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1914 年 7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一方面迅速扩大海军力量,确 保后方海域,稳定太平洋海权态势; 另一方面建立大西洋护航体系,保证美国远征欧陆,联合英法,重点 打击德国,取得大战的胜利。一次大战使美国形成了完整的全球性海洋战略,也使得美国实现了从海权 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在国内,有关一战时期美国海洋战略的研究尚属空 白; 在国外,虽然有关美国海权的研究著述比较多,但从宏观角度研究一战时期美国海洋战略及其全球 海权强国地位的确立方面,尚嫌不足。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点初步探讨。
一 从 19 世纪末至 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列强海上竞争的时代,也是美国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的转 变时期。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通过海洋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将加勒比海变成了美国的“内陆 海”,并将美洲变成了“美国的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获得了优越的战略要地,全球海洋战略体系的雏 形得以建立,完成了美国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转变,海军实力得到快速发展,海外市场得到拓展,经济 实力显著增强,开始了迈向新兴世界大国的崛起历程。 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战爆发后,美国的海洋战 略家们就美国对战争的态度进行了研讨,大家都认为,后起的德国、日本是对崛起中美国的最大威胁。 海军部长丹尼尔斯主张无限制条件的中立,但是,费斯克海军少将认为这种政策相当危险,因为德国的 成功将会把美国置于最为危险的境地。尽管此时著名的海洋战略学家马汉卧病在床,但他毅然主张与 英国结盟对抗德国。 美国海军部长在 1913 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必须总是在大西洋拥有一支和德国公海舰队相匹敌 的舰队,同时在太平洋拥有一支和日本相匹敌的舰队。 ”[1](第 10 页)在这次报告中,丹尼尔斯要求国会 授权多建两艘“无畏级”战列舰[ 1 ](第 9页)。1914 年,应海军要求,美国国会授权再建造两艘战列舰。
第 4 期 胡德坤等: 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此时海军部所拥有的已经完成建造的战列舰数量达到 30 艘,另外还有 4 艘也即将建造完工。此外,海军 部综合委员会要求国会尽快同意 1903 年杜威设计的建造 48 艘战列舰的海军建设方案[2](第62页)。 在费斯克少将和海军部长助理富兰克林. D. 罗斯福的坚持下,1915 年春,美国大西洋舰队按照新的“黑色”战争计划来进行演习。在演习中,模仿德国的黑色舰队规避了美国蓝色战列舰编队的防御,而在 美国的切萨匹克湾建立了根据地。这一结果显示,美国即需要加强加勒比海的防御,也需要加强美国海 岸防御。1915 年8 月 6 日,海军部综合委员会警告说: “到了战争末期,在被打败的交战国的纵容下,或 者甚至还有胜利国的参与,将可能牺牲美国来补偿他们战争的损失。 ”[ 3 ](第 469 页)因而,大多数的美国 海洋战略家同意海军应适应国家的长远目标,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同时加强对美洲海域的防御和 控制,以应对欧洲的大战。 美国自从 1894 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但在战争初期美 国推行的是严守中立的政策。然而,由于美国和英国的政治、文化之间有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因此作 为中立国的美国带有明显的偏向。 战争爆发后,英国企图利用自己传统的海上优势地位,推行边缘和外围战略,强行对同盟国实行海 上封锁,以切断其战略物资供给。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是中立国,有些美国船只借道这些国家将供 应给德国的货物卸载在其码头,但被英国抓获。美国方面谴责英国的海洋封锁政策,但英国海军部通过 处理战利品的军事法庭慷慨地判给受损的中立国船只大量的补偿,这样,美英矛盾得到了化解。 1915 年 2月,德国外交部确定了一个环绕英国的海上战争地带,宣布任何进入这一区域的交战国 船只都有可能受到德国的潜艇的攻击。同时德国还警告中立国的船要避免进入这一区域,以免发生“不 幸的错误”[ 4 ](第 576 页)。但美国希望保持和协约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因为协约国对于美国的食品、纺织 品和其他军需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因而对德国的禁运严重不满。 