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 在二次大战中, 日本和德国是盟国 , 是法西斯轴 心集团中的两个主要国家。 但 日本的实力不如德 国 , 难 以在远东 单 独与反法西斯盟国抗衡 , 它力图借助德 国的力量来达到称霸亚 洲 、 太平洋地区的 目的。 因此 , 日本在战争期 间对外政策的基 石 是与德国结盟 , 以便互相配合 , 采取协调 行动。 然而 , 在整个战 争期间 , 日德两国却始终是各 自为我 , 各 行其是 。 其 重 要 原 因 之一是 , 由于 中国抗 日战争的牵制 , 使 日本不能 自由行动 , 导致 日本对德关系经常处于被动 、 消极状态 。 换言之 , 中国的抗 日战 争牵制 了 日本陆军主力 , 使 日本深陷于持久战的泥潭不能 自拔 , 无法跟上德国的战争步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日本与德国的 配 合, 加快 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步伐。 加速了法西斯集团 的崩溃。
.曰
193 7年 , 日本法西斯挑起七 七事变 , 发动全面 侵 华 战 争 , 到 193 8年 , 相继攻 占中国华北 、 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 日本的 战争行径 , 不只 是要灭 亡 中国 , 而且是它实施北进 进 攻 苏 联 、 南进进 攻美英的世界战略 , 夺取亚太地 区霸权的重要步骤 。 正 如 毛 泽东所指出的 : “ 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 , 为了 南 攻南洋群 岛, 北攻西伯利亚起见 , 采取 中间突破的方 针, 先打 中 国 。 ’ “ 日本打了 中国之后 , 如果 中国的抗战还没有给 日本 以致 命的打 击, 日本还有足够力量的话 , 它一 定还要打南洋或西伯利 亚 , 甚或两处都打。 欧洲战争一 起来 , 它就会干这一手 。 ” ① 为 ① 《 毛 泽东逸 集 ,合订本 , 第 4 7 7 页 .
了把中国变 成它 实施北进 、 南进战略的从 地 , 日本在 中 日 全 面 战 争初期 , 采取速战速决方针 , 妄 图在短时间内一举 灭亡 中国。 但 “! , 国军 民的顽强抵抗 , 打破了 日本速决战方针 , 迫使 日本渐次 地兵 , 将陆军 主 力相继投入了中国战 场。 到19 38年 1 0 月 , 日本投 入 中国战场的陆军 兵 力达 3 2 个师团 ( 含关东军 8个师团 ) , 占 陆 军 总数的 9 4 肠, 国 内仅剩下 1个师团 , 可 以说是倾巢而 出 。 此后 , 中国战 场转入战略相持 , 中 日战争长期化的局面形成。 日本终于 陷入持久 战的困境 , 欲进 不能 , 欲退不得 。 这种局面使 日本当局 热 虑不安 。 因为只 要存在中国抗 日战 场 , 日本无论是北进还是南 进 , 都会出现两 线作战 。 于是 , 中国抗战便成为 日本实施世界战 略 的最大后顾之忧 , 解决中国 问题也就 成了日本国策的 中心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 , 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 烈反对 , 它 在 }闷际 上更加孤 立。 日本政府敏锐地感到 , 苏联和英 美 等 国 家 对 中国的同情和支持 , 是 中国能坚持抗战的重要原因 。 为此 , 要 利用外交手段改善国际地位 , 促进 中国问题的解 决。 日 本 企 图 通过 日德结盟 , 在欧亚两 洲威胁牵制苏美英等国 , 迫使苏美英减 少 或断绝对 中国 的援助和支持 , 达到孤立 中国 , 使 中国屈服的 目 的 。 同时 , 由于苏联在道义 和物质 上对 中国援助最多 , 因而 , 日 本将外交重点放在遏 制苏联方面 。 出于 以上考虑 , 中日全面战争 初期 , 日本外交的基本 目标是 : 与德 国建立以苏联为对 象的同盟 关 系。 于是 , 日本便展开了积极的对德外交。 