愧于人的地方。在评价自己与他人时,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学问、才能、品德和成就,而过低地估计他人的学问、才能、品德和成就,许多矛盾和冲突都由此而来。
一个人的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是紧密相关的,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可能有知人之明。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会求教于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欣赏别人的长处,激发起自己的上进心;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改过自新,让自己更加完美。如果一个人自我感觉太好,就会看不到别人的好处。把自己放得太高,就会把别人看低了。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把别人的事都干了,就会弄得别人没事干。那种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别人什么都不行的人,最终会证明自己不行。一个明智的人,应当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自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其学生这样一段对话。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的为人怎样?”孔子说:“颜回的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孔子:“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在我之上。”子夏接着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能的。”子夏再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的庄重是我所不及的。”子夏越听越糊涂,便说:“既然他们都比你强,为什么他们还愿意拜你为师呢?”孔子说:“颜回仁义,但不懂得变通;子贡口才好,但不够谦虚;子路勇敢,但不懂得退让;子张虽然庄重,但与人合不来。他们为人的优点虽然是我不能及的,但是他们的缺点是我没有的,所以他们都愿意拜我为师,跟我学习。”这段对话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我们要清醒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当理想、追求与自己的能力匹配时,才能对人对己都有益;倘若理想和追求超越了自己的能力,于己于人未必是好事。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地位所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职场与人生的正确选择。(www.xing528.com)
有一位某公司的部门主任。三年前,这家公司欲聘他担任销售总经理,他跟一位要好的朋友商量:“你认为我适合这一职位吗?”那位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太适合了。这么好的机会决不能放过。你当老总,哥们儿也能跟着沾点儿光。”于是,他在朋友的撺掇下“毅然”上任。风光一年之后,他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同行业绩不断蹿升,自己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被迫下课回到原来部门。此时原部门主任早已易人,只好“屈尊”做下属。
一位业内同行分析认为,落得如此境遇,是他缺乏当销售总经理的经验和管理能力所致。遗憾的是,当时他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只看到了这一职位的好处,而朋友也基于不负责任的“友情”和私心,鼓动他先抢到位子再说,压根儿没管他能否胜任,因而造成这种后果。
如何获知自己有无胜任能力?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评价别人有无能力容易客观一些,而评估自己却很不容易。它要求当事人要有自知之明,这个工作究竟适不适合自己,自己有没有实力去完成?这些都是需要当事者冷静深思和考量的。
进取要有勇气,竞争需有自信。勇气诚可贵,自信更难得。不过,勇气未必是能力,自信也不代表实力。只有实绩才能反映实力和能力。销售总经理一职具有特殊性,收入虽然丰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如果你认为这一职位适合自己,自信十足又有能力胜任这一职位,且当仁不让,谋定而动,锐意进取,也许还能获得成功。如果明知没有这种适应能力,却被个人欲望或感情所驱使,盲目地去从事一项不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失败的概率就会很大。一旦失败,不仅仅是个人受挫折,精神压力大,同时也会影响一个团队,甚至于整个部门。因此,人有自知之明尤为重要。
我们在分析人生百态的时候,你可以回想,有一种人牢骚满腹,从来没有满意过,一直到退休也是指手画脚,但是交给他的事大都又办不好。这种人就是把自己定位定高了,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又想干那么大的事,到头来一定是一事无成。作为每个人来讲,最可怕的是自己给自己定一个脱离实际的“远大”目标,当你耗费毕生精力去追求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时,是一种痛苦,也是对自己人生资源的不负责任和浪费。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奋斗目标定得“深”一些呢?所谓“深”就是工作精益求精,用职业化态度高标准扎扎实实工作。
最理想的就是能够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定位,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在自己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定位水平,这就需要良好的素养,实际上是平和心态,因为他总在一种努力奋争、安心满意的状态下工作,当取得一个成功后,再争取一个新的符合实际的目标,又有一段奋斗、成功、再奋斗,这样的循环一定会是良性的循环,带来的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状态。人要有自知之明,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奋力前行,才可能创出不凡的业绩。
目标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达到,二是达不到。梦想是否能达到,首先与你把目标设在哪里有关系。当然你要有个总的目标,但首先要有个阶段性目标。要实现一个长远目标,主要还是要设定一个阶段性的、能达到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去迈进。像人生的阶梯,一层层往上走,可能这样更加切实可行,也更能增加你的成就感。
我们对人对己都不要苛求,学会跟社会让步,跟自己也应该让步。你定的目标太高了,很难实现,就要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每个人都像交响乐团中的一员,把自己定位在准确的位置,不跟高音攀升,不被低音压抑,就能奏出和谐的乐章。人要有往高处走的胸怀,又要有甘于低处的心态。
人生的快乐在于过程,而不是目标。奋斗的过程,往往比达到的梦想还更珍贵。你确定了目标以后,向着这个目标走去,哪怕最终不能达到你心目中最初选的目标,但我相信,通过你的奋斗,你一定离目标不远。这就是成功。
第四,自律。自律分为两种:自我约束和自我勉励。光有自我约束不够,人处在消沉、失望甚至绝望阶段时,要有自我勉励的能力。生活中很多人成功过,但昙花一现,根本原因是缺乏自律,忘记自律。事实证明,不能自律的人,迟早是要失败的。成功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力。别人玩,你工作;别人娱乐,你学习;别人偷懒,你早起;别人休息,你流汗;别人享受,你冒险。这一切,都是你必须付出的自律代价。
第五,自控。在过去传统的社会里总会有较多社会的、政治的及物理环境的因素,是个人力量所不能克服、改变或对抗的。因此,这往往也使人们养成一种迁就环境的意向。在现代社会要充分确认自己的前途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也就是说,个人未来的前途是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是跟自己的行为与努力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操之在我”的观念,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内控态度”,即觉得个人未来的前途,主要是控制于内在的个人因素(如能力与努力)。在以往传统社会里的人,则更多的是偏向于“外控态度”,认为个人未来的前途,主要是控制于外在的因素(如环境、机遇和命运)。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与不同,对个人行为与工作、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培育操之在我的内控态度,也是值得我们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六,自由。一家IT公司创造了一个备受媒体好评的管理政策——工程师在工作时间段可享有“20%自由时间”。据报道,这一政策带来了明显效应,该公司一些颇受用户好评的产品都与该政策有关。
尽管人们对“20%自由时间”的执行情况褒贬不一,但很少有人否定该政策的初衷:解放那些有创意的员工,让他们在自由的时间里,以自由放松的心境,创新构思、实现发明,而不受上级管理者的过多干涉。主动地在工作时间段为员工划出自由时间,体现了管理者对人性、个性的尊重。这样的尊重又给管理者带来全新收获:创新思想不断涌现、员工忠诚度提高等。
为何“自由时间”有如此魔力?这正是“自由”使然。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真善美的合一,是人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发展境界。追求自由的过程是自我潜能释放的过程,能使人迸发出创造力。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思想是自由的精灵。自由时间就是这个“精灵”的舞台。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加缪认为,自由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古往今来,诸多伟大发明的灵感都迸发于“过渡时期”——人们刚刚醒来或陷入沉睡时,洗澡或慢跑时。《心理学》杂志的研究成果认为,抛开烦恼,做点简单琐事,任由思维信马由缰地游荡,可激发出富有创意的思路。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自由时间孕育自由思想。1905年,爱因斯坦这位年轻的“专利所苦力”(爱因斯坦这样称呼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期间偷偷地研究物理学,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开创了科学革命的新局面。虽然爱因斯坦的“自由时间”不是雇主主动提供的,但对他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自由”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