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

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学子沒有不知道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和鑑眞大和尚的。今年适逢大和尚圓寂的一千二百周年,在中日两国举行紀念祭,是有其重大的意义的。大阪四天王寺、奈良法隆寺等日本最古的佛敎建筑和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敎建筑的血緣关系是无須在此贅述的。在建筑和造像方面,在他和弟子們营建的唐招提寺中,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遺产。唐长安城和宮殷,对于日本的城市規划和宮殿建筑也是有显著的影响的。

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

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

 

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学子沒有不知道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和鑑眞大和尚的。鑑眞远在一千二百余年前为中日两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杰出的貢献。今年适逢大和尚圓寂的一千二百周年,在中日两国举行紀念祭,是有其重大的意义的。

 

鑑眞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的开元、天宝“盛世”,是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艺术空前高涨的时代,是李白、杜甫、王維、吳道子、楊惠之、大小李将軍的时代。这时期中国的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特別是经过汉、晋、北朝以来的发展,也已达到成熟的时期,成为唐朝灿烂的文化艺术的一个构成部分。

 

两晋、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紀中,佛法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的匠师們就在中国传統建筑的基础上,創造了中国特有的佛敎寺塔建筑。在这时期之末,佛法通过新罗百济而传到日本;中国寺塔建筑的影响也到达日本。大阪四天王寺、奈良法隆寺等日本最古的佛敎建筑和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敎建筑的血緣关系是无須在此贅述的。

 

唐朝統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下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艺术、工艺的发展,为建筑的发展創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向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隋代創始的大兴城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唐首都长安以及洛阳等城市的城市建設工作,許多宮殿和无数寺覌的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要求下所形成的唐代建筑活动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按全盘規划建造的城市。像长安那样有明确的分区——皇室居住的宮城、衙署所在的皇城和一般坊里——和系統化的街道和坊里布置的城市在当时是罕見的。

 

东汉的洛阳在布局上是《周礼·考工記》“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門;国中九经九緯,经塗九軌;左租右社,面朝背市”的城市規划理想的初步尝試。但生活实践证明,宮城梗居城中,造成了城市交通的不便。因此三国初年曹魏营建的鄴城和北朝末东魏营建的鄴南城就将宮城布置在城北部的中央,宮城以南全部是居住坊里,改正了这缺点。隋、唐长安的全局正是鄴城、建康城和鄴南城的继承和发展,这对于当时和后世中国的城市乃至邻国城市的規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都城核心的宮城和宮殿,在这几个城市中都采用了沿南北軸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文献紀載很多,恕不在此叙述。

 

唐朝的城市和宮殿,虽然現在已一无所存,但是解放以来,中国的考古学家已经在洛阳、长安等城市遺址做了不少工作。这些城市的城墻和城門遺址以及若干街道和市場的准确位置已经发現或发掘。钻探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从唐长安大明宮麟德殿遺址可以看出唐朝宮殿的宏伟規模之一般。一些残存的刻花砖和石柱、螭首等也显示这些宮殿建筑的艺术水平。

 

唐代皇室虽然并崇佛、道,但民間崇信佛敎的則占大多数。南北朝以来建寺造像的功德,经过隋及初唐百余年的发展,到了开元、天宝之世更臻全盛。从《京洛寺塔記》、《历代名画記》等紀載可以看到当时寺塔建筑、壁画、造像的盛况

 

鉴眞的时代,正是上述这样一个文化、艺术、建筑百花盛开的时代。他自己就是一位热心的建造者。佛敎史籍中說他先后十年間曾营造寺院八十余所,造像无数。在他第五次东渡失敗,飘流到海南島之后,还在振州(今崖县)大云寺重建佛殷。

 

鉴眞东渡的主要使命是弘传佛敎,但是围绕着他的宗敎活动,他和他的弟子們对日本天平文化在汉文学、医药、雕塑、繪画、建筑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献。天宝二載他失敗的第二次东渡,同行的就有“玉作人、画师、雕檀、刻鏤、铸写、綉师、修文、鐫碑等工手”多人。这說明大和尚对于弘法所需的各个方面技术人員的配备都是十分注意的。在建筑和造像方面,在他和弟子們营建的唐招提寺中,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遺产。它不仅是日本建筑遺产中的重要文物,不仅是研究唐代中国建筑的重要参考范例,而且是中日人民千百年来传統友誼的紀念堂。