中日全面战争之 初 , 德国是支持中国的 , 这使 日 本 感 到 难 堪 。 19 38年初 , 德 国开始在欧洲扩张 , 矛头直指奥地利和捷克斯 洛伐克 , 它 担心 引起英国干预 , 需要 日本 在远东牵制英 国 , 于是转 而 采取敌视中国 、 支持 日本的态度 , 这就为 日本谋求与德 国结盟 准备了前提 。 193 8年6月 1 6 日 , 在 日本 内阁五 相会议 上 , 陆 相 板 垣征四郎根据首相近 卫文膺的考虑 , 在 《 中国 事变指导 的说明 》 中指出 , 必须确认 以解决中国 事变为 根本方 针 , 应该 以积极作战 解决中国问题。 如果这场战 争长期化 , 日本就必然要 同苏 、 英对
抗 , 而要同苏 、 英对抗 , 就必 须加强 日德意轴心 同 盟 。 ① 7 月 3 日 , 板垣在 《 陆军对时局外交的希望 》 中再次强调 , 强化 日德意 反 共轴心 , 使苏联不能积 极参加中国 事变 , 使英国放 弃 援 华 政 策 , 使美国至少维持 中立态度 , 以便迅 速而容 易地解 决 中 国 事 变。 ② 7月 1 9 日, 日本 内阁五相会议 决定,迅 速强化 同德意 的 关 系 , 建立对苏军事同盟 , “ 以有利于迅 速解决中国事 变 ” 。 ③ 8 月2 6 日, 日本内阁五 相会议通 过了 《 强化 日德意防共协定案 》 , 决定尽快与德国协商。 对 日本 的提议 , 德 国不感兴趣 。 这是由于 德国继吞并奥地利之 后 , 正 图谋吞并捷克 , 极希望 日 本 在 远 东 牵制英国 , 因此 , 不同意缔结只限于 以苏联为对象的同盟 , 而 要 求将 同盟 的对 象扩大到英法两国。 这使 日本当局 十 分 为 难 , 这 时 , 日军 深陷于 中国战场 , 无法同时展开北进 、 南进 的战略。 它 力图将北进放在第一位 , 将主要矛头指向苏联 , 以此 缓和 与同持 反共立场的英美等国的关 系 , 有利于中国问题的解决。 但 陆军鉴 于 中日战争长期化的形势 , 强烈要求向德国让步 , 尽 快与德国结 盟 , 以改善 日军 在中国战场的被动处境。 在陆军推动下 , 1 9 3 9年 1月 1 9 日, 日本 内阁五相会议 决定向德国进行有限的让步 : 同 盟 以苏联为主要对象 , 根据情况也 以第三 国为对象 ; 以苏联为对象 时 , 日本进行武力援助 , 以 第三 国为对 象 时 , 则 根 据 情 况 而 定 。 ④ 对这一方案 , 德国仍不满意 。 此时 , 德国 已 通过慕尼 黑协 定吞 并了捷克苏台德 区 , 准备进一 步向英法施加压力 , 全面肢解 捷 克 。 因此 , 它不体谅 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困境 , 坚持要 订立 包 括
① 日本防卫厅防卫 研究 所战 史室 : 《 战史丛 书 3 · 大本背陆军部 1 》 , 树云 祈阳 社 , 东京1 9 7 4 年版 , 第 54 , 页 , ② 鹿 岛和平研究所 : ` 口本外交史 2 1 · 口 德意同 盟 、 日苏中立 条 约 》 , 鹿岛研 究出版 会 , 东京 1 9 7 4年版 , 第 1 1 9 页 . ⑧ 口本国 际政治学会: 《 走向太平洋战争之 路 5 · 三 国 同盟 、 日 苏中立条 约 》 , 朝 日新 闻社 , 东京 1 9 6 3年版 , 第6 7 页。 ④ 日本 外务省 : 《 日本外 交 年表及主 要 文书 》 下 册 , 《 文书 》 , 原书房 , 东 京 x 9 7 s 年版 , 第` 0 8页。
以英法为对象的同盟 。 3 月 1 5日 , 德国肢解了捷克 , 又 将矛 头指 向 了波兰 。 德国的得寸进尺 , 激化 了 同英法的矛盾。 于是 , 德 国 要求迅 速与 日本结盟 , 共同对 付英法 , 但 日本 却无法满足德国的 要求。 3月 2 4 日 , 日本 内阁五 相会议在给驻德大 使 的 电 报 中 指 出 : 日本准备先解决中国问题 , 进而解决对苏 问题 , 然后 积蓄力 量 对付英法 。 在中国事变还在进行时 , 如果同英美关系恶 化 , 会 给 日本经济带来混乱 , 这将对解决中国间题影响甚大 。 因此 , _ 应 将 日本的处境告诉德国 , 取得对方 的谅解。 ①然而 , 德 国没有耐 心 与 日本讨价还 价 , 5月 7 日 , 与意大利缔结了友好同盟条约 , 即 “ 钢铁同盟 ” 。 德国的行动对 日本是一 个重大冲击。 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 , 希望外交上能“ 以我为主 ” , 但 由于 它实力不足 , 又 受到中国战 场的牵制 , 难 以 自由行动 , 不得不 向德国靠拢 , 虽然这种靠拢是 缓慢的。 德 国撇开 日本与意大利结盟的行动 , 引发了 日本 当局内 部的一 场大论争。 海军 从本身力量出发 , 认为不宜过早同英美对 抗 , 因而坚决反对订立 以英法为对 象的同盟 , 以免卷 入 欧 洲 战 争 。 ② 陆军急欲从中国战场脱身 , 因而主张按照德国要求尽快结 盟 。 陆军认为 , 与德国结盟对处理 中国事变极为有利。 5月 7日 , 陆相板垣在内阁五 相会议上强调 指出 , 目前 , 日本最重要 的国策 是处理中国事变 , 其困难在于苏英对 中国 的支持 。 如果与德意结 盟 , 则可 把苏英牵 制在欧洲 , 方能有利于 中国事 变 的 解 决 。 ③ 5月 9日 , 参谋 总长闲院宫载仁在给天 皇 的上奏 中指出 , 与德意 结 盟是极为重要 的: 一是 从未来战争来看, 可利用德国牵制苏联 , 利用意大利牵 制英国 , 有利于 日本北进攻苏和南 进 攻 英 ; 二 是 从解决中国 问题来看 , 利用三 国同盟可迫使苏英改变对华支持政
① 《 现代史资料 1 0
· 日 中战争3 》 , 美铃书房 , 东京 19 7 3年版 , 第 2 3 6 一 2 3 了
页。 ② 心 定 向太平洋战争之 路 5 · 三国同盟、 日苏中立 条 约 》 , 第 1 2 3页 。 ⑧ 《 现 代史资料1 0 . 日中战争 3 》 , 第 2 7。一 2 7 1页 .
·
策 , 而德意又 可 同 日本采取 一致行动对付中国。 在世界大战未全 面爆发时 , 利用三 国同盟牵 制苏英 , 使中国问题易于解决 , 当世 界大战全面爆发后 , 又能利用 同盟对付苏英 。 ① 尽管陆军积极推 动 , 但内阁中多数人不愿 冒风 险。 6月 .5 日 , 日本 内阁会议未采纳 陆军意见 , 但又 向德国作了让步: 在德意同苏联战争时 , 日本予 以武力援助 ; 当德意同英法战争时 , 日本则 以无形的威胁牵制苏 联参战 。 对这一方案 , 德国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 德国外长里宾 特洛甫指出 , 日本出于解决 中国问题而重视苏联 , 但妨碍处理 中 国问题的还有英国 , 当德国同英国发生战争时 , 是 日本在远东打击 英国的绝好机会 。 ②他 以此诱导日本按照德国的要求结盟 。 可是 , 日本深感 中国战场牵制之苦 , 在未摆脱中国 战场的形势下 , 过早地 同英国对抗 , 无论如何也下 不了决心。 在此期间 , 陆军还利用诺「 1 坎事件来推动日德结盟 。 陆相板垣企图利用 日苏间的局部冲突 , 将事态导向促进 日本与德意结盟。 7月2 0 日 , 日本大本营在 《 诺门 坎事件处理要纲 》 中指出 , 要利用这一 事件迅速解决三 国同盟 l ’ o f 题 。 ③ 但 日本百万大军投入 了中国战场 , 关东军无法集 中优势兵 力对 苏作战 , 招致惨败。 8月2 3 日 , 德国在入侵波兰前 夕 , 突 然 同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 , 推翻了日本对德外交前提— 缔结 以苏联为对 象的军事同盟 。 这对 日本当局来说无异是晴天肺雳。 g 月 25 日, 日本政府下令停止与德 国结盟的交涉, 宣告了这一时期 日本对德外交 的失败 。 从这一 时期 日本对德外交我们可以看 出, 中国抗 日战场是 日 本实施其世界战略的最大后顾之优 , 日本企 图与德国结盟 , 借助 德国的力量争取结束中日战争 的有利国际条件, 也 因中国的牵制 不能与德 国保持一致步调而告失败 。
① 《 战史 丛书8 · 大本曹防军部几》 , 第5 8 9 一5 9 2 页 . ② 《 走 向太平 洋战争之 路 5 · 三 国同 盟 、 日苏 中立 条 约 》 , 第 1 3。一 1 3 1页 . ⑧ 《 现代史资料
.
