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在韩国社会的“淡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在韩国社会的“淡出”

时间:2023-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正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礼乐文明正在韩国社会里悄悄地“淡出”,这也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必有之义。 传统在韩国社会中的“淡出”,反映在细微的日常生活之中。 其实,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韩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裂变。在西方文明的话语系统主导之下,当今的韩国社会正迅速摆脱民族传统的窠臼,而悄悄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式地融入于“西化”的体系了。 这位韩国友人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在韩国社会的“淡出”


 

● 黄朴民   

   在国内,我一惯提倡“快乐史学”,这实际上是为自己治学不专心、不刻苦寻找借口、寻找遁词。可不,仅仅是电视剧的诱惑我就抵挡不住,“韩流”袭来,我免不了“失足”多回,看了不少的“韩剧”。

   我看过的“韩剧”,大多为《人鱼小姐》、《看了又看》、《乞丐王子》一类的家庭伦理剧。我这人的性格比较软弱,所以很是为韩剧中那种有意全力营造的温馨亲切的人情味所感染,总以为韩国社会是一个特别讲究亲情孝悌,注重长幼尊卑礼仪,充满着“和谐”、“有序”氛围的传统“礼乐”世界;也曾感慨过:孔夫子所讲的“礼失求诸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以今天的中国与隔壁的韩国作对比,此言真的是最恰当的写照了。

   机遇凑合,前些年,我终于“乘桴浮于海”,踏上了韩国这片土地。初来乍到,一切都觉得新鲜,一切都觉得有趣,也比较用心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注意观察韩国社会的人情世态,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去亲自验证过去通过“韩剧”所获得的韩国印象,哪些是真实的存在,哪些又是虚幻的影子。纳兰性德诗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拟古决绝词柬友》)看看究竟是现实中的韩国改变了我自己心目中的韩国呢?还是我自己心目中的韩国通过现实的韩国而得到了求证?

   近一年下来,终于发现,韩国社会的实际,固然不能说没有“韩剧”中所反映的传统精神的影子,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那毕竟是艺术,而艺术的夸张与现实的本真乃是有很大距离的。真正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礼乐文明正在韩国社会里悄悄地“淡出”,这也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必有之义。

   传统在韩国社会中的“淡出”,反映在细微的日常生活之中。这里可以举上几个小例子,藉此管中窥豹,见微知著。

   在我的印象里,韩国的学者在正式场合都着装正规,即套西服,系领带,蹬皮鞋。故前些日子获邀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我考虑到入乡随俗的因素,在出门之前,费牛鼻子劲翻出压在箱子底下的西服,穿戴整齐后才郑重其事前去赴会。可是到了会场后,我才发现绝大多数与会者都穿着随便,或穿西装不系领带,或身着茄克休闲装潇洒自在,反而是我自己的一身行头显得与众不同,另类别扭了。会议着装是小事,可它透露的信息是:传统的规矩,要是对生活有拘束、有妨碍(休闲服当然比西装革履来得方便舒适),那一样可以随意抛开,而无需有任何的拘泥。

   韩国传统节日很多,各种祭祀活动——如祭孔、祭宗庙等也层出不穷,这确是事实。但是,在我看来,这中间更多的是民间娱乐的形式,大伙儿趁此机会赶凑热闹,放松身心而已。就拿场面隆重的一年一度的宗庙大祭典礼来说,参与者敬畏心是可疑的,感恩心也是缺乏的,借用的只是传统礼仪的外壳,至多是地方当局、文化管理部门主持的一种营销韩国文化形象的举措,与传统的敬本报始、慎终追远核心精神基本无涉。至于旁观者,也多是像我这样怀有好奇心的游客,凑热闹而已,绝大多数首尔当地的居民,并不关心这类活动,该干啥还干啥,不来凑这份热闹。

   像这类祭祀典礼,在我们中国国内也多的是,祭黄帝,祭神农,祭大禹,祭孔子,乃至祭女娲、祭西王母,同样轰轰烈烈。所略有不同的是,人家韩国祭祀搞的相对古朴,八佾舞、初献、亚献、终献诸环节有条不紊,中规合矩;迎神、供神、送神、焚香各步骤行礼如仪,有板有眼,还有些真古礼的韵味。而在我们的祭典上则经常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洋相,譬如由武警战士一身戎装献花篮、大腹便便的政府官员穿着西装敬香等等,给人以不伦不类、东施效颦的感觉,甚至可以让你笑掉大牙。(www.xing528.com)