 

唐长安城和宮殷,对于日本的城市規划和宮殿建筑也是有显著的影响的。第八世紀中日本先后营建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在規划原則上看,可以說都是和长安城完全一致的。虽然三个城市的大小,比例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方形城廓;宮城都位置在城中軸线的北首;都布置了正角相交的棋盘式街道系統,从而划分出方形的坊里;坊内各有“十”字或“并”形的小巷;干道都直对一个城門;宮城正門都同称为朱雀門,門前干道同称为朱雀(門)大街(路)。这一切当然不是偶合的。日本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建筑史学者早已指出他們之間的关系了。中日两国的考古工作者各在本国的这些古城遺址进行了发掘,进一步明确了它們相同之处。在中国,解放以来对唐长安城城墙、城門、若干街道、坊里和东西两市的位置、尺寸,都已作了初步勘察或发掘,对于平城京和平安京的研究也将有所帮助。

 

由于明清以来的西安城正位置在唐长安宮城的故址上,对唐故宮遺址进行大規模的发掘工作是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我們只能从文献紀載略知其梗槪。但位置在城外北面的大明宮宮城和各城門以及含元殿、麟德殿等主要殿堂基址已经勘測或发掘。

 

大明宮的主要殿堂都是以南北軸线为依据而布置的。南面正門为丹凤門,正殿含元殿在其北610米。从基址可以看出殿堂本身东西长約60余米,南北寬約40余米。台基残存部分高出当时地面約十余米。从残址上发現的柱础(方1.40米,上作复盆)可以推測殿柱直径当在70厘米左右,从而想像殿的宏伟規模。含元殿前左右两側有东西向的宮墙相連,向前又引出翔鸞、栖凤二閣。基址显示,两閣相距150米。含元殿利用龙首山为基。文献紀載,有龙尾道上达殿基。在殿基前150余米处发現的(已被农民掘出的)青石柱,长1.40米,被认为是龙尾道石扶栏的望柱。

 

含元殿之北約160余米处可能是宣政門,又北約130余米是宣政殿。殿址东西长近70米,南北寬約40余米;两側也有东西向的宮墙。

 

含元殿与宣政殿之間,还有若干基址,可能是門下省、中书省、弘文館、史館、少阳院、昭德寺等建筑,尚待钻探发掘。

 

宣政殿之北約60米处是紫宸門,又北約70米是紫宸殿遺址。殿址东西长度已不可考,南北寬度約50米。

 

紫宸殿迤北約200余米是太液池。池南由东至西有排列不整齐的殿基七处,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太和殿、清思殿、珠鏡殿、蓬萊殿、金鑾殿的遺址(其中两处待考)。

 

遺址比較完整且经全部发掘的是麟德殿。殿址在紫宸殿西北約600米,距太液池西岸200余米。麟德殿的台基南北长130米余,东西长77米余;台分上下两重,共高約2.50米。台上由东至西有柱础痕迹十排,每排由南至北为十七柱。原有墻壁残基尚存,可以看出是由前后四部分构成約寬60米、深80米的庞大殿堂。殿前有东西阶上达台上。殿内主要部分的地面用精致的花紋砖鋪墁。

 

麟德殿主殿两側还有与之相連并列的郁仪楼和結邻楼;主殿与前殿相接处还有东西向的廊屋;两楼与廊屋之間还有南北向的廊屋相連,形成两个庭院;院内各有一亭——东亭和西亭,这一切都与文献紀載符合。

 

麟德殿的周围还有門、廊等环绕成一組群。目前我們所知道的还仅仅是它的平面梗槪的片断。至于它的立体形象,則尚有待于研究复原。

 

从日本建筑史家对于平城京、平安京宮殿的研究可以看出,日本两京大内里的宮殿和长安宮殿之間有許多相似之处。它們同样都有宮城环绕,城内分成若干个以围墙和迴廊环绕的长方形庭院。每一庭院都沿中軸线前后配置若干座主要殿堂,左右以次要殿堂对称排列。前后院墻正中都有門,左右墻也可能有門。每一座主要殿堂两側一般都有廊屋与左右的院迴廊相連,分隔成一进进的庭院。这种庭院式的配置方法,唐长安和日本两京的宮殿是基本上一致的。