13 9 9年 9 月 1 日, 德 国闪击波兰 , 英 法对德宣战 , 二次大战全 面爆发 , 引起世界形势剧变 : 世界大国 的注意力均转向欧洲 , 英法与德国对峙 , 无暇顾及远东, 为日本南进提供了 良机 。 但 日 本陆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 , 海军尚未做好南进准备 , 只好 眼睁睁 地坐失 良机。 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 日本 阿部信行内阁束手 无策 , 于 9月 4 日宣布 : “ 帝国不 介入欧洲战争 , 全力为解决 中国 事变而迈进 。 ” 9月 1 3 日 , 阿部内阁在基本政纲 中又 规 定 : “ 将 政策的核心 放在处理 中国事变方面。 , ① 尽管 日本国策 的重点在 中国 , 但谁也提不出解决 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 日本 陆军 深知 , 结 束 中日战争只有两条路: 或是以大规模攻势 占领重庆 、 成都 , 或 是 从中国撤军 。 走前一 条路 “ 缺乏余力” , 走后一 条路又 为内外 形势所不允许。 ② 既然 日本 不能以本身 的力量解决中国问题 , 便 只能借助外交手段来创造解决中国间题的国际条件了 。 10月 4 日, 日本外相野村吉三 郎制定了 《 欧洲战争形势下的对外政策 》 , 决 定 : “ 帝国对欧洲战争维持 中立态度 , 利用国际形势 , 按照 既定 方 针 , 为处理 中国事变而迈进 。 ” 为此 , 对英美采取协调方 针 , 对德国保持友好关系 。 ③ 这显 然是冷落德国 。 对此 , 陆军 大为不 满 , 阿部内阁组阁仅4个月便被米 内光政内阁所取代 。 面对 中日持 久战争 , 米内内阁也 回天乏 术。 此时 , 欧洲战争 进 入 “ 奇 怪 战 争 ” 时期 , 不 战不和的战局 , 使米内内阁一筹莫展 , 无法开展对 德外交 , 日德关系处于停滞状态 。 1 94 0年五六月 , 德国闪击西 欧 , 击败英法军 队, 迫使法国投 降。 欧洲战局的突变, 对 日本政局产生了 巨大影响 。 德 国在短时
日本历史学研究会: 《 太平洋 战争史 3 · 日 中战争 2 》 , 年版 , 第 2 8 3页。 《 战史丛 书9。 · 中国事变陆 军作 战 3 》 , 第 4 7 页 。 《 走 向太平洋战争之路
间 内取得 的戏剧性胜利 , 大大提高了它 在 日本 的影响力 , 使 日本 感 到只有依靠德国 , 才能达 到称霸亚太地区的 目的 ; 同时 , 英法 的惨败 , 使它无力控制东南亚 地 区 , 为 日本南进提供了千载难逢 的 良机。 于是 , 德国的胜利 , 使 日本与德国结盟 的欲 火 重 新 燃 起 , 而英法的失败 , 又 促使 日本掀起了南进 的狂热 , 它推动着 日 本的世界战略迅 速向南进倾斜。 在日本历史的这一重 大 转 折 关 头 , 米内内阁下台 , 7月 2 2 日 , 近 卫文膺再次组阁。 当 天 , 日 本 大本营、 政府联席会议制订 了 《 适应 世界形势演变 的 时 局 处 理 要纲 》 , 其方针是 : “ 帝国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 , 改 善 内 外 形 势 , 促进 中国事变 的迅速解决 。 同时 , 捕捉 良机 , 解 决 南 方 阿 题 。 ” ① 这就正式将南进战略提上了 日程 。 为 了实施南进战略 , 该文件规定: 对外政策的重 点是迅 速强化 同德意的关系 , 以加强 日本 同英美对抗的地位 ; 谋求对苏关系的迅 速调 整 , 以消除南进 的后顾之优 。 此后 , 日本便开始了 向南进体制 的转变 。 日本在向南进战略的转变中, 最棘手的仍是中国问题 。 虽 然 《 要纲 》 把解决中国 问题同南进 准备放在平行地位 , 但前者仍是 重点。 日本大本营在解释 《 要纲 》 时指出 , 在 目前态势下 , 从政 略和战略来看 , 重点是指向正在进行 中的中国事变。 这是由于 中 国 依赖第三 国 的支持 , 轻视 日本 , 继续抗战 。 为此 , 日本将集 中 施加政略 、 战略压力 , 对援华国家采取断然态度 , 以迅 速解决中 国事变。 ② 要阻止其它国家援华 , 就需要借助德 国 的 力 量 。 因 此 , 近卫内阁一 成立 , 便迅速制订对德政策 , 频频向德国暗送秋 波。 7月 3 0日 , 外相松冈洋右主持制定了 《 关于 强化 日德意 合 作 的文件 》 , 强调 日本对德意结盟 的重要性 , 认 为 日本正在进行 中 日战争 , 德意正 在进行欧洲战争 , 双方都需要互相支援 , 有着相 同 的利害关系 。 与德意结盟的主要 内容是: ( 一 ) 划 分 势 力 范 围 , 德意承认 日本在东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 的统治权 , 支持 日本 在这些地区建立 “ 新秩序” 。 ( 二 ) 订立以英国为主要敌国的军(www.xing528.com)
