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的气象∶读《论语·泰伯》心得

君子的气象∶读《论语·泰伯》心得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表扬泰伯,认为泰伯人格高尚,无与伦比,堪称道德楷模,“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认为这是诱发社会动乱的契机,造成玉石俱焚的动因。在当下,这种君子人格尤其是需要大力加以倡导,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正气为之激扬,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之振奋。

君子的气象∶读《论语·泰伯》心得


   

● 黄朴民  

   《论语》是儒家的第一经典,传世通行的《论语》共20篇,《泰伯》是《论语》其中的一篇。它的主旨不像《论语》其他诸篇那么显著和明确,但是,若细细加以寻绎,仍是可以有蛛丝马迹可捕捉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主要是曾参),在这里或是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是借助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大丈夫精神的讴歌,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内心深处的基本是非原则与鲜明价值取向。

   所谓的“大丈夫精神”,说到底是一种光明正大、仁慈淳厚、鲠直磊落、博大宽广的君子人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人格之所以难能可贵,罕有其匹,就是因为君子是道德的表率,万民的楷模,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是仁义的化身,社会的良心,正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爲社会道德的风向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必定对民众的价值取向树立明确的标杆,起到深远的影响,即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那么真正的“君子人格”应该体现为什么,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等人,在本篇之中有着十分精辟而扼要的表述,这些表述均要言不烦,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首先,君子为“仁”,能厚德载物,包容谦让。孔子表扬泰伯,认为泰伯人格高尚,无与伦比,堪称道德楷模,“可谓至德也已矣”。而泰伯之所以能达到“至德”的境界,就是能宽容,能谦让,“三以天下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缰利锁,在世俗中生存,要做到虚心谦让,殊属不易,更何况面对最高权力的诱惑,能弃之若敝履,尤其是难以想象,匪夷所思。这种定力,普天之下几人能有?这种境界,举世之中几人能至?我们所能了解的历史与现实里,更多的人是为了蝇头微利而争夺不止,为了身外之物而尔虞我诈。看见荣誉就上,遇上利益就争,早已成为世间常态,不伎不求者,别人不会因此而敬佩他、感激他,反而会认为是无能、犯傻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忠厚乃无用的别名。”大家都存着这样的心态,大家都只求进不言退,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不肯作必要的妥协,不愿有任何的让步,做不到老子所教导的那样:“不敢为天下先”。这样互相算计、互相较劲的结果,就是导致你争我夺,生死相搏。社会就不能不是充斥暴戾之气、算计之风,就不能不是剑拔弩张、腥风血雨,生活就不能不是处处陷阱、时时恐怖。孔子认为这是诱发社会动乱的契机,造成玉石俱焚的动因。要改变它,就必须培养博大包容的襟度,必须提倡君子人格的养成。这方面,历史上的泰伯等人就是最好的学习楷模、效法对象,泰伯连“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的机会都能谦让,都能放弃,那么还会有什么不能谦让与放弃的呢!

   君子能“谦让”,缘于君子能“虚心”,从不自满、大度随和,能降尊纡贵,甘居下流,就如曾子所言,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可见,虚怀若谷,方可以有为无;内敛低调,方可以实为虚。老子有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其义相近似,这意味着要时时提醒自己要看到身上存在不足,“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处警示自己要避免进入骄傲自大的误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且让“百炼钢”,化作“绕指柔”!(www.xing528.com)

   其次,君子睿智,能圆融豁达,进退合宜。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处世,知道判断,懂得选择,能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进退合度。既不好高骛远,又不苟且阿世,凡事皆能把捏分寸,恰到好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人世的真秘诀。这在政治上,要善于摆正自己的位置,不逾越自己的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在处世上,要善于见机行事,深谙自我保护之道,不做无谓的牺牲,不作愚蠢的选择,“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在面对问题上,要把握合理的度,“极高明而道中庸”,避免“图虚名以取实祸”。

   在孔子看来,这个把握“度”的要义,是应该以“礼”为节,换言之,“礼”是睿智的具体表现形式,以“礼”为度,就可以防止走极端、走偏颇,否则,最优秀的德行,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成为人生事业上的包袱与累赘,“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里,“恭”“慎”“勇”“直”等本来都是优秀的品行,但是如果没有“礼”来节度,没有智慧来驾驭,放任自流,一味渲染,那就“过犹不及”,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会成为走向成功的障碍,导致明显不良的局面:“劳”“思”“乱”“绞”。因此,富有睿智,懂得进退,乃是打造君子人格的必有之义,也是君子能够抗衡小人、战胜小人的必备条件。

   其三,君子取“义”,能刚毅正直,勇于担当。君子睿智,但却不投机取巧;君子识度,但却不苟且附和。君子可以外圆,但一定内方;君子可以权变,但一定守经。因此,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君子一定坚守立场,明确方向,而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在根本的理想追求上,君子一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而不会有丝毫的懈怠。用“宗圣”曾子的话来说,这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样的君子,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才能成为民众的表率,才是国家昌盛的希望之所在,才是民族振兴的力量之所在。他们“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正是因为千百年来,有这样勇于担当的君子之存在,有这样充沛浩然正气的君子人格之感召,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才得以承受磨难而屹立不倒,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才得以历经沧桑而生机盎然。在当下,这种君子人格尤其是需要大力加以倡导,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正气为之激扬,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之振奋。

   能谦让,有睿智,敢担当,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孔子与儒门所汲汲倡导的“君子人格”。而这种伟岸卓绝的君子人格能够砥砺造就,则在于长期坚持,在于有所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本篇中孔子所强调“礼乐”精神的统率与引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打造君子人格,不能徒托空言,虚与委蛇,而是要与兴礼作乐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熔铸君子人格建立在扎实的礼乐文明基础之上。

   更为重要的是,能谦让,有睿智,敢担当的君子人格的造就,离不开自身的无私,襟怀的坦荡,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人只有排除了私心杂念,不再为个人谋取私利,就像孔子所评价的舜、禹等圣人先贤一样,“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那么才能够真正做到面对诱人的利益,会主动谦让;面对复杂的世务,会睿智应对;面对光荣的责任,会勇敢担当。“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孙子兵法·地形篇》)

   由此可见,造就优秀的君子人格,虽说是孔子及其弟子对“外王”需要的积极呼应,具体贯彻,但是,如何实现的关键,则完全在于是否能反躬自省,是否能真正致力于“内圣”。这是孔子及其儒门的凛然正气,也是《论语·泰伯》篇的永恒启迪!

   【文章来源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17日 15 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