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心理透视及指导

大学生网络心理透视及指导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网络成瘾或成瘾倾向问题已不容忽视。《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则显示,青年大学生的网瘾比例已达14%。网络成瘾给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有学者认为,病态人格是网络成瘾的本质原因。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使用互联网会造成网民社会卷入的减少以及心理幸福感的降低,表现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

大学生网络心理透视及指导

一、数据解读

零点调查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民众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长渐增,其中城市务工人群日均上网3.3小时。调查还称,人们可以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

朋友晒照没?死党来约没?老板来催没?关注的事情有进展没?……不及时知道这些就会心痒痒!该调查显示,人们可以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当然,这个肯定是不能将睡眠时间计算在内的)。

不论等人还是蹲坑,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标配。晚上临睡的时间段是移动设备使用的高峰期。研究表明,互联网深度介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活动主要有获取资讯、学习工作、即时沟通、网络社交及各类休闲娱乐。

调查数据还显示,使用互联网的白领群体和大学生比例分别高达98.3%和97.9%;中学生(83.1%)和城市务工人群(81.3%)中的网民比例均超过八成;使用互联网的县城民众(71.8%)和城市中老年群体(67.2%)也在七成左右。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96.4%的大学生、90.7%的白领群体和78.8%的中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为互联网。

二、知识链接

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孤独症”“网络人格障碍”和“网络越轨行为”等。

(一)网络成瘾综合征

近年来,“宅”成了青年人的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们依赖电脑,痴迷网络,足不出户,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正如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58.5%的人认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有26.4%的人认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无人能阻挡”。

随着青年对网络的不当使用或过度依赖,一种新的心理疾患随之而来,即“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成瘾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指的是成瘾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简单地说,它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形成的上网行为失控,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受损。目前,网络成瘾或成瘾倾向问题已不容忽视。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每6个网民中就有1个具有成瘾倾向。《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则显示,青年大学生的网瘾比例已达14%。网络成瘾给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长时间、无节制地上网,出现了如颈椎病、眼病等生理性病痛,常伴有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注意力缺损、焦虑症或躁郁症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残、猝死或轻生等。

造成青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病态人格是网络成瘾的本质原因。那些具有敏感内向、喜欢独处、稳定性差、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自信、沮丧悲观、受挫力低等人格特质的青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造成网络成瘾。另外,青年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对于一位长期生活在缺少家庭温暖、处于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年,他“落网”的概率一般会大于其他人。因此,笔者认为,网络成瘾是青年自身人格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年如何判断自身是否网络成瘾?可以美国匹兹堡大学K.S.Young教授提出的八个标准为依据:

(1)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

(2)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

(3)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

(4)在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5)你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

(6)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

(7)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8)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对于上述问题,如有5个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就可以基本判定患有“网瘾”。

对于“网瘾”的干预,要尽早发现、尽快治疗。

(二)网络孤独症

网络孤独症是指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忽视或逃避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家人及朋友,从而导致孤僻、冷漠,甚至出现自残的念头或行为等。据国内外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上网时间与网络孤独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上网时间越长,下网后的孤独感和抑郁感也就越强。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使用互联网会造成网民社会卷入的减少以及心理幸福感的降低,表现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斯坦福大学理学研究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指出:在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1/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在国内,《第2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则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社会隔离感在不断增强,互联网开始成为隔在网民与家人、网民与社会之间的“心理之墙”,并有逐渐加厚的趋势。

网络孤独症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网民终日坐在电脑终端前,把自己与真实的社会关系割裂开来,用上网时间取代了本该用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时间,减少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这使他变得孤立。如对于那些“宅男”“宅女”,他们终日坐在电脑前痴迷网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逃避与人群的接触与沟通。而长期缺乏与人交往,则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使自己既孤单又孤独。另一方面则由于,网络社会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由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与真实人际关系的确定性、稳定性相比,存在着更多的人际信任危机和风险,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人际关系。还有,网上“众多知己”与网下“孤单一人”形成强烈对比,使得青年网民更加封闭自我,导致孤独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网络孤独症。由此看来,网络制造了一个孤单者的世界,充满孤独和冷漠。

网络孤独症的发生具有相应的人格基础。一般来说,那些性格内向、自卑、敏感、焦虑、喜欢独处、害怕拒绝、人际交往能力弱或是交往受挫的青年,由于他们不能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于是转而从网络中寻求慰藉。由于网络交往中的平等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得上述青年在网络中快速地找到了朋友,获得了真实人际交往中所不能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于是,他们更加关注人机对话,依赖人机交往。然而,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他们所需要的友情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导致其心理健康的恶化。可见,那种试图以网络人际关系替代现实人际关系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正确做法是要让青年掌握基本人际交往技能,回归现实、走向社会、融入人群。(www.xing528.com)

(三)网络人格障碍

青年的生理发育虽已成熟,但其人格发展尚未最终定型。他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有可能形成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人格。有研究认为,长期上网和上网过度会导致人格异常。我们把青年在网络中偏离了社会文化期望,并以一种非正常的行为方式或内心体验与他人交往所形成的人格,称为青年网络人格障碍。它可划分为沉溺型、发泄型、伪饰型、悖德型、情感型、闭锁型和攻击型等多种类型。网络人格障碍不仅给青年自身人际关系、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超现实性,为青年改变身份、性别、转化性格,从而在网上扮演多重角色,获得现实社会中无法体验的感受提供了条件,也为多重角色间的矛盾以及虚假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冲突埋下了伏笔。也正因如此,极易造成青年自我身份的迷失、认知的错误以及角色的混乱,他们常常困惑于“我到底是谁”等问题。网络虽然整合了世界,但也分化了“自我”,出现了“现实我”与“网络我”的矛盾冲突,形成了网上角色与网下角色的强烈反差,从而导致青年网络人格障碍的发生。

