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叙湖湘先贤包括籍贯湖南和虽非湖南籍而长期在湖南工作、生活者,但都以有古琴渊源且名著史册者为限。
舜(2255B.C),受尧禅让治理天下,“刑政日以明,礼乐日以备”。孔子编《尚书》,著录文献从唐尧虞舜开始。因为唐虞以前年代太久远,传说成份较多,故删而不录,故此《尚书》被尊为信史。《尚书?虞夏书》记载,舜命音乐大师夔主管乐官,“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又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从声音哀乐以考察治乱。说明舜深明音乐的性质及其政治教育功能。宋朱长文琴史称“舜在侧微,以琴自乐,虽瞽象之难而弦歌不绝,所以能不动其心,孝益蒸也。旧传有思亲操,此之谓乎,及有天下,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其辞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方和煦的风呀,吹散人民的愁苦啊)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及时吹来呀,增长人民的财富啊)
《南风》歌一直为后世琴家所称赏,众所熟知的《虚舜薰风曲》即本此而来,三国时琴家王肃《孔子家语辨乐》借孔子对其学生冉有涉及琴音之分析阐发琴音正人心的观点,就曾盛赞:“远古虞舜奏五弦琴,歌《南风》用琴音感化(人民)。故其国生机蓬勃,美德如泉流不绝,至今王公大人讲述,无所遗忘”。清徐祺《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论琴声“正”谓“视琴听音,可见志观治,知世道之兴衰。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以平天下之心,为太平之乐也”。唐朝司马永祯《素琴传》论琴音魅力与社会功能时称“黄帝作《清角》于西山,用会鬼神;虞舜以《南风》之诗而天下理。此皇王以琴道致和平也,故曰琴者乐之统,君臣之恩也”。几千年来,人们谈论琴,几无不尊崇虞舜弹奏的《南风》之曲,它成了中国历代琴文化中关于琴德的文化标志,儒家对琴定义为,“琴者禁也,禁邪思,以正人心也”。虞舜《南风》琴曲被奉为琴道典范,盖因其“德如泉流”,“以平天下之心”,“以琴道致和平”的内涵。“和”是历代儒家音乐美学中最受崇尚的理想境界,古琴曲《南风》正是心平德和的平和之音,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广久远。
《史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是为零陵。”舜葬于九疑山,是九嶷山之幸,也是湖湘大地之幸。后世贤者拜谒九嶷舜陵者代不乏人,其著名者有司马迁、蔡邕、颜延之、宋之问、张九龄、李白、元结、戴叔伦、柳宗元、寇准、苏轼、胡曾、元好问等。今天九嶷山更成为全世界华人寻根朝拜的圣地,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出生于九嶷山。正好说明舜帝灵爽泽及百代。
屈原(340B.C.—277B.C.)名平,原籍湖北秭归,但其名传后世的杰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都是在流放湖湘时完成的,直至最后自沉于汨罗江,因此,把屈原列为湖湘先贤殆无疑义。屈原出身于楚国显赫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壮岁入仕,“为楚怀王左徒”,“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共向怀王进谗,原被免职。楚与秦战,大败于丹阳、兰田后,原奉令联齐,归郢进谏怀王杀说客张仪,后又谏怀王不入秦,怀王均不听。顷襄王立,原任三闾大夫、司胄子教育,令尹子兰同上官大夫复谗原,顷襄王放逐屈原至湘资沅澧诸水,亲历湖湘民俗风情。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屈游沅、湘,其地民俗好祀神、祭神时都有巫师娱神。巫师们音乐动人,但歌辞庸俗(辞甚俚),屈原依其音乐旋律,改写其歌辞。屈原熟知神话,深钦神巫,善作神游。他把楚南巫学与楚北老庄道学揉为一体,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这些千古绝唱。
