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 物。实现人类历 史这一重大转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 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是进 步的反法西斯力量与反动的法西斯力量之间的较 量, 是正义与反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

 

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 大战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 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一 个崭新的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战后时代。近代以 来, 资本主义的崛起, 炮舰与商品征服了全世界, 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将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 体,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征 服与掠夺之上的, 即是说, 资本主义建立了一种征服 与掠夺求发展的模式, 依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 治与剥削来发展自己。进入 20世纪以后, 资本主义 的内在矛盾日益激化, 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表明资 本主义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之路行不通了。二战摧 毁了法西斯战争势力, 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促进 了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中 国家的兴起, 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与改革, 为战 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使人类社会出现 了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模式, 取代了以征服与 掠夺求发展的旧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带来了战后人类社会经济的空前进步与繁荣。

一   

资本主义的兴起在世界上建立了以征服与掠夺 殖民地求发展的近代世界发展模式, 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这种发展模式 便走到了尽头, 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 是由低 级向高级、由分散向整体不断发展演进的。 人类历 史从分散发展过渡到世界整体发展, 是巨大的进步。 这一过渡开始于 1516 世纪, 完成于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 1516 世纪是资本主义发迹的开始, 西 欧各国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重商政策予以扶植, 促 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本 身又需要不断扩大市场。自哥伦布开辟大西洋航线 之后, 资产阶级开始向海外进军, 开拓世界市场。 正 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 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 户, 到处创业, 到处建立联系。这样一来, “过去那 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 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收稿日期] 2005 -05-20 [作者简介] 胡德坤( 1946-) ,,湖北随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P 254-255)特别是 18世纪中叶以后, 工业革命 的兴起, 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 资产阶级谋求世界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的 欲望变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 发展, 使得汪洋大海不再是人类交往的障碍, 反而成 为最便利的通道。 于是, 资本主义国家以巨舰重炮 和廉价商品向世界所有落后地区发动剑与火的征服 和扩张,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美洲、非洲、亚 洲、大洋洲的各国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 地, 资本主义终于建立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大大加强 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与交往, 标志着世界历史 由分散发展正式进入到整体发展阶段。同封闭分散 的封建生产方式相比,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力地促 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毕竟是以一种剥削 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 其繁荣是建立在对无产 阶级和劳动人民、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统 治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即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 是人口占少数的资产阶级统治着人口占多数的无产 阶级和劳动人民, 财富集中于占人口极少数的资本 家手中, 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则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 在世界范围内, 是人口占少数的资本主义国 家统治着人口占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国家, 财富亦 集中于少数国家手中, 使得占世界大多数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丧失主权, 经济更加落后, 社会停滞不 前, 人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 生活痛苦不堪。这就孕 育出世界三大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资 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 国主义时期以后, 一方面, 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导致 生产倒退, 经济停滞, 社会混乱; 另一方面, 帝国主义 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0世纪上半期接连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给世界各国 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 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 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广大 亚非拉地区先后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 后起的帝 国主义国家, 仍然沿袭近代资本主义以征服与掠夺 求发展的旧有的发展模式, 要求获得殖民地来发展 自己, 而拥有众多殖民地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是不 会自动放弃其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 于是, 后起的帝 国主义国家便发动世界大战来夺取殖民地和重新划 分势力范围。 我们还应注意的是, 一方面,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 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高潮迭起,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社会 主义苏联的诞生, 标志着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被打破,

