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文宗咸丰皇后(钮祜禄氏)∶宽厚仁慈、善良勤俭的皇后

清文宗咸丰皇后(钮祜禄氏)∶宽厚仁慈、善良勤俭的皇后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文宗咸丰十年八月,钮祜禄氏皇后同咸丰帝一起到热河避暑。清文宗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其六岁的儿子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钮祜禄氏皇后则被尊为慈安太后,同治帝的生母则被尊为慈禧太后。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皇后---钮祜禄氏考古发现:对于慈安太后的死,野史上说法众多,大多指向被慈禧太后所害而死。礼部主管皇室的婚丧大典,慈安大丧自然归属其职责范围。

清文宗咸丰皇后(钮祜禄氏)∶宽厚仁慈、善良勤俭的皇后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皇后---钮祜禄氏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1837年)七月十二日,钮祜禄氏出生,她比咸丰帝小6岁。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

清文宗咸丰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二月,钮祜禄氏选秀入宫,初被封为贞嫔。同年五月二十五日,又晋升为贞贵妃。六月初八,时年十六岁的她被册封为皇后,居钟粹宫。

清文宗咸丰十年(庚申,公元1860年)八月,钮祜禄氏皇后同咸丰帝一起到热河避暑。

清文宗十一年(庚戌,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其六岁的儿子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钮祜禄氏皇后则被尊为慈安太后,同治帝的生母则被尊为慈禧太后。不久,爆发了辛酉政变,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太后,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訢。然而,在这里我们绝对也不能忽视慈安太后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宫皇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工于心计的慈禧太后比谁都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太后。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于是凭着自己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太后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同年九月,大获全胜的两宫皇太后回到紫禁城。十一月初一,时年二十五岁的慈安太后偕慈禧太后在御养心殿垂帘训政,世人称之为‘东太后’。

当然,时人和后人一提起慈安太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慈禧太后。长期以来,慈安太后给人一种忠厚老实,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印象。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皇后---钮祜禄氏实际上,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真实的慈安太后因出身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她为中宫皇后的五年中,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内忧,使她在忧患增长民阅历。在美女如云的皇宫中、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十一年荣宠不衰?除了凭借她超凡的容貌和人品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她与众妃嫔、与夫君之间关系的秘诀,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太后是一位城府很深、大智若愚的女性。所以说,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然而,慈安太后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时亦不敢擅做做主,仍要征询慈安太后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还是很有一套办法的。

清穆宗同治八年(己巳,公元1869年),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慈安太后立命诛之。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壬申,公元1872年)十月,同治帝载淳大婚时,为慈安太后加徽号‘端裕’二字。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二月,归政于同治帝时,又加徽号‘康庆’二字。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皇后---钮祜禄氏清穆宗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十一月初十,同治帝病痘,复训政。同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驾崩,光绪帝入承大统,两宫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清德宗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七月,慈安太后四十岁庆生,为其加徽号‘昭和庄敬’四字。

清德宗光绪七年(辛巳,公元1881年)三月初九,慈安太后偶染微疴。初十,病情加重,于当日戌时薨逝,时年四十五岁。同年五月,为其上尊谥: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日卯时,葬于昌瑞山南麓偏西之定陵东普祥峪。(www.xing528.com)

清宣统元年(戊申,公元1908年)四月,又为其加尊谥‘诚靖’二字,其终谥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在:

一、重用能人,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一帮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

二、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然而,安德海却是慈禧的心腹太监,平日便依仗着慈禧宠信而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就连同治帝都对他恨之入骨。同治八年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后,一路招摇至山东境内,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太后却下令‘立命诛之’。就这样,安德海就地正法。

三、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十七岁的同治帝立后成婚时。慈安太后看中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却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太后的意见,立阿鲁特氏为后。此事表明慈安太后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皇后---钮祜禄氏考古发现:对于慈安太后的死,野史上说法众多,大多指向被慈禧太后所害而死。在此,我们就分析一下《翁同龢日记》中,关于慈安太后死亡过程的记载。当时,翁同龢除了承担光绪帝的老师一职,同时他还是礼部尚书。礼部主管皇室的婚丧大典,慈安大丧自然归属其职责范围。翁同龢负责办理慈安丧仪,对于慈安的死因就有了比较深入和翔实的了解与记载,这种记载的可信性还是较强的。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还记下其脉案、药方和病情的进展状况,使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的全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依据这一病情进展记录,咨询资深中医专家,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其实,慈安太后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初九,当时慈安太后才二十六岁,此次生病共计二十四天,由翁同龢所记载的‘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来判断,应视为现代医学的脑供血不足,属于中风先兆,只不过病症较轻,恢复较快;另一次则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当时三十三岁的慈安再次病倒。

1、慈禧即刻召集相关大臣入宫,安排后事。慈安死的当晚半夜子时,翁同龢就接到入宫通知。进宫后,发现各枢臣陆续到来。在慈安的后事时间的安排上,慈禧没有片刻拖延。

2、慈禧令王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天明以后,各位守候在宫中的大臣,接到旨意,进入钟粹宫(慈安的寝宫),慈禧命太监去掉蒙在慈安太后脸上的面幂,令大臣们瞻仰。此时,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着一切。

3、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很大的金匮。翁同龢与各位王公大臣进入慈宁宫后,见到慈安的金匮置于地中。如此安排,足以证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处理其后事,没有丝毫的怠慢。未正二刻(中午12时左右),大殓,也就是将慈安太后入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