   韩国大多数的年轻人对传统的心态也是充满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希望保留传统,以维系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是又无法抵御现代时尚的诱惑。前者是出于理性的立场,后者则是基于感性的冲动。可对普通人而言,感性的魔力磁场往往要远远大于理性的制约缰绳,这是不以人们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在大学校园里,为一场有明星登台的摇滚音乐会而癫狂的人数,比观看民族鼓乐表演的,不知要超过多少倍。这一点,就是最迷恋传统的人也是承认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告诉我,那些参加校园民族鼓乐表演的学生自己讲,他们也知道这种鼓乐声单调枯燥,沉闷乏味,感动不了自己,当然更吸引不了年轻人。可是如果由此而放弃,那么就会绝种,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因此,就不得不有人出来支撑场面,“为往圣继绝学”,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勉为其难坚持下去。不过,我很是怀疑,依靠这样的“自觉”,死撑硬抗,它又究竟能维系多久,还是迟早会让现代时尚的文娱表演形式所取代的,就像中国的昆曲,再戴上“国剧”的桂冠,也不可能真正的红火!要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即生活有它自身内在的合理逻辑,逆水行舟,有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堂·吉诃德和风车搏斗,尽管悲壮,但却于事无补,让人怜悯。

   其实,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韩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裂变。聚家而居、数代同堂的现象急剧消失,核心小家庭日益成为家庭组成的主流模式;大男子主义越来越丧失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野蛮女友”的比比皆是,“妻管严”的大行其道;中秋、春节的阖家团圆、祭祀祖先习俗渐渐难以为继,草草了事,年轻一代借口工作忙碌、交通不便而不回老家、逃避责任的行为正在逐年上升,普遍流行;端午、清明、中秋等“土”节有意无意遭到人们的某种冷落,“圣诞”、“复活”、“情人”、“万圣”等“洋”节风靡一时,大受追捧,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一位韩国朋友曾善意地提醒我说,请不要想象韩国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社会,你们大多数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大都是来自于那些“韩流”电视剧的艺术描绘,似乎在韩国的社会里,充满着尊卑有序、贵贱有等、长幼有节、男女有别的传统文化色彩,真的是儒教文化形象的诠释,其实那至多反映的是二十年之前的韩国社会风貌,现在这一切早已是杳如黄鹤、泥牛入海了。在西方文明的话语系统主导之下,当今的韩国社会正迅速摆脱民族传统的窠臼,而悄悄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式地融入于“西化”的体系了。

   这位韩国友人的看法是有道理的。韩国近些年来朝野民间都在那里汲汲倡导弘扬传统,振兴国粹,这实际上恰恰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消减淡出现象的忧患意识表达。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又说:“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如果韩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安然无恙,没有遭遇现代文明的挑战,没有面临淡出的危机,那么,朝野民间、文艺作品就用不着有意识地去强调、弘扬和倡导了,而完全可以顺其自然,无所用心。

   可当下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使得那些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深切地感受到“时不我待”的巨大压力,内心充满着莫名的焦灼与忧虑,这无疑从反面坐实了一点:在韩国,其固有传统的消解,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趋势。正所谓一个社会越是倡导什么,越是证明这个社会恰好缺乏什么!

   我们这么说不是不着边际的瞎议论。2010年3月10日的《环球时报》第十二版上刊出詹德斌撰写的一篇题为《韩国励志片渲染“往上爬”》的文章。内中提到:“最近韩国热映的电视剧《富翁的诞生》、《学习之神》、《名家》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越来越强调人的功利心理。韩国《朝鲜日报》称,现在的韩国电视剧大都非常露骨地强调金钱和学历以及实现成功的捷径。”文章还引用了一些韩国知识界人士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这些电视剧可能会给人造成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的成功万能主义,令人担忧”;“如今的这些电视剧描写赤裸裸的欲望,所有的人都谈论金钱和成功的方法,这的确反映了今天韩国社会残酷竞争的现实。”这难道不是当今韩国社会中功利压倒道德、传统日益“淡出”的具体见证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就是在韩国其固有文化传统面临现实挑战而左支右绌、捉襟见肘的尴尬与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