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另一方面, 殖民主 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残酷统治与剥削, 引起了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解 放运动风起云涌, 猛烈冲击着殖民主义统治秩序。 当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时, 世界经济、 社会整体上也就不能有可持续发展, 就连靠剥削殖 民地半殖民地求发展的殖民主义国家本身的发展也 受到局限。事实表明, 资本主义旧有的世界秩序和 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 只有废旧立 新, 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和新的发展模式, 才能适应生 产力的需要, 才能推动世界历史前进。实现人类历 史这一重大转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 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是进 步的反法西斯力量与反动的法西斯力量之间的较 量, 是正义与反动、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的生死 搏斗。 以德、意、日为首的国际法西斯集团, 对内实 行恐怖专制, 对外实行侵略扩张, 力图夺取世界霸 权, 将法西斯制度推行于全世界, 妄图统治、奴役全 人类。以苏、美、英、中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实 现国际大联合, 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 在 人类历史上, 从来没有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那样, 将 世界各国和人民动员得如此广泛、如此彻底, 将世界 各国和人民联系得如此紧密、如此牢固, 共同的使命 使人类超越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立社会制 度间的障碍, 打破了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 的界限, 克服了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 在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求同存异, 团结战斗, 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 交流深度和广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人类的相 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交往、相互支援, 进入了一个 全新时期。所有这些, 猛烈冲击了资本主义旧秩序, 为战后世界范围的革命与变革、和平与发展奠定了 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人类和平与进步力量 的胜利, 这场正义战争的结果改变了旧世界: 它摧毁 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战争力量, 为战后的世界和平奠 定了基础; 动摇了殖民体系的根基, 促进了发展中国 家的兴起; 促进了革命和进步力量的增长, 为社会主 义越出一国范围创造了条件; 打乱了资本主义的原 有秩序, 推动了各种类型国家的革命与改革; 战时各 国的依存与交往, 为战后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经济 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人类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相互交 往的增加,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 二战后的世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整体发 展态势, 它与战前世界整体发展的最大不同在于: 其 一, 战前世界的整体发展是建立在少数殖民帝国主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义国家对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与掠夺的不平等 基础上的, 而战后世界的整体发展是建立在各国主 权独立、交往相对平等基础上的; 其二, 战前的国际 秩序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 战后的国际秩 序是建立在平等与依存的基础上的。 如此等等, 使 战后世界出现了政治上的不断革新进步, 人类社会 的依存与交往进一步加深, 国际关系的相对稳定, 社 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这都是 过去任何一个世纪、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比拟的, 表 明人类从近代以来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旧时期的 结束和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 而这 种新旧时期转换的枢纽则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 大战。(www.xing528.com)

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 直接成果是: 结束了近代以来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以 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旧的世界发展模式, 建立了以 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型世界发展模式。 其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主义的崩溃 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这场战争的胜利是由遭受侵 略与威胁的反法西斯盟国共同取得的, 它们既有资 本主义国家, 也有社会主义国家, 既有殖民主义国 家, 也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各国都为这场反法西 斯战争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各国都有权分享战 争果实。战后, 殖民主义国家要想继续恢复和维护 殖民统治, 已经行不通了,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 独立, 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 维持了数百年的殖民制 度被消灭, 殖民统治体系土崩瓦解了。 这是世界范 围内的重大变革, 是天翻地覆的大变革。 发展中国 家有了主权, 才有了生存权和发展权。 正是由于殖 民主义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才改变了数百 年来世界上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多数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家的不平等关系, 形成了国家不分大小强弱, 都有主权和发展权, 国际社会中都有发言权的平 等关系。虽然这种平等是相对的, 战后强权政治、大 国霸权仍然存在, 但毕竟都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 国家, 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参与权。 这是战后世界发 展新模式建立的重要基础。 其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放弃以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求发展的旧模式, 走上 了自我发展之路。二战冲垮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旧秩 序, 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面, 表明资本主义旧 的统治方式和发展模式不能照旧延续下去了, 战后 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 资本主义各国再 也不能依靠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来发展本国了。同 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明, 用战争征服他国求发展之 路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 不仅战争发动者德意日等 国被反法西斯国家围而攻之, 战败投降, 未能达到重 新分割殖民地、夺取世界霸权的目的, 就连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国英法等西方强国也是遍体鳞伤, 其殖 民地纷纷独立, 失去了往日的强势地位, 也同样面临