这样一来,美国的中立政策实施的后果是对交战双方两面不讨好。但战争的进程改变了美国的中 立政策。德国潜艇战开始实施的三个月里,成效非常显著,英国的船只损失急剧上升。根据调查,协约 国在西线的损失是巨大的,从1914 年 8 月 1 日到 1915 年 9 月,德国的潜艇共击沉协约国 79. 2 万吨船 只。德国的海洋战略正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因为英国的船只受损,法国就会缺乏战略物资,这样德国将 极有可能在西线获胜。1915 年 5 月7 日,冠达油轮公司的“卢斯塔尼亚”号油轮被误认为载有军需品而 在驶离爱尔兰海岸后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 1153 名乘客遇难,其中包括 114 名美国人。美国对于这一 灾难反应非常强烈。前任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谴责威尔逊总统没有保护好美国乘客的生命,共和党强烈 呼吁加强战备,很多美国人都要求参战[3](第 472页)。威尔逊对于这一灾难性事件也相当震惊,他三次 向柏林发送警告,要求德国停止无限制核潜艇战,在攻击船只之前确保转移船上的乘客。7 月 21 日,他 威胁说如果德国再击沉一艘油轮的话,美国将与其断绝外交关系。8 月 19 日,德国潜艇又击沉了一艘 油轮“阿拉伯”号,这次事故中有 3 名美国人丧生。德国的行为激怒了美国朝野,使美国的立场急剧向以 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倾斜。 1916 年 5 月底,日德兰海战爆发,这是一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唯一一次协约国与同盟国舰队 主力的大决战。这次海战没有让超级海权大国英国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反而使其放弃了进攻性战略。 战争结果再一次给美国海军部敲响了警钟: 美国再也不能维持中立了。根据战争的发展态势,美国海军 部综合委员会认为,目前美国海洋战略的主要敌人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主要任务第一是保护“门罗 主义”,将德国的触角排除在西半球之外; 第二是控制两大海洋,保护美国的海外贸易,将敌人驱逐出海 洋; 第三是提升军事实力,以便增强美国在斡旋欧洲战争中的影响力; 第四,一旦国会通过宣战,一部分 舰队将参与协约国作战或者在北大西洋独立作战[ 5 ](第 73-78 页)。综合委员会还特别警告: 德国的舰队 在击败英国海权后的十年内会对“门罗主义”造成威胁[3](第 474 页)。这一计划被美国政府认可后,就从 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在一战中的中立政策,正式确立了美国站在协约国一边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作战 的方针,也正式确立了战时美国的海洋扩张战略。
二 1917 年 1 月底,德国再次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总统威尔逊立即宣布和德国断交,并命令海 军部武装所有商船。不久,德国潜艇又击沉了美国的两艘油轮和 3 艘货船,引起美国民众的愤慨,反德 浪潮迅速高涨。1917 年 4月 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实施其海洋战略: 一是建立战时体制,迅速扩充海军力量。早在 1915 年 5 月“卢斯塔尼亚”事件发生后,威尔逊就通 过媒体宣布,将采取军事上的措施来应对“卢斯塔尼亚”事件,他要求海军部制定国家防御及海军扩建计 划,他希望美国海军能够达到和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海军并驾齐驱的水平,他还发表巡回演讲,宣称他 将致力于建立“世界上所向无敌的大海军。 ”[6](第 5 页)这样,海军部一直所倡议的向英国皇家海军看齐 的目标正式成为美国海军部的新任务。 8月 29 日,美国国会两院都通过了威尔逊签署的“1916 年大海军法案”,要求在三年内建造 156 艘 新战舰。根据法案的规定,其中 56 艘是需要立马投入建设的,而重中之重是建造 10 艘战列舰和 6 艘战 列巡洋舰。法案还要求这批舰船比欧洲国家同等级、同类型军舰装备更先进的武器[7](第 7、8、10、11 页)。 “大海军法案”的出台,促进了美国军軍工业的发展,也是美国从严守中立转入积极备战的标志。就像国 会议员菲利普 P. 坎贝尔所说,“美国以迅猛之势展开了战备活动” [3](第 476 页)。 为了解决反潜舰只的短缺问题, 1917 年 3月 17日,美国海军部下令开始建造第一批小猎潜舰。这 些船只上都配备有 3 英寸的大炮、机关枪及无后座力的戴维斯炮。后来在战场上又增加了船尾的深水 炸弹的发射器。截止 1917 年 4 月底,海军部已经下达了建造 350 艘猎潜舰的订单,整个战争期间共建 了 441 艘。各式各样的猎潜舰广泛用于护航、港口防御及扫雷等行动。除了小型猎潜舰只的建造外,美 国还大量生产了数额巨大的水雷。海军作战部长本森倡议在从苏格兰到挪威的北海及多佛尔海峡布置 水雷障碍,如果敌方潜艇闯入水雷区就会引起爆炸。1918 年,美国海军将 56439 枚水雷运输到战区,并 布置在各重要海域,据估计有 19 艘德国的潜艇被水雷炸毁[8](第 12 页)。 