,
事同盟 , 双方互相支援 , 日本对英发动武力 的时间 , 由日本根据 情况 自主 地 决定。 ( 三 ) 德意协助 日本解决中国事变、 对苏联关 系调 整 , 在对美发生战争时 , 双方就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协商 。 0 根据这 一方针 , 日本通过德国驻 日大使奥特和 日本驻德大使来 栖 三 郎, 向德国试探 。 此时 , 德国继降伏法国之后 , 正威逼英伦三 岛, 向英 国施加强大政略、 战略压 力 , 企 图不战而使英 国屈服 , 因此, 不愿在此 时与 日本结盟 , 以免刺激英 国 , 从而对 日本的试 探反应 冷淡 。 德国外交 国务秘 书魏茨泽克 和德国驻 日大使奥特 , 对 日方提出的日德结盟 的愿望 , 不 予理睬 。 ② 但英 国顶住 了德 国 的压力 , 同时 , 美 国支持英 国 , 参加对德作战的倾向 愈 来 愈 明 显 。 这种形势使德国感 到迫切需要 日本在远东牵制英美 。 于是 , 德国对 日本要求结盟的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 8月2 3 日, 德 国 通 知 日本 , 准备派遣特使斯塔玛访 日, 商讨结盟间题 。 德 国主 动上 门 , 使 日本欣喜不 己。 9月 6 日, 日本内阁四相会议制订 了 《 关于 军事同盟交涉的方针案 》 , 会议认为 , 由于 日德的接近 ,导致 日 美关系恶化 , 便决 定在 同盟敌对 国中增加了美国。 ⑧ 外相松冈表 示 , 争取在一 二周 内解决好这个问题 。 ④ 9月 9 日 , 松 冈同德国特使斯塔玛举行会谈。 由于双方 都有着强 烈 的结盟欲望 , 会谈进展很快 。 在谈判中 , 德国极力 怂恿 日本用 一切手段牵制美国 , 阻止美 国参战 , 要求 “ 当三 国中的一 国受到 未参与现在欧洲战争或 日中战争 的一 国攻击时 , 三国以一 切政治 的、 经济的及军事的方法相 互援助” 。 ⑤ 这就 意味着 当德美开战 时 , 日本有 自动参战义 务 。 对此 , 日本深 以为虑 。 日本虽 同意 以 美国为同盟的敌对国 , 但不愿被德国牵着鼻子走 。 尤其是海军 , 既 未做好对美作战准备 , 又 无对美作战取胜把握 , 因而 , 极力主
日本不能 自动参战 , 应 由 日本 自主决定。 ① 但如果 提出这种条 件 , 德国肯定不能接受 。 于是 , 日本当局内部又进行紧急磋商 。 与海军相反 , 日本陆军和内阁持积极态度 。 其所以如此 , 是 因为陆军和内阁被 中国战场拖得精疲力竭 , 深感在短时期内从中 国脱身是没有希望 了 , 他们对结束中 日战争感到绝望了 , 便把解 决中国问题的希望寄托于 南进 , 即通过南进打败美英 , 再利用 南 进 的胜利使 中国屈服 。 曾任 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田 中新一 ,在 《 突入大战 的真相 》 一书中 , 披露了日本当局的苦衷: “ 近 卫 也好 , 松 冈也 好 , 对中国事变灰心 了 , 对现在的政策 失 望 了 。 他们说 , 中国事变照这样下 去 , 已经没有希望解决了 , 应插 足南 方 … … 。 ” “ 从窘境来看 , 想孤立地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 了 , 中国事变的解 决 , 只有作为欧亚 国际大变化 的一环 , 才有希 望 。 ’ ② 由此 可见, 日本陆军和 内阁都认为 , 日本已 不能征服中国 , 只有扩大欧亚战争 , 打败美英 , 才能促进 中国问题的解决。 出于这 种考虑 , 陆军和内阁都急于 同德意结盟 , 使海军处于 少数。 9月 1 4 日, 在 日本大本营、 政府联席会议上 , 外相松 冈强 烈要求按德方 意见订立三 国同盟 , 他指出 , 现在 日本 已不可 能站在美英一边 , 如果按照 美国的主 张解决中国问题 , 日本就不 能实现建设 “ 东亚 新秩序” 的 目标 , 况且 , 就是蒋介石 不抗 日 , 中国的抗 日也会更 加激烈 。 所以 , 日本只剩下 同德意 合作一条路 。 ⑧ 松冈 的发言代 表了陆军和内阁的意见 , 在这种情况 下 , 海军也只好赞成 。9 月
1 9 日 , 日本御前会议对三国同盟方案进行最后 的审议 , 仍有一些 人忧心 忡忡。 军令部总长伏见宫担心 由此会引起 日美战争 , 而 日 本 已因中国事变 国力消耗 , 怎能对付美 国呢? 枢密院议长原嘉道 也指出 , 如果签 订三 国同盟条约 , 美国会对 日本进一 步 施 加 压