《离骚》、《九歌》、《九章》都是琴歌,即都有琴曲,但因年代久远,仅《离骚》之曲流传至今。屈原的学生宋玉、唐勒、景差都文、琴俱佳《昭明文选》载宋玉答《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下里、巴人和者数千人,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和者不过数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古琴曲春秋战国时就有了,虽然“其和弥寡”但一直为湖湘先贤所钟爱,并和“离骚”一样,成为全华夏子民千古不熄的精神明灯。
蔡邕(132—192A.D.)字伯喈,原籍陈留(河南杞县),青年时即博学多艺,且以擅长奏琴闻名。朝臣向桓帝荐他为官,由陈留太守调他入京都洛阳,邕由家出发,沿途见官吏横征暴敛,百姓号寒啼饥,邕“心愤”不平,行至偃师称病回家。后应辟为议郎,因弹劾权贵被流放至朔方。后遇赦还,又得罪当地宦官势力五原(今包头市西北)太守王智,再次受迫害,“亡命江湖”,长达十二年。在吴时,有一户烧桐木炊饭,邕听火烈声知是造琴良材,取出用以造琴果然音色绝美,而琴尾已烧焦,时人称焦尾琴,至今称琴末端为焦尾即由此典。蔡邕在流亡途中以三年时间创作五首琴曲,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后人称为《蔡氏五弄》,历代琴人都重视《蔡氏五弄》,嵇康的《琴赋》、隋代的《琴历》、唐代文字琴谱《幽兰》卷中都有此五曲目;隋文帝废除门阀世第选官的“九品中正法”,开创有学问就可参加平等考试的科举制度,就规定弹奏“蔡氏五弄”为必考课目,大诗人李白、王维、李贺都曾借《蔡氏五弄》题目作诗。除《蔡氏五弄》外,明朱权编《神奇秘谱》中《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两首琴曲据题解称也是蔡邕的作品(另有左思作之说,待考)。蔡邕还有专著《琴操》,为中国早期最丰富的重要琴学文献,包括琴的形制、作用、“诗歌五曲”、“十二操”、“九引”、“河间杂歌二十一章”等琴曲的解题和歌曲,故事颇多,史料丰富,现今琴家常依之作为琴曲解题依据。《琴操》今有二传本,一为嘉庆五年王谟辑自《初学记》等类书的《汉魏遗书钞》,署“汉陈留蔡邕撰”,另一为嘉庆十年孙星衍校专著体例《平津馆丛书》本,分上下两卷,署“汉前议郎陈留蔡邕伯喈撰”,两本体例不同,但文字大同小异。蔡邕在文化史上影响很大,汉灵帝刘宏熹平四年(175年A.D.),他建议由官方校定《尚书》、《诗经》、《春秋》、《易经》等儒家典籍,由其本人以丹书石,聘良匠刻碑,立于皇家大学门外,供天下士子临摹以为经典标准,是为熹平石经,揭幕后每天前来依碑校正书文的士子车辆达千余乘,街道为之堵塞。蔡邕在琴道方面的影响也很深远,他在故乡陈留培养阮瑀、阮藉、阮咸、阮瞻等四代擅琴之家,吴国丞相顾雍是蔡邕旅居吴地所传授的得意门生。可以想见,蔡邕拜谒舜陵经过或暂居湖湘时一定曾以琴会友,与湖湘原居琴人切磋交流,促进中原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与互补。蔡邕在宁远九疑山舜源峰舜陵园中有一块文辞典雅、笔力苍劲、字迹整齐、雕刻精良的石刻《九疑山铭》,是蔡邕到宁远拜谒舜帝陵时留下的真迹,它和西安碑林熹平石经一样是中国石刻的珍宝,也是蔡邕作为琴坛圣手为寻访琴道知音和制琴良材曾在湖南游历的物证。
柳宗元(773—819A.D.),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因曾贬官柳州故又称柳河东、柳柳州。21岁中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年A.D.)与刘禹锡等一道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任礼部员外郎,不久,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在永州十年,改贬为柳州剌史,四年后逝于柳州。
柳宗元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大师,其山水田园诗、山水游记、政论、史论、七弦琴艺都有极高的富有独创性的成就。我们看他所作七绝诗:(www.xing528.com)
《李西川荐琴石》:“远师邹忌鼓鸣琴 去和南风惬舜心 从此他山千古重 殷劝曾是奉徵音”。短短二十七字以诗写琴,以琴鉴史,以史明志,对好友李西川(琴学大师)推崇有加。柳宗元自己琴艺也很高超,永州城外潇水岸,离城二里有朝阳岩,又名西岩,岩石峭拔壁立,岩洞幽邃深旷,怪异多姿。柳宗元常来此赏景弹琴赋诗,作琴歌《鱼翁》一首,流传千古:“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至今在西岩石壁上的琴歌《鱼翁》刻石清晰可见。