着求生存、求发展的生死攸关问题。 形势迫使资本 主义各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实行生 产关系的部分改革和调整, 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 种情况是德日等战败国。 在盟国的占领下, 德日实 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不仅摧毁了法西斯军 国主义战争势力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 而且还 革除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 健全了资产阶级民主 制, 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未能完成的民主革命 任务, 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 为德日战后经济 的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第二种情况是 西欧诸国。在二战中这些国家大多遭到削弱, 导致 经济衰退, 实力锐减, 再加上失去了殖民地, 不得不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 进行社会改革寻求自我发展之 路。 在国际上, 西欧诸国谋求联合, 建立经济共同 体, 互惠互利, 协调发展。 在国内, 注重福利国家建 设, 缓和阶级矛盾, 谋求社会稳定, 同时, 还加强了国 家干预, 努力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经济竞争能力。 这 些改革使西欧步入了经济恢复和稳定发展时期。 这 是战后新型世界发展模式形成的又一条件。 其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殖民帝国 主义的一统天下, 形成了战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 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并存共处的多元国际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 殖民主义统治秩序。 更重要的是, 资本主义各国将 苏联看成是洪水猛兽, 群起而攻之, 必欲置之死地而 后快。当未能达到目的后, 虽承认苏联存在的现实, 但仍对苏联抱着严重的戒心, 将苏联孤立于国际社 会。 同时, 一次大战后,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抗殖 民主义统治的斗争, 被资本主义世界所不容, 被认为 是大逆不道, 亦遭到残酷镇压而失败。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 为了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各种不同社会 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国际地位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 并肩作 战, 生死与共。 尤其是社会主义苏联, 由于它在反法 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 赢得了各国的尊重, 同美英 等世界大国结成联盟, 共同制定反法西斯战争的重 大战略, 协调配合, 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步 伐。 苏联在二战中的杰出贡献, 不仅赢得了世界各 国的尊敬, 而且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国际社会对社会 主义的了解。 但在战时, 出于联合进行反法西斯战 争的需要, 美英等国积极支持苏联卫国战争, 主动与 苏联结盟。可以说, 通过战时美英苏三国的合作, 资 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有了更深的了解, 也为美英等国 学会如何同社会主义国家共处积累了经验。 在国际 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在二战中 积极参战,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 不仅为战后争取民族独 立、国家解放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尤其 是美英等国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如印度在战时的贡 献是战后英国承认其独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3期  胡德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

中国更为典型。二战前的中国是一个由列强共同支配的半 殖民地弱国, 战时中国是最早站起来同法西斯战斗 的国家, 在世界上开辟了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 西斯战场,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主战场之 一, 中国以其在二战中的突出贡献迫使美英法等西 方列强废除了近代以来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成为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 成为联合国主要创始国 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是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中的 唯一代表。 这同时也为发达国家如何与发展中国家 相处积累了经验。这是战后世界发展新模式形成的 第三个条件。 其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推动了战后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次大战末期盟国召开的 雅尔塔会议, 确立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两极的 战后国际新秩序, 既打破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 的国际秩序, 又破天荒地将社会主义苏联推上世界 两强之一的地位, 打破了战前国际舞台上资本主义 的一统天下, 有利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 共处与共同发展。同一次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相 比, 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最大不同在于, 前者是建立在 几个战胜国一己私利的基础上的, 后者是建立在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的, 是为了维护世界整体和 平; 前者是建立在清一色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础 上的, 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统治的世界秩序, 后者是建 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的, 维护的是世界各国 利益的世界新秩序。 战后还建立了世界经济新秩 序。 1944 7, 包括中国在内的联合国家共 44 国代表, 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 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 《布雷顿森林协定》, 决 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 行”( 世界银行) ,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

币体系正式确立。1947, 在联合国主持下, 中国 等 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标志着世界 贸易体系的确立。 至此,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 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战后世界经 济新秩序宣告成立, 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 供了保证。二次大战还催生了联合国的诞生。 1945 10 24, 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正式成立, 其宗 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 它反映了战后余生的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有一个和平 与平等、合作与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愿望。 如果将 一次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与二次大战后的联合国 相比, 则有着本质的差异: 前者是由几个大国操纵的 工具, 后者则是世界各国协调关系的国际舞台; 前者 是维护殖民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 后者则是维护各 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同构成的国际新秩序。尽管 联合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被少数大国所操纵, 成 为霸权主义的工具, 但从总体上讲, 联合国在反对殖 民主义、霸权主义, 支持各国独立与发展、维护世界 和平、伸张国际正义等方面, 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影 响、威信与作用日益增强。 中国是联合国的主要创 始国之一,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为联合国的创立与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国际新秩序体现了国际 社会中各国的平等与依存关系, 为世界发展新模式 的形成奠定了又一基础。 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 形成了战后世界发展新 模式, 即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模式。这种新的世 界发展模式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 千载难逢的机遇。 战后世界 60年的发展突飞猛进, 可以说超越了人类社会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 的总和, 应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旧的世界 发展模式、建立了新型世界发展模式的结果。

阅读本文请点击下方链接(1、本文仅限电脑用户阅读,手机用户暂时不能阅读本文;2、如果点击后页面没有显示文字,那就说明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浏览器版本后再阅读。)

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PDF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