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利用冥想处理忧虑情绪,要求先不要责备多虑的自己,而是要下意识地懂得这种忧虑,集中精神投入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当中,先把忧虑放在一旁。这样一来,没能受到关注的忧虑就会自动消失掉。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的脑子里都充满着忧虑,它们无孔不入,挥之不去。例如:“考试不能及格该怎么办呢?”“家里有什么事该怎么办呢?”“最近胃胀,会不会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诸如此类!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总是会因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或者因帝王、贵族的压迫和侵害而对生存的问题忧心忡忡。甚至在现代社会,这些问题也依然不可避免,诸如日趋增加的犯罪率、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使我们的忧虑变得日益加深。而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所传达给我们的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恶性新闻,更是催化着我们的恐惧和不安。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轻易从这种精神压力下摆脱出来呢?这是因为担忧与顾虑一旦出现,就会产生一环扣一环的恶性循环链条。即由于担心而导致了神经的紧张,从而致使心灵产生不安和恐惧,而这种状态则会越来越强烈地、反复地催生出更多的忧愁。这种担忧,会直接消耗掉我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宝贵能量。
我们的周围,有些人会有异常多的忧虑。我们会习惯性地将这类人看成是心胸狭窄或者好做消极思考的人。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这类人的成长经历,就会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天生的气质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除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外,从观察他人的行为中得到的间接知识,也是形成一个人行为的重要条件。
父母给了我们遗传基因,并提供了家庭环境,因此,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父母多虑,孩子就会随着父母去模仿。即一对多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多半也将形成惶惶不安的忧患性格。
一个人多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形成了对父母一种不稳定的“依赖”。儿童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说过:“依赖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从小得到父母充分的关心和爱护的孩子会形成稳定的依赖;相反,在冷漠与训斥中成长的孩子则会形成一种不稳定依赖。这种人比起前者,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大,身处同一种环境下也会产生更多的忧虑。”
或许,每一个人在幼年时期都曾受到过一定程度的伤害。这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也跟我们一样,他们也并非完人。直到现在,这些埋藏在心底的痛楚还在不知不觉中时不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为了消除这些痛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自我反省。当然,找一个专家帮忙解决也是值得推荐的选择。
假如找不到忧虑的根源所在,就永远无法从迷途中走出来的。因此,最为重要的是利用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有时候,人们试图抑制自己心里的忧虑,但这并不容易。为了理解抑制心里的忧虑有多少效果,心理学家曾经让一部分人在5分钟以内说出自己脑子里想起来的词语,但不要用“白熊”这个词;另外一部分人则反之。结果显示,比起第二部分人,第一部分人的脑子里反而更多地想起了“白熊”这个词。心理学家将这种抑制和想象之间的反差效果称作“反弹效果”。同样,人们每当心中有忧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抑制这种忧虑,但因“反弹效果”而很难达到目的。这时,我们与其抑制,还不如做智慧冥想。
信息的处理过程一般分为“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自动过程是指无意识地将信息自动处理,控制过程是指下意识地对信息进行处理。这里的下意识是指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在意识的控制之下。很多人想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这样一来,脑子里的信息就会自动处理掉。人们产生忧虑,就是因为这种产生忧虑的因素在脑子里被自动处理掉了。在智慧冥想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不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加以判断或区分,只需要客观地理解即可。
采取冥想姿势以后,我们开始呼吸。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我们一起来感觉一下吧,同时,我们也要感觉一下呼吸时腹部的变化。
通过这种冥想,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下意识的作用”。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接电话的时候、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以及开会的时候,都要下意识地感觉一下身体、想法和情感的变化。每当有顾虑的时候,我们也要下意识地注意一下。
社会学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自己从问题中分离出来,第二阶段是充分感觉解决问题以后的喜悦,第三阶段是再三表示感谢。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动吸引”能量法则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故事:
某一区域的几户人家在数日内连续被盗,但在邻居纷纷被盗的情况下,其中有一户却始终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研究人员通过对这几户人家的采访发现,被盗的几户人家在那段时期内,普遍都表现出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过来看没有被盗的人家,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情绪。当然,也可以说被盗的几户人家肯定是受到了小偷的影响,但后来研究人员对被捕的小偷问讯时,小偷说就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户没有被盗的人家,甚至小偷都没有看到那户人家的存在,因为这几户人家太平和了!
由此可见,“自动吸引”能量法则对一个人的行为起到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持续的忧虑,只能将这种担心变成现实。换句话说,就是使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自动发生。这也就是有一本书里曾经提到的“自动吸引的规律”。(www.xing528.com)
那么,在生活当中,我们是否可以完全抛去忧虑呢?
首先,多虑的人们应该把愚蠢的忧虑和有用的想法区分开来。每当产生忧虑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这种担心对自己是否有用。这种担心是愚蠢的,还是有用的呢?愚蠢的想法,我们要马上放弃,转换成有用的想法。这样才能将忧虑转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因素。
其次,要实践有用的想法。有用的想法包括:记录现在所担心的事情;评估现在所担心的事情在现实当中能够发生的几率;判断担心这件事情的可能性;评价这件事情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多少作用;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应的方法。如此,你就是一个超越忧虑的乐观主义者。
总之,为了消除忧虑,首先要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担心什么。如果恐惧占据着忧虑的绝大比重,就要找到克服的方法;如果是因为小时候的伤处挥之不散,就要治愈它。
相关知识链接:忧虑症
忧虑症可分类为这样几种:
(1)强迫症。患者会花上很多的时间重复地做一些事情,以驱走一种反覆且令他沮丧的想法,如反覆地洗手、重复核对事情等。
(2)惊恐症。患者会多次突然间感到非常惊慌,并产生像心脏病发作的症状。由于这些可怕的感觉,以致令人逃避前往曾经有这感觉的地方。
(3)社交焦虑症。患者会逃避各种社交活动,因为恐怕会受到审查、嘲笑或遇到尴尬事情。
(4)恐惧症。患者对无实质危险的物件或环境产生不理性的恐惧,如畏关闭空间、畏高、畏黑,对污秽或细菌产生恐惧。患者因为要避免接触这些物件或环境,令日常生活受到限制。
(5)创伤后情绪病。经历或目击痛苦难忘的事件,如暴力虐待、战争或灾难,而产生持续性的不适。主要症状包括经常梦见或想起那创伤事情、急躁或易怒等。
(6)经常焦虑症。长期对日常的生活琐事,如工作、学习、财务、健康或家庭事宜,有过度的忧虑。常见的症状包括容易疲倦、颤抖、肌肉紧张、头痛等。
预防忧虑症方法:
(1)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
(2)多与可信的人倾诉心事和分担忧虑;
(3)避免自我要求太高;
(4)多认知忧虑症,包括它的早期病症,如感到有病征出现,便应及早求诊。
有效治疗的方法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在治疗之前,必须接受医生的详细检查和心理评估,以便医生做出最适当的治理方案。
另外,忧虑症和忧郁症是完全不同的,应该区分开来。忧虑主要是每天都很焦虑,忧郁则是抑郁。忧虑的人每天担心这个或者担心那个,忧郁症的人可能也会担心某一件事情,但是会把他压在心里,很难得表达出来。忧虑可能是导致忧郁的一个原因,但是忧虑的人不一定就忧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