 

图一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立面图

 

从許多建筑物的命名上也可看到許多一致之处。宮城内正殿都同样称为太极殿。宮城或皇城正門都称朱雀門。长安宮城正門称承天門,平安京朝堂院正門則称应天門。应天門前左右有廊屋向前伸出,尽端各建一楼,称栖凤楼和翔鸞楼,而长安大明宮含元殿前也以同一布置形式安置了栖凤阁和翔鸞阁。含元殿前有龙尾道,而平朝京安堂院太极殿前也有龙尾坛(文献中亦称龙尾道)。此外,平安时期宇治平等院凤凰堂也是类似含元殿的布局。这些相同之处,都是中日两国文化传統之間血緣关系的明证。

 

当然,上面所举只是当时中日两国宮殿一些相同之点,至于不同之处,如唐长安的宮墙是厚实的版筑土墙,城門一般都在城墙上建城楼,而平城京、平安京的宮墙和城門,則用迴廊式,門也就地筑基。諸如此类的差別,不在此贅述了。

 

唐朝和平安时期的宮殿到今天已蕩然无存了。但唐招提寺讲堂原是以平城京的东朝集殿迁建的。它是当时留下的一座宮殿建筑的罕貴的实例。

 

总的說来,无論是长安还是平城京、平安京,无論是城市規划抑或是宮殿建筑,我們都只能从文献紀載和考古发掘方面去得到一些不完整的知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寺塔建筑是唐朝建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其为数之多,分布之广,远远超过了帝王宮殿。宮殿是帝王所独有,而寺塔則具有广泛的大众性。自晋、南北朝有了寺塔建筑以后,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城市山林的面貌都比以前丰富多了。随同佛法之弘播,国家和人民以大量財富和劳动,以极大的創造性建造了大量的寺塔,成为中国文化遺产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唐朝的佛寺組群,在中国今天已经沒有一个完整的了,仅能从敦煌壁画以及少数其他繪画中略見其形象。壁画中所見,可能是槪念化的,但也可能是典型的:一般都以迴廊环绕殿堂;外围廊的四角有角楼;一面設門,亦作楼閣形。比較詳細的殿堂形象,則可見自“经变”中。

 

(www.xing528.com)

至于現存唐代建筑实例,除相当数量的砖塔: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香积寺塔、兴敎寺玄奘塔,嵩山法王寺塔、永泰寺塔、凈藏禅师塔等,日本先輩学者如伊东忠太、关野貞、常盘大定等,多年前就已做了調查研究。在日本,飞鳥、宁乐、平安等时代的寺塔,不但保存情况比較好,而且日本学者对它們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多,本无須在此贅述。但有必要指出,如四天王寺、法隆寺、药师寺等的伽蓝配置和敦煌壁画所見,可以說是一致的,对于中国隋唐佛寺組群研究是可貴的旁证。

 

图二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立面图

 

对于中国唐代建筑的研究来說,沒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鉴了。中国唐以前的佛敎建筑在公元八四五年曾经“会昌灭法”的大厄。木构的殿塔,拆毁殆尽。虽然仅仅几年之后,宣宗又复法,但安史之乱后,战乱頻仍,生产被破坏,財力匱竭,被毁的佛寺即使有所重建,亦难恢复盛时的宏伟規模。因此,遺留到今天的唐代木构殿堂,据中国建筑史家近三十余年来广泛的調查所知,仅仅只有两处,更不用說完整的組群了。

 

这两座罕有的唐代佛殿都在山西五台山。其中較早的一座是南禅寺正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是一座幸免于灭法之厄的、会昌以前的佛殿。另一座是佛光寺正殿,是宣宗复法以后,大中十一年(公元八五七年)所建。这两座佛殿兴建的年代都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鎭叛乱此呼彼应,李唐政权日益危殆、民穷財尽的时代,大規模的兴建已不可能。南禅寺正殿仅仅广深各三間;佛光寺正殿也不过广七間、深四間而已。显然,充其量它們只能算是唐代佛寺中第二、三流的殿堂,是不足以代表唐代全盛时期的佛敎建筑的壮丽規模和最高成就水平的。首先明确了这点,我們就可以它們为一种較低标准的依据,从而推想唐朝全盛时期主要大寺宏伟庄严的气象了。