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幼时父母双亡,靠舅父抚育成才。因故里有濂溪河,人称濂溪先生,曾任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清正廉洁,爱民忠职,有政声。后任郴州令,桂阳令达11年,政余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揉合儒、道、佛三家学说,取其所长,形成以穷尽性理为宗旨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把古代哲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发展到一个新高峰,著《太极图说》、《通书》40篇。在郴州任职期间,整顿吏治,务农求本,办实事,为民谋利。到任第一件事即建学校,讲学授徒,(理学大师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告诫学生做人要“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所取少而奉献多”。
周敦颐熟悉六经、《乐记》,擅长古琴,按孔子六艺教授生徒,古琴是必修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圣人”,圣人必以琴治心。他教导学生寻找孔子、颜渊做圣人之“乐处”,并提倡孟子“养生莫善于寡欲”等学说。
周敦颐的琴道美学思想,继承孔子的“乐仁统一”,理性和谐(“中和”)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提出“淡和”的审美范畴,“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通书?乐上第十七》),这是讲“淡和”的由来或依据,接着他指出“淡和”的价值。“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和平,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同上书),“淡则欲心平”与他提倡“养生莫善于寡欲”,做人应“所取少而奉献多”的思想是一致的。人生观、政治伦理、音乐审美观三者达到统一,这对从思想上防范官吏贪污腐化是一幅清凉剂。他作为地方行政领导对下属官吏励行廉政爱民,就是从此种精神严格要求并以身作则带头力行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州官,曾在郴州城内建了一座书院,名为濂溪书院。古琴曲《爱莲操》源自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达了作者理想人格。大诗人黄庭坚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古琴曲《爱莲操》正是表达这种“风光霁月”境界的君子之乐。
胡安国、胡宏——湖湘学派的首创人。胡安国(1073—1138)原藉福建崇安,23岁中进士,曾任湖南提举学士。因性格耿直,得罪权贵,受到打击排斥,不得已在南岳紫云峰筑碧泉书院,讲学著述,倡导尊王贱霸,安夏攘夷,志在匡济时艰,恢复中原,排斥屈辱和议,著《春秋传》、《资冶通鉴举要补遗》二书,切中时弊,风靡江左,负笈从游者络绎不绝。
胡安国第三子胡宏(1105—1162)继承父学并有突出成就,20岁入京师太学,曾补右承务郎,因不满秦桧专权卖国,辞官归隐,在衡山一带讲学二十余年,著《知言》、《皇王大纪》等书,创文定书堂,培养了包括张栻在内的一批造诣颇深的学者。碧泉书院和文定书堂名震海内,胡安国、胡宏父子被誉为湖湘学派的开山祖、一代宗师。
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以理学为宗,既重经世致用,又重民族精神,强调春秋尊王攘夷、政治大一统、明华夷之辩的大义。以加强中央政权,抵抗金人,收复失地为目的。湖湘学派士子在以后的抗金抗元斗争中,都表现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出了可歌可泣的牺牲和贡献,这与胡氏父子民族主义精神教育的薰陶是分不开的。
胡氏父子办学继承孔子六艺教育传统,《乐记》,琴学是必修课,胡氏父子本身也擅琴,但因其开创湖湘学派厥功甚伟,一般人只震眩于其主要光环而对此未予注意,我们要全面知人就不可忽略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