除了加强护航队伍的建设外,美国还积极武装商船。宣战之前,威尔逊就命令海军部武装所有前往 英国周围作战区域的商船。之后,美国 2570 艘的货船、油轮,都安装了大炮、无线电系统,并配备了专业 海事人员武装[8](第53 页)。这些武装商船和海军舰船相配合,确保了战略物资向欧洲的运送。如“J. L. 卢肯巴赫”号货船在遭受德国潜艇的重创时实施坚决还击,坚持到驱逐舰“尼科尔森”的到来,终于获救。 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武装商船“贝壳”号干净利落地击毁了德国潜艇,保护了美国在地中海的油轮。 可见,美国武装商船的措施,在确保大西洋航线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确保后方海域,稳定美国在太平洋的海洋战略态势。确保美国后方海域安全是美国海洋扩张 战略的基础。1918年初,德国潜艇进入美国沿海地区。不久, 在美国沿海地区,5000 吨级的“卡罗莱 纳”号货船和其他一些船只被击沉。截止 6月 2日,平均 1 艘德国潜艇就击沉了美国 6 艘总量15000 吨 的船只。1918 年夏,德国将派往美国沿海的潜艇数量增加到了 6 艘。随着沿海岸受损船只的增加,美 国海军部要求东海岸各港口积极组合反潜舰只的巡逻、扫雷等活动,并迅速将亨利. 梅奥将军所指挥的 大西洋分舰队配置在加勒比和中南美洲海域。4 月,本森又建立了一支 70 艘军舰组成的“加勒比海巡 逻队”,负责保护协约国在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巴拿马运河的一切商船航行及其相关财产和利益。此 外,美国还继续支持海军陆战队占领海地、尼加拉瓜、多米尼加共和国,完成了对美洲海域的高度控制。 与此同时,美国海洋战略家们还考虑到要如何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保护菲律宾和维护对中国的“门户 开放”政策,使美国能稳定在太平洋的海权态势。1915 年,日本乘大国在欧洲作战无暇东顾的有利时 机,企图确立在远东的战略主导地位,其对华《二十一条》就是这一意图的体现,它显然危及到美国在远 东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1917 年夏,美国国务卿兰辛和日本特使石井菊次郎,通过磋商达成谅解。11 月,美日双方以换文方式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了《兰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日本遵守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这个协定是日美妥协的产物,但对于美国来讲,这
第 4 期 胡德坤等: 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种妥协稳定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权态势,让海军能腾出更多力量来对德作战。 三是建立大西洋护航体系,保证美国远征欧陆。护航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护送美国军队跨过大西 洋远征欧陆。1917 年,协约国在欧洲战场上困境重重,急需美国军队增援。美国对德宣战之后,5 月 18 日,国会通过了“义务兵役法案”,开始征集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自愿兵,组建了拥有 62 个步兵师 的陆军,计划将其中的43 个师近 200 万人派往欧洲作战[ 9 ](第 359 页)。6 月,第一批海军陆战队在纽约 集结前往欧洲战场。媒体称“海军陆战队将第一个投入到战斗。 ”[ 9 ](第 355页) 200 万庞大部队的安全跨海运送是对美国海军部的巨大挑战。国会宣战之时,海军部仅有的运输 船“汉科克”号和“亨德森”号还在建造中,陆军也只有 4 艘旧运输船和 3 艘货船。面对这种情况,海军部 采取紧急措施,将自 1914 年以来扣留的 103 艘德国油轮进行改装,将其中34艘大型油轮改装成美国运 输船[9](第 39 页)。与此同时,海军部要求美国船运委员会也提出一个建设商业船队的庞大计划[10](第 473 页)。1917 年 5 月 29 日,本森授权新成立的“巡洋舰和运输武装队”负责所有的美国军队的运输和商 船的护航。战争结束时,运输武装队已包括有 24 艘护航巡洋舰、42 艘运输船、453艘货船[ 11 ](第 79 页)。 1918 年春夏之际,美国大约有150 余万的军队运往欧洲,其中 7 月就有 30 . 6350 万人,平均每天高 达 1万人[11](第 79-80页)。在运送军队的过程中,虽有些小型运输船因没有护航遭受德国潜艇攻击而沉 没,但在完整的护航体系保护下,美国仍成功地将超过 200 万人的部队护送达欧洲战场,这在世界历史 上是空前的壮举[ 8 ](第 10 页)。随着护航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实施,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增长,到 1918 年 底,战区已超过 8 万海军官兵和 370 艘战舰,另有 2/3 的驱逐舰担任护航,而从苏格兰延伸至地中海的 美国海军基地也达到了 45 个[ 3 ](第 500 页)。 美国护航队的另外一个重大任务是对协约国商船的保护。