 

这两座佛殿都迟于唐招提寺金堂:南禅寺正殿迟二十三年,佛光寺正殿則迟九十八年。据日本建筑史家論断,唐招提寺地址原是一位亲王的旧宅,比起平城京的东大寺、西大寺等确实小得多,也不是日本当时最高标准的寺。因此把它和中国現存的两座唐代佛殿做一些比較分析也是恰当的。

 

南禅寺正殿是一座极小的、平面近似正方形的小建筑,只有周围的檐柱而内部沒有金柱。殿頂是歇山頂(歇山頂日本称“入母屋”)。柱头上用雙抄偷心单栱造斗栱,不用补間鋪作。殿内彻上露明造,沒有天花、藻井,梁架結构全部暴露可見。屋頂坡度仅及1:3弱。除了不用补間鋪作这一特点与唐招提寺金堂略似外,并无更多相同处,因此不拟在此做分析比較。

 

但是佛光寺正殿(图一),虽然在年代上与唐招提寺金堂(公元七五九年)(图二)相距将近百年,但在結构上却极相似。

 

图三 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内部梁及天花

 

两殿平面同是广七間、深四間;同在内部用金柱一周;同样是单檐四注頂;内部同样在柱头斗栱上施月梁,梁上施小方格天花(图三、四)。总的看来,虽然两殿大小略有差別(佛光寺正殿平面34.00×17.30米,金堂27.88×14.55米),无論外观或内景,它們都呈現了十分相似的形象和同一格調的风格,那就是唐代建筑的风格。但在这共同风格之下,两座殿在細部的处理上又各有不同之点。这些大同小异之处,正像两个同胞兄弟之异同那样。

 

图四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内部梁及天花

 

就目前情况来說,两座佛殿最主要的差別,除上述大小之別外,有下列四点:

 

1.屋頂的坡度。金堂現有屋頂的坡度比佛光寺正殿屋頂的坡度陡峻得多。佛光寺正殿頂約作1:2的斜度。日本建筑史家指出金堂現有屋頂是后世改建的。从复原图上看来,两者坡度基本上相同,因此这差別本来是不存在的。这种比較緩和的坡度正是唐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2.前檐下墙壁門窗的位置。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門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沒有廊;金堂則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必須肯定,这并沒有影响到它們的相似的风格。此外,金堂和正殿同样都是七間之中,五間設門,两端尽間开窗,这也就冲淡了它們由于有廊无廊而呈現的差別。

 

3.斗栱的組合。就斗栱的本身来說,金堂和佛光寺正殿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当然,它們也有相同之处:同是双抄(日称“二手先”)出下昂(日称“尾棰”。金堂单下昂,佛光寺正殿双下昂);第一抄跳头“偷心”,不用横栱(日称“肘木”)。但是由于它們組合方法和細部处理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在“材”(即做栱和枋的标准材)的断面上,中国(唐以来一直到清)的做法一般是高与寬作32之比,而日本(金堂及其他建筑所見)的做法則似乎近于43之比;中国斗的“耳”、“平”、“欹”三部分高度一般都作4:2:4之比,而日本斗則似乎接近三等分。这两种不同的比例就相对地加寬了日本建筑的上下两层栱或枋之間的距离。

 

在柱头上的纵中线上,中国唐中叶以后比較通用的做法是在第一层栱以上就用层层相叠的枋;日本則用一层栱、一层枋相間。在这一点上,金堂的做法和中国唐代早期的做法是相近的(图五)。

 

在佛光寺正殿的斗栱上,已经用重栱,而金堂及其前后时期的建筑都只用单栱。在日本,到了鐮仓时代(例如圓觉寺舍利殿),重栱才被比較普通采用。正如日本建筑史家所說,这是禅宗传入在建筑上的反映。这时候,斗栱上用重栱,如宋《营造法式》所示,在中国已经是通常的做法了。南禅寺和佛光寺所見,則是中国現存最古的实例。

 