① 《走 向太平洋 成争之 路 5 · 三国 同盟 . 日苏中立条 约》 , 第 2 0 4 一 20 5 页 . ② 岩 波讲 座 : 《 日本历 史 2 1 · 现代 4》 , 岩波书店 , 东 京 1 9 6 3年版 , 第 1的页 , ③ 《 走 向太平洋战 争之 路 5 。 三 国 同 盟、 日苏中立条 约 》 , 第 2 0 5页 .、 力 , 竭力援助中国 , 进一步妨碍 日本对华战争。 ① 尽管 有这些担 心 , 但 日本要称霸亚太地区 , 也只能依赖德国。 所 以 , 原 嘉道无 可奈何地说到 , 鉴于 目前 中国事变 的进 行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 不 得 已而与德意结盟 。 ② 会议 最 后 通过了三国同盟条 约 。 9 月 2 7 日 , 日德意三 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 , 三 国军事同盟正式成立 。 日本与德国结盟走走停停, 时快时慢 , 重 要的一 点是受 到中 国抗 日战场的制约 。 日德结盟在一定程度上是 出于解决 中国 问题 的需要 , 即是说 , 为了解决中国问题 , 日本仓促与德国结盟 , 被 迫过早地 走上与美国抗衡之 路 , 在某种意义上 来说 , 这 已 注 定了 它 在 太平洋战场的失败。
在 帝国主义外交史上 , 每个国家都是把本国的利益置于盟 国 利益之 上 的。 盟约 是形势发展 的产物 ,是盟国相互需要 的结果。 日本与德国的结 . 盟 也是如此 。 三国 同 .盟建立后 , 日德两 国都借助 盟约来增加对敌国的威压 , 但 在政略、 战略上却仍是以各 自的构 想为轴心 。 日本充分利用三国同盟 , 来实现南进的战略转换 。 利用三国同盟 改善对苏关系 , 是 日本外交的重要一环 。 日本 与苏联 改善关系的 目的 , 一是为 了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 , 二是为 了阻止苏联援华 , 以有利于 中国问题 的解决。 1 0 月3 日, 日本外 务省制订 了 《 日苏 国交调整要纲 》 , 希望 与苏联缔结类似德苏条 约的互不侵犯条约 , 主 要内容是 : 使苏联协助 日德 意 三 国 建 设 “ 世界新秩序” , 并加入三 国 同盟 , 承认 中国和东南亚为 日本势 力 范围 , 把外蒙 、 新疆 、 中近 东划为 苏联势力范围 , 苏 联 承 认 “ 满洲国” , 改变援华政策 ,抑 制中国共产党的抗 日活动等 。 ③ 松 冈把 《 要纲 》 精神通知了驻苏大使建川美次 , 建力l立即会见苏联 外交人民委员, 提出缔结 日苏 互不侵犯 条约的建议 , 但没有得到
答复。 松 冈又指令驻德大使来栖三 郎, 要他向德 国外长里宾特 洛 、 甫提 出: 德 国协助 日本改善对苏关系 , 德苏共同或分别劝告蒋介 石政府同 日本实现和平 , 如果 日苏关系得到改善 , 中国事变得到 解决, 日本将协助德国打倒英国。 ① 里宾特洛甫表 示 , 愿意劝告 苏联与三 国同盟保持 一致 。 n 月 1 0 日 , 莫洛托夫访问柏林 , 里宾 特洛甫向他提出 , 希望 日苏两 国订立 互不侵犯条约 , 德国愿意从 中斡旋。 莫洛托夫表示 , 愿 意同 日本改善关系 , 但不能订立互 不 侵犯条约 。 ② n 月1 8 日 , 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召见 日本大使建川 , 提出订立 中立条约 的方案 , 松冈大为不满 , 使 日苏交 涉 陷 入 停 顿。 1 2 月 , 在德国与英 国久峙不下的情况下 , 希特勒决定挥戈东 向 , 进攻苏联 。 德 国便背着 日本悄悄地准备侵苏战争 , 显然 不愿 意日苏关系密切 , 但又不能阻止 日苏接近 。 松冈不知德国意图 , 决定于 194 1年春访欧 , 改善对苏关系。19 41年2月 3 日 , 「 ! 本大本营、 政府联席会议 审议 《 对德意苏 交涉要纲 》 , 总方针是利用德意牵制苏联 , 使苏联同意 三 国关于 势力范围的划分 , 服从三 国同盟 的宗 旨。 在中国问题 上 , 要求苏 联放弃援华 , 要求德意 帮助 日本进行南进军事准备 , 包 括缩小在 华战线等。 会议认 为 , 日本要南进 , 就需 要从中国战 场 抽 调 兵 力 , 就必须缩短在华战线 。 参谋总长杉山元坚 决反对这一意见 , 他认为 , 缩 短在华战线 , 中国事变就不可能解决。 首相近 卫支持 杉山。 会议最后否定了这段条文 , 改为希望德国促进 日本同中国 的和平 。 ③ 根据这一文件 , 3月2 6 日 , 松 冈到达柏林 , 向德 方 寻 求其对订立 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支持 , 德方断然 予以拒绝。 松冈坚 持说 , 他打算回国途经莫斯科时 , 与苏联缔结友好条约或中立条 约 , 里宾特洛甫告诫说 , 最好不要这样做 。 ④ 但这没有引起松冈的 注 意 。 4月 7日 , 松 冈到达莫斯科 , 1 3日 , 同苏联缔结 了中立条约 。