1917 年 1 月,协约国拥有的商船总量为 2200 万吨,但是截止 4 月美国宣战之前仅一个月就损失 90 万吨。美国欧洲战区粮食救济会主任赫伯 特. 胡佛获知,英国的粮食储备只够维持 3 个星期。这样,协约国急需要至少1500万吨的商船来维持战 争计划和国内民生[12](第342 页)。显然,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尽快的扭转,那么就会严重影响英国在 西线的军事行动,战局就会朝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发展。于是,美国便决定把运送美国官兵与为英国 商船护航结合起来。每 20-25 艘商船由 1-2 艘驱逐舰和几艘扫雷舰、猎潜舰等小船只来进行护航。5 月 29 日,从美国汉普顿到跨越大西洋直达大不列颠岛利物浦的航线正式建立。1917 年夏,为了保证护航 的高效,格里夫斯还安排汉普顿锚地出发的护航队和哈利法克斯出发的商船护航队在大西洋中会合,然 后一起穿越大西洋。此外,海军部还下令美国驻布雷斯特的武装汽艇,为出入境的部队以及危险区域商 船提供护航。1918 年,海军部还成立了海军海外运输指导中心,专门负责提供货船和组织运送美国海 军在英国、法国和地中海的作战物资。这一系列行动的展开标志着跨大西洋护航体系全面建立。 在美国严密完整的护航体系下,美国自己的运输武装舰船航行 388 次运输了将近 90 万美国军队前 往欧洲战场,前来增援的英、法、意的船只也航行了将近 600 次,运送了 100 余万的美国军队前往欧洲作 战,但所有的护航都是由美国舰队进行的。护航措施也使得德国潜艇攻击下的协约国的商船损失大大 降低。1917 年 5月,协约国商船有 59. 6629 万吨受损,但到1918 年七八月间,美国护航的 344. 4012 万 吨货船中只有 1. 6988 万吨受损[8](第 10 页)。这些数据表明美国的护航措施取得了成效。美国海军在 护航过程中,还重创德国潜艇。据统计,德国在一战期间一共建造了 373艘潜艇,至少损失了 178 艘,其 中大多数潜艇的损失都是发生在美国参战以后[3](第 510 页)。 四是联合英法,重点打击德国,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一战中,美国海洋战略的另一重要 内容是与英法结盟,重点打击德国。英国长时期都在谋求和美国建立联盟关系,特别是战争时期,英国 强烈希望和美国合作,这就为美英结盟提供了前提。美国在宣战前,威尔逊要求丹尼尔斯“迅速和英国 海军部展开合作……尽快做出合作计划,以便尽可能节约时间。 ”[3](第 483 页) 1917 年 3 月,英国答应将 开战以来海军部所有的工作、作战的数据及其计划毫无保留地提供给美国海军部,两国便建立了紧密的 军事合作关系。此外,美国海军部还建立了华盛顿和巴黎之间的紧密联系。
(www.xing528.com)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63 卷
美国参加一战的目标是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1918 年 3 月 21 日,德国对协约国发动了一次 大规模的进攻,英法防线出现危机,美国迅速将庞大的军队运抵欧洲战场。1918 年 7 月 18 日,巴黎在 第二次马恩河会战中受到威胁,美国 2. 5 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迅速登陆参战,安装在铁路无顶平板车上 的美国海军大口径炮也轰击了德国的铁路、桥梁和弹药库,把德国军队赶出了法国。与此同时,美国海 上护航系统也打败了德国潜艇,完成了对德国的全面海上封锁 [ 1 ](第 473 页)。德国陆军败退回本土后, 公海舰队也发生了叛乱,德国除了投降别无选择。11 月 11 日,德国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上述可见,美国借一次大战之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大力建造舰船,扩充海军实力,在确保美洲近 海安全、稳定在东亚海域的海权态势的同时,建立了完整的大西洋护航体系,保证了协约国战略物资供 应,护送了 200 万军队远征欧陆,给了德国致命一击,迫使德国投降,达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
三
美国在一战中的海洋战略之所以能够推行并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抓住历史机遇,确立和实施海洋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美国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战 的主战场在欧洲,远离美国本土,美国要参战,就要将百万大军通过大西洋航线送达欧陆,这对海上力量 有限的美国来说是严重的挑战。美国决定接受挑战,借一战之机扩充海军力量,实施海洋扩张战略,得 到了从总统到民众的大力支持。总统威尔逊在参战前就在各种场合表示要致力于大海军的建设。1916 年,美国的“大海军法案”最终获得通过,为海洋扩张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在美国国会中,洛奇领导 的共和党一直是海洋扩张战略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奔走于各个部门,呼吁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打造 和英国并驾齐驱的强大舰队。