具体而言,部分青年由于极度依赖网络,离开网络无法生活,难以控制上网时间,强迫思考有关网络问题,于是迷失在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从而形成沉溺型网络人格障碍;网络是“自由的天堂”,有些青年在网上畅所欲言地表达思想、淋漓尽致地释放压力、随心所欲地发泄不满而无需承担任何后果,这就容易形成发泄型网络人格障碍;由于网络身份的不确定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达到某种目的,有些青年往往伪饰自己,长此以往形成伪饰型网络人格障碍;网络是一个缺乏外在约束力的地方,一些青年在网上言行放肆,频频越轨,从而极易形成悖德型网络人格障碍;有些青年只对网络人际关系倾注情感,而对现实人际关系冷漠无情,将两者之间的情感发生错位,久而久之形成情感型网络人格障碍;而有些青年因长时间与人机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弱化,造成个体无法适应现实社会,易形成闭锁型网络人格障碍;还有一些青年在网上放纵自己,沉湎于网络色情与暴力,经常出现攻击性言行,最终形成攻击型网络人格障碍。

(四)网络越轨行为

众所周知,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反映心理。根据心理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些青年网络越轨行为实质上反映了他们心理的偏差,是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青年网络越轨行为是指青年在网络世界中发生的违反现实社会规范的行为。青年中比较常见的网络越轨行为有:传播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电脑信息、偷窥他人隐私;登录色情网站、浏览色情内容、非法侵入他人网站、篡改网站内容或信息;在网上进行人身攻击或施行网络暴力,从事网络诈骗;等等。虽然青年的网络越轨行为发生在虚拟世界里,但它却会给现实社会带来破坏性的危害。

青年网络越轨行为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主观因素看,一些青年法律意识、道德观念薄弱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发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有些青年凭借自己高超的网络技术,在网上从事破坏或犯罪行为,从而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有些青年在好奇心和冲动心理的作用下,把对性的渴望和需求转移到网络色情中,他们有意登录色情网站、浏览色情内容,借以获得感官刺激;还有些青年在网上从事赌博活动,实施诈骗行为,攻击他人人身,施行网络暴力;等等。上述行为显然违背了社会规范,在现实中要么受到法律的禁止和制裁,要么受到道德的谴责和审判。但他们仍放纵自己,不断越轨,不能不说是由于他们缺乏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感以及自我控制力弱所造成的。为了实现一些现实中受限制的欲望和需求,一些青年不惜冒着法律制裁或道德审判的风险铤而走险。

从客观因素看,网络监管技术的落后以及网络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青年网络越轨行为的另一原因。网络是一个彻底“民主”和“自由”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加之网络监管技术的落后,一些青年的网络越轨行为难以被识别,从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以网络犯罪为例,在美国,网络违法犯罪的破案率不到10%,其中定罪的则不到3%。就新闻报道方面,网络犯罪只有11%被报道,其中仅有1%的网络违法犯罪被侦查过,而高达85%以上的违法犯罪根本就没有被发现。另外,虽然我国也正加强对网络的相关立法,但从目前来看,该方面的法规体系并不健全,更谈不上完善。对一些青年而言,在缺乏道德自律的前提下,而又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也就绝非偶然。

三、心理技巧

用系统脱敏训练法治疗社交网络强迫症

很多大学生一打开浏览器进入的就是社交网站,进入了主页还会一遍遍地刷,有时候知道没什么新动态还是会刷,工作学习再忙也忍不住上一下社交网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系统脱敏训练法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步骤如下:

1.确定当事人改变的目的和愿意改变的承诺;

2.确认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比如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到1小时)

3.寻找一个支持者监督或教练;(也可以是自己)

4.制订训练计划:

(1)将训练计划量化,如:原来每天上网4小时,分成若干等级,比如分成6级:3.5小时,3小时,2.5小时,2小时,1.5小时,1小时,每一级的训练时间设定为7天,每7天完成后进入下一级别;

(2)每周的上网时间记录在案,或寻求支持者监督,上网时间到了预定时间关机;

(3)每周根据结果进行总结,回顾自己的体验,总结一周学到的是什么。

(4)完成本周级别才可进入下一级,如果本周违反承诺即返回上一级重新开始训练;

(5)每周都兑现承诺,6周后即可达到预定目标,然后继续坚持。

四、专家如是说

一些学校不仅开始定时断网,甚至不准学生在计算机上安装网络游戏,在心理专家看来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真正毒害新一代青年的是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胜利了,而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兴趣,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很多青少年沉迷网游?因为他们的娱乐是枯燥单调的,业余的兴趣爱好是被禁止的(电子游戏当然也是),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相对来讲廉价易得的网游。

还有一些人是在游戏里找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成就感。上不了一本就是失败,学习差就被说拖后腿,甚至有的老师鼓励班上同学孤立学习差的学生,结果就是这部分学生被推向网游,甚至被迫辍学过早走上社会。

功利的社会只有一种评价体系,那就是成王败寇,好像学习不够好、挣的钱不够多就不能过日子一样,所以很多人才被迫到游戏里变成“王”,而不是在生活中做一个普通人。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网络这张无形的网既可以网住我们的梦想困于地底,也可以助力我们的青春跳于天顶。别让网络绑架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