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仅 2 个多月 , 19 41年 6月 , 德国突然袭击苏 联 , 给日本的南进战略以 巨大的冲击。 为在短时间内征服苏联 , 德国极力劝诱 日本北进。 6月 3 0 日, 德国告诉 日本: 德国的 进 攻 将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崩溃 , 其结果 将促进战胜英国 , 这对 日本攻 苏是难得的好机会 。 日本在未做好南进准备之 前 , 应该先参加解 决苏联 问题 , 以保证 南进 时背后 的安全 。 日本应 毫不踌躇地对苏 作战 。 ① 面 对北进 良机 , 是北进 , 还是南进 ? 日本当局内部争吵 不 休 。 刚刚同苏联签订 中立条约的外相松冈 , 却力主北进 。 在 6 月 2 7日的大本营 、 政府联席会议 上 , 松 冈提 出 “ 道义外交” 论 , 认为 口木应遵循三 国同盟条约 , 配合德国 , 先打苏联 。 松 冈 深 知 , 影响 日本北进 的要害是中国问题 , 由此 , 他提 出 , 如 果 日 本北进, 就会影响到蒋介石 , 也许蒋介石 会同 日本全 面 礴 和 。 他甚至 认为 , 即使在某种程度 上停止解决中国事变也要北进 。 松 冈的主张遭 到陆军 的强 烈反对 。 陆军深知 , 其主力正 在 中 国 作 战 , 没有余力北进 。 陆相东条英机断然拒绝松 冈的 提 议 , 他 指 出 , “ 中国事变必须继 续解决” 。 参谋总长杉 山元也指出: “ 搞 道义 外交当然可 以 , 但 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 在正 用于 中国 , 实际 办不 到。 ” 7月 2 日, 在日本御前会议上 , 杉 山又进一 步 指 出 : “ 对德苏战争 , 日本当然应该根据三 国同盟精神采取行动 , 但帝 国 目前正 忙于处理 中国事变 , 我觉得以暂不介入为宜。 ” ② 会议 赞 同陆军 的主张 , 认为 , 北进问题只 有等到苏联败局 已定 , 瓜熟 蒂落 , 才能趁火打 劫, 不战而胜 。 因此 , 会议通过 了 《 适应世 界 形势演变的帝 国国策要纲 》 ,决定 : “ 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 , 帝 国均将 以建设 ` 大东亚共荣 圈’ ·一为 方针” , “ 向处理 中国事变的 目标前进 , 并为确立 自存 自卫的基 础 , 跨出南进 的步伐” 。 “ 如果 德苏战争进 展对帝国 有利时 , 则行使武 力解决北方问题” 。③ 这就
《 日本 外交史2 1 · 日德滋 同盟 、 日苏中立 条约 》 , 第 2 9 6 灭 . 服部卓 四郎 : 《 大东亚战争全 史 》 , 原 书房 , 东京 1 9 8 2 年版 , 第8 1 一8 4 更 。 《 现 代史资料 3 5 · 太平 洋 战争 2 》 , 美铃书房 , 东京 19 了 8 年 , 第 1 2 1 页。
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 , 即南进方针。 此时, 德国最需要的是日本北 进 , 而 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 , 偏偏要南进。这就表明中国抗日战场 的牵制 , 对三国同盟建立后 日德第一次战略配合的破产起了重要 作用 , 而且也使 日本失去了北进的最后一次 良机 。 这同时也表明 , 社会主义苏联在卫国战争最 困难时期, 得到了 中国的有力支援 。 194 1年1 2 月 , 苏联顶住 了德国的闪击战, 使德国焦虑万分 。 此时 , 德国急切盼望 日本北进 , 造 成苏联腹背受敌 。 但 日本从本 身的利益出发 , 决然南进 , 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 日本 对 德 方 针 是 : 力避随其参加对苏战争 , 利用三国同盟先使英国屈 服 , 根据 情况让德苏议 和。 ① 日本的南进举动 , 使法西斯集团兵力分散 , 战线延长, 迫使德国对美宣战 , 增加了德国的负担。 1 2 月 n 日 , 日本与德意订立了军事协定,但实际上 , 三 国 己完全不能协同作 战 , : 这在客观上为反法西斯盟国对其各个击破提供了条件。 我们 完全可 以说: 由于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 , 日本在南进之前 , 没有余 力 北进 , 南进之后 ,就更没有余力北进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德国希望 日本北进的愿望完全成了脱离实际的奢望。