海洋扩张战略的实施,也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就像历史学家斯普劳特在 书中描述的,“包括工农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等的各种支持海军扩建和备战的社团像雨后春笋般迅速成 长”[13](第 366页)。美国的海洋扩张战略得到了从政府到国会、从总统到民众上上下下的支持,从而抓住 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机遇,促进美国的发展。 第二,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战爆发后,美国尚未做好参战准备,确定了中立政策。一方面,在中 立政策的掩盖下,增加军费,建造军舰,大力扩充海军力量; 另一方面,以中立立场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 促进经济发展,积蓄国力。1917 年,当协约国与同盟国双方精疲力竭时,美国才摘下中立的旗号,宣布 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建立了完整的大西洋护航系统,顺利地将 200 万的精兵护送到欧洲战场,给予德国致命一击。美国通过参战,巩固了拉美后院,稳定了在东亚的海权 态势,极大地扩展了大西洋的海权范围,从海权大国成功地转型为海权强国。 第三,美国制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海洋战略。美国的海洋战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海上力量扩充与 本国经济实力相一致。此时的美国已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其海军实力在世界上却处于二三流地位, 从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因此,一战爆发后美国乘机大力扩充海军力量,到一战结束时,其海 军实力已达到世界一流。二是海上力量的扩充是以建立大西洋护航系统完成的。一战时期,美国没有 参加对德的大海战,主要是对德国以攻击商船为目标的潜艇进行作战,确保大西洋航道的畅通。能将数 百万吨的战争物资和 200 万兵力送达欧洲,使美国的护航能力和运输能力提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 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体现出美国海上力量的自身特点。 第四,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建立先进的现代化海军力量。在一战期间,美国新造军舰采用了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科学技术,使美国海军在质量上领先于世界各国。1915 年,美国海军部聘请电的发明者托马斯. 爱 迪生组建了海军顾问委员会,对美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尤其是在反潜艇作战方面更 为突出。美国参战以后,爱迪生的团队和海军部官员开始研究反潜艇战。1917 年夏季,爱迪生的科研报告 中建议: 协约国船只的航线应该变换,商船应配备先进的无线电和听音设备,以便于联络。这些措施对于 反潜艇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17年,海军部长的年度报告中就对以爱迪生为主席的海军顾问委员会的工 作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做出的结论和建议具有“无比高的价值”[14](第 71页)。海军部还认识到了
第 4 期 胡德坤等: 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航空器在反潜艇战中的辅助作用。1917 年 7月,海军只拥有一个在彭萨科拉的基地、45个飞行员和 54 架 较弱小的双翼飞机,在役海军航空官兵人数是 1250 名。一年后海军部就拥有了 823 个合格飞行员和 2052 名学员、7300 名合格飞行器技工和 5400 名学员,在役海军航空官兵总人数达到 3万[8](第 62 页)。美国宣 战后不久,美国海军部就迅速在大不列颠岛建立起了8 个海军航空基地,负责辅助周围海域和直布罗陀海 峡到意大利的反潜战。1918 年 1月,美国已能够有效地组织在法国航空基地的飞机协助比斯开湾的反潜 战。仅 1918年,美国就有500余架飞机 30 多次参与了对敌人潜艇的攻击。这样一来,美国在一战中便开 始掌握科技的制高点,组建了一支拥有高科技的海军力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美国海洋战略实施的成功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使美国从战前的海权大国转变为战后的海权强国。 美国参加一次大战带来了世界态势的巨大变化。