图五 佛光寺大雄殿(左)与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右)的外檐柱头鋪作比较图

 

下昂的处理手法上区別尤为显著。金堂的昂嘴微微向上湾起,其截断面与地平垂直,正立面上呈現矩形的平截面;佛光寺正殿(以及晚唐的敦煌壁画和辽宋以后建筑实例所見)的昂嘴不但不湾起,而且从上面向下斜截成“批竹昂”,呈現尖嘴的形状。在昂嘴上的横栱上,佛光寺正殿上所見,有耍头与之相交,而金堂則沒有。

 

此外,佛光寺正殿上,在两朵柱头斗拱之間用了比較复杂的补間鋪作,而金堂則仅仅在上下枋間用矮柱和一个斗承托着。这是南北朝、初唐和飞鳥、宁乐的古风,在晚唐的佛光寺正殿上已经看不到了。

 

这些斗拱的处理手法虽属細节,但对于建筑风格上却有重大的影响。

 

4.墙壁的处理及其它。佛光寺正殿的外墙是中国北方常用的厚实的砖墙,而金堂的墙是較薄的墙。因此外檐一周的柱,在金堂上是完全显露在外面的,而佛光寺正殿則除前面外,后面和两側的柱是掩藏在墙内的。金堂两側三間全設窗,而佛光寺正殿則仅最靠后面的一間設窗,在形象上也造成轻重虛实的区別。

 

至于内陣的布置,由于前面有廊,金堂内部就显得侷促一些。但佛光寺正殿的佛坛长貫五間,而金堂則仅三間,这样,侷促的感觉也相对减轻了。

 

尽管有这許多差別,总的說来,这两座殿堂在风格上相同之处还是十分显著。无論在中国或者在日本,一千多年前的木构殿堂都是极为稀罕的。这两座十分相似的殿堂正可以作为当时中日两国建筑的研究上互作参证的最可珍視的实例。

 

在鉴眞大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周年之际,我以兴奋的心情接受了中国佛敎协会轉来的日本朋友的囑咐,不忖愚昧,欣然执笔,以表达私心对于这位一千二百年前中日友好往来的伟大使者的崇敬以及对于日本朋友的深厚友情。

 

我出生在东京,后来在横滨和神戶附近的須磨渡过了我的童年,到十岁时辛亥革命之后才回到我的祖国。五十余年来,我并不諱言自己对于日本軍国主义的深切仇恨,但脑子里童年的美好回忆却始終如一地縈绕着。我爱美丽的日本和我童年記忆中和霭可亲的善良的日本人民。这里面有在幼稚园和小学里敎导我的师长,有在須磨海滨敎我游泳的漁人,有我坐火車上学时每天在車上照料我的車掌,……还有許多当年在一起嬉戏的日本小朋友。

 

当然,在我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时候,日本先輩学者如伊东、关野等先生的著作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近年来我还接触到好几位日本建筑师。我們都有共同的目标,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劳动的环境,为中日文化交流,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間的友誼,为亚洲和世界和平而奋斗。

 

当我执笔凝思的时候,一个童年的回忆又突現在我眼前,那可能是明治末年或大正初年的事了。我随同父母到奈良游覽,正遇上某佛寺在重建大殿。(下接第58頁)(上接第54頁)父母曾以一圓的香資,让我在那次修建中的一块瓦上写下了我的名字。半个多世紀过去了,我童年的綿綿心意还同那片瓦一样留在日本。我不知道当年是否到过唐招提寺,但是今天当我紀念鉴眞而执笔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回到奈良去了!

 

同时,我也不禁有所感槪。一千二百余年前,大和尚东渡弘法,曾经遭受多少挫折!但他和他的弟子們以坚韌不拔的精神,終于克服一切困难,冲破重重障碍,实現宏願,为中日两国人民結下千百年的善緣,积下无量功德。他当年遭受了大自然的打击,还多次受到唐朝官方的阻难,今天,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間的友誼之路上,美帝国主义和日本的反动势力却設下重重障碍,这是与两国人民的願望相违的。让我們学习鉴眞的崇高精神,粉碎一切人为的梗阻,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友誼的进一步巩固,为两国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交流互助,并肩携手,努力奋斗!鉴眞大师的精神必将日益发揚光大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