1 9 4 1年底至 1 94 2 年初 , 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 大 挫了德军的锐气。 希特勒恼羞成怒。 于 19 42年6月发动斯大 林 格 勒战役 , 这是关系到苏德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战 。 7月2 0 日 , 德 国 紧 急吁请 日本对苏参战。 7月2 5 日 , 日本大本营、 政府联席 会 议 制订 《 关于答复德国的文件 》 , 强调 日本对苏坚持既定方针 , 防 止对苏战争。 为了安慰德国 , 文件空洞许诺 日本将在印度洋配合 德国作战 , 促使英国屈服。 日本当局之所以采取这一方针, 一 是由 于 日本正同美英军 队在太平洋战场作战 , 二是担心 盟国将中国作 为反攻 日本的基地 , 故不能不对中国战场付出很大的努力。 ② 日 本 自顾不暇 , 当然也不能 向盟友伸出援救之 手。 1942年底至 19 4 3年
① ` 走 向太平 洋战 争之 路别卷 , 资料 编 》 , 第 58 5 一 5 8 6 页 。 ② 《 日 本外交史 2 4 · 大东亚战争 战时 外交 》 , 第 1 2 6一 1 2 7 页
.
春 ,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遭到惨败 , 而 日本亦在瓜 岛战役 中 完全败北 , 两 国都失去 了战争主导权 , 从战略进攻转 入 战 略 防 御 。 为挽救败局 , 194 3年初 , 德国又吁请 日本对苏作战 , 日本表 示无能为力 。 4月 , 德国大肆渲染将在苏德战场发动夏季攻 势 , 劝诱 日本参加对苏作战。 4月2 8 日 , 日本大本营、 政府联席 会 议 商讨德国的要求 ,考虑到本身的困难 , 断然拒绝参加夏季攻势 。 9月 3 日 , 意大利投 降, 三 国同盟开始崩溃。 9月3 0 日, 日本御 前 会议决定向苏联派遣特使 , 通过谋求对苏关系的好转 , 促成德苏 和平 , 以挽救 轴心 国的溃败 , 但遭到苏联拒绝 。 进 入 19 44 年 后 , 日德两 国均 已 四面楚歌 , 败局 已定。 为 了 “ 死 中求活 ” , 8 月 1 9日 , 日本御前会议制定的外交政策 , 虽然还承认 日德特殊关 系 , 但已 明显将对苏关系提到很高地位 : 不仅要促进德苏和解 , 而且希望在德国战败后利用苏联改善 日本的处境。 ① 对 日本这一 不现 实的设想 , 不仅苏联予 以拒绝 , 就连希特勒也不感兴趣。 此 后 , 日德两 国面临反法西斯盟国的重重包围 , 它们的同盟关系实 际 已不复存在 , 两 国均未能逃脱历史的惩罚 , 以失败而告终。 从上 述可见 , 自日德结盟以来, 两 国还没有过一次有计划的战 略配合 , 其重要原因之 一 , 就 是由于 中国抗日战场对日本的制约 。
纵观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对德关系演变的历史 ,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 在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 , 无论是强 国 还是弱 国 , 都作出了 自己的贡 献 。 中国是一 个贫穷落后 的弱国 , 但 中华 民族在抗击 日本帝国主义 的侵略战争中, 以 自己的血汗与 生命英勇奋战 ,不仅成为打败 日本法西斯的主 要力量之 一 , 而且 牵制了 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 , 有力 地支援了其它国家的反法西斯 战争 , 也 直接影响到 日德配合 , 加速了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崩溃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 作者单位 : 武汉大 学历史系 )
阅读本文请点击下方链接(1、本文仅限电脑用户阅读,手机用户暂时不能阅读本文;2、如果点击后页面没有显示文字,那就说明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浏览器版本后再阅读。)
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对德关系的演变+PDF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