战前,几乎没有一个海洋战略家能预料到,称霸全球的 英国海权会立即开始衰落,而美国却迅速拥有了和英国并驾齐驱的海上力量,标志着英国海洋霸权时代 一去不复返了,而一个新的美国海上霸权时代即将来临。在一战期间,美国海军活动范围涵盖了从加勒 比海到地中海,再到北冰洋的广大浩瀚海域,在希腊科孚岛、俄国摩尔曼斯克港、法国比斯开港湾、英国 英吉利海峡、爱尔兰海岸、北海及美洲海域的诸多港口都建立了美国的海军基地。宣战之时,美国现役 海军官兵人数是 6. 5777 万,1918 年 11月 9 日,美国海军舰队已经拥有了 3. 2474 万名在役军官和 49. 7030万名在役士兵[9](第 66 页)。由于战时对于舰队的大力扩建,战争一结束,美国海军部长便宣布: 美国海洋战略家们所期待的两洋舰队、即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各拥有一支强大舰队的梦想已经成为现 实[15](第 7 页)。此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 16 艘“无畏”级一线战列舰,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和武 器,并且服役年龄均不超过 8 年。英国主力舰的总数是 42 艘,但其中 13 艘已经破旧不堪需要废弃,另 有9 艘战列巡洋舰因为在日德兰大战中受到重创而不再适合编入舰队作战。英国还剩下的 20 艘一线 战列舰与美国的 16 艘相比也只是数据上的优势,因为,英国的战列舰大多是老式的,缺少现代火炮控制 系统、先进通信工具和柴油发动机,而美国战列舰特别是 1916 年造舰计划中完成的战列舰,是吸收了战 争经验而设计的新型舰艇,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全套装备。并且,1916 年建设方案一旦完成,美国新型主 力舰数量将达到 35 艘[10](第 479 页)。因此,从海军实力上来讲,美国舰队已经可以与英国平起平坐,并 拉开了同其他国家海上力量的差距。 二是海权强国地位的确立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早在 19 世纪末美国就已经超过英国成 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参战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显示了无与 伦比的工业实力。在一战期间,美国海外贸易迅猛增长。由于美国建立了完整的大西洋护航系统,使美 国的外贸得到了飞跃发展。一战爆发的 1914 年,美国的海外贸易出口额是 23. 3 亿美元,贸易顺差是 4. 4 亿美元; 到美国参战的 1917 年海外贸易额达到 62 . 3 亿美元,是 1914 年的近 3 倍,贸易顺差超过了 35. 6 亿美元,是 1914 年的 8 倍[16](第 840、847、849 页)。由于美国拥有极强的护航能力和运输能力,出于 战争的需要,协约国需要数百万吨包括食品、燃油等在内的战略物资,需要在美国生产,从而带动了整个 美国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14 年到 1918 年,当欧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下降时,美国的国民生 产总值却大幅上升,从1256 亿美元增加到 1548亿美元。从 1914-1919年,美国对外投资从 35 亿美元 增加到70 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国在战前是英国等国的债务国,战后一跃成为英国等国的债权国,协 约国欠美国债务达 100亿美元之巨,其中,英国欠美国债务高达 41 亿美元[ 17 ](第 453-454 页)。美国在战 时的经济繁荣,又加快了英国走向衰落和美国崛起的步伐,从而为英美世界霸权的更替准备了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一战时期实施的海洋战略,将美国从一个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 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而且为二次大战中发展成为海洋超级大国, 进而在综合国力方面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陆权国家如果不 重视海洋,不面向海洋发展,不能转变为海权国家,其发展必然受到局限。在一次大战时期,美国海洋战 略的核心是海权的扩张。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面向海洋发展,主要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但仍需 要有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海权做保证。
阅读本文请点击下方链接(1、本文仅限电脑用户阅读,手机用户暂时不能阅读本文;2、如果点击后页面没有显示文字,那就说明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浏览器版本后再阅读。)
胡德坤: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PDF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