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夷陵之战真的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吗?战争的结果及评价

夷陵之战真的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吗?战争的结果及评价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很多人都说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那这场战争真的就是这样吗?因此,决不能将夷陵之战与官渡、赤壁相提并论,称之为以弱胜强。夷陵之战的战争结果: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真的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吗?战争的结果及评价

文章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很多人都说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那这场战争真的就是这样吗?今天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三国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先是设计让关羽兵败身死;又让在战场上打拼数十年的刘备,却丢盔弃甲,最后落荒而逃郁闷而死。他就是陆逊。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有朋友可能觉得动机不是这样),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这一仗让刘备输得很惨,甚至最后一病不起,丢了性命。关于这一仗,争议一直很大,有人说这是典型的以弱胜强案例,那事实到底如何呢?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可以证实的是孙权确实是不想打这场仗的,但孙权在向刘备求和遭到拒绝之后,也就开始积极准备作战。首先,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孙权再一次遣使向曹丕称臣,而曹丕则册封孙权为吴王。这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于北方的威胁。

  但是对于孙权而言,局势并没有因此而有明显的改观。用何人来抵挡气势正盛的刘备大军,是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老将程普已去世,而周瑜鲁肃、吕蒙又不假天年,壮年病逝,周泰、甘宁在东线与张辽对峙于合肥战线,也无法调动,其他将领以猛将居多,智勇双全的帅才却难以找到。

  人选倒有一个,就是陆逊。陆逊字伯言,是孙权之兄孙策的女婿,极富智谋,曾得到吕蒙临终的大力推荐,也受到诸葛谨的极力推崇。问题只有一个,他太年轻了,才38岁,资历太浅,让一个38岁的人统领一个国家的部队,能否得到功臣宿将的拥护呢?能否抵挡得住经验丰富的刘备呢?但陆逊对此却早就成竹在胸,一接受孙权的任命,他立即开始着手防守军团的编组。

  东吴的防守军团,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统领五万大军在第一线拒敌,诸葛谨屯驻公安,孙权屯驻武昌,为后援。孙吴三线总兵力当在十五、六万左右,实力在蜀汉东征军团之上。而且东吴又采取三线纵深配备的战略,使得刘备东征军团面临的困难更是成倍增加。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无论从兵力,还是从将领的素质来讲,优势都无疑在东吴一方。因此,决不能将夷陵之战与官渡、赤壁相提并论,称之为以弱胜强。

  但是,蜀军也有其优势。首先是复仇之师,所谓“哀兵必胜”,讨伐孙权背义袭盟,全军同仇敌忾,有一股不可阻挡的锐气。其次,刘备在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七月即出师东征,将士刚刚受封受赏,正是立功报效之时,加之刘备御架亲征,更使得士气旺盛。其三,蜀军居高临下发动进攻,又善于山地作战,占有地利。其四,从第一线兵力来讲,蜀军八万,吴军五万,蜀军也占有优势。

  而吴军兵力虽强,也有其弱点。首先,荆州为刘备所统治十余年,而东吴刚刚夺取,虽初步稳定了局势,但民心仍然在蜀汉一边。加之刘备称帝并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正统旗号,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其次,陆逊并未服众,若一旦处理不当,第一线军团随时可能分崩瓦解。其三,曹魏坐山观虎斗,时刻准备趁火打劫,以收渔人之利,故而吴军实际仍然是处于两面受敌的态势,形势更为不利。

  综合来讲,吴、蜀双方各有短长,可谓势均力敌,双方各有胜机。这就决定了此战双方都不可能取得速战速决的胜利,这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双方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斗智斗力,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请看陆逊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刘备引上不归路的,从221年到222年,陆逊按兵不战,情况反映到孙权那里,陆逊向孙权上疏说:“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完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陆逊是很谨慎的,先以坚守,立足于不败,然后再寻找间隙、施行必胜之计。’孙权的本族将领孙桓带著自己本部人马出击,在夷道(湖北省宜都西北)被围,向陆逊求救、陆逊仍然不肯出兵。众将说孙桓是王族,被围受困奈何不救?陆逊说:“孙将军素得众心,夷道城坚粮足,无可忧虑。待击败刘备,其围自解。”陆逊一直同刘备相持了七八个月,见蜀兵日益松懈,才召集诸将商议进攻。诸将说:“攻破刘备应在当初,如今各处要害皆已被其固守,已成难攻之势,击之必然无利。”陆逊说:“其军始集思虑精专,不可以干犯。今旷日持久,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擒此寇虏正在今日。”

  于是派兵猛攻蜀军的一座营盘,损折了很多人马,失利而还。诸将都埋怨道:“这是让兵士白白去送死!”陆逊这时已有了攻破蜀军的计谋,第一次佯攻不过是试探蜀兵的战斗能力,明知必败而攻之,是让刘备和蜀兵产生轻敌思想。第二天他下令军士每人各持茅草扎成的火炬一支,预备引火之物,接近敌营即将营栅及鹿砦点燃。此时正值旱季,尘阳似火,栅砦沾火即著,蜀营顿时烈焰腾腾。一处得手,吴军全部出动,蜀营各寨连番起火。刘备扎的又是连营,为求坚固和有险可守都在山林险要之处,前营失火后营也势必接连被烧,山林同时起火。所以这一场大火不仅烧毁了七百里连营,森林被焚毁的面积更足以造成一场旷古浩劫。刘备部下的将士死伤殆尽,尸骸塞江而下,仅带得少数随从逃回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从此无颜回成都,又悔又恨,说:“我竟被陆逊打败,这岂不是天意吗?”过了一年,他在永安(今四川奉节)病倒了。(www.xing528.com)


  夷陵之战的战争结果: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的战役评论: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