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丝绸之路方面,中国所具备的一些特殊优势,可以协助新兴市场国家有效克服其经济发展的瓶颈,激发其潜在成长动力。丝绸之路沿岸、沿边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甚至贫穷国家,都急需发展。尽管这些国家多半拥有丰沛的天然与人力资源,但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与基础建设不足、市场规模过小、治理能力不佳等瓶颈。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要素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如果双方的优势得到有效的结合,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中国经济规模已经空前庞大,在主要工业部门都拥有巨大的产能,并覆盖不同位阶的产品,有能力同时在五大洲上百个国家,承接水库、电厂、超高压电网、深水港、机场、工业区、传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行动通讯网的兴建。中国也有能力协助整个地区架构跨国基础建设网路,让各国能有效克服其国内市场规模过小的障碍,能以整个区域为腹地,发展产业专业分工,以及形成跨国的产业聚集。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本身的发展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分不开。基础建设是任何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面起飞的前提。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拥有庞大的能力,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础设施国家”。在这方面,中国也开始“走出去”,并且获得很多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表现为“硬件”,中国在“软件”方面也同样存在丰富经验。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公共治理、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人才,并自行摸索出有效并用“市场”与“政府”两手的独特经济发展经验。中国也应该与发展中国家分享其发展过程中的“软件”经验,提供知识与管理技术支援,并协助培育人才。这里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中国的发展是在开放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发展这些方面的“软件”过程中,已经吸取了诸多国际经验。中国的“软件”建设不是闭门造车,而具有普遍性。第二,中国自己在这些方面也走过了很多的弯路。不过,中国在走过弯路之后,很快就调整政策,逐渐走出自己的社会治理道路。这些教训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参考价值。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可以和这些国家分享这些方面的经验。
但是光有上述优势,还不足以支撑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所拥有的金融优势。历史地看,任何国家的硬力量和软力量的走出去,必须配之以强大的金融力量。没有足够的金融力量,各方面的力量很难走出去。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存底,又有丰沛的国内储蓄,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全球支付系统,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也日益普及,中国有条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元的低成本融资平台与信贷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来说,就是要把大量的现金转化为资本;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是通过中国资本,促动或加快国内建设。
活络外汇储备
在金融优势方面,非常必要把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的使用,和丝绸之路战略结合起来考量。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外贸盈余和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即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所致。2008年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出口强制结售汇制度,出口企业自留的外汇较少,更多的外汇资金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央行买进外汇时,必须增发等值的国内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导致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加剧通货膨胀。同时,为了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央行没有很多的选择,更多的是把外汇储备投资在美国国债和房地产抵押债券上。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大量发行货币,导致美元贬值,加上美债利息本来就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大量的外汇储备成了中国的负担。中国处于两难处境:如果不囤积美元外汇储备,就有遭到挤兑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如果囤积美元,收益率低下,造成资金的浪费。
外汇储备和丝绸之路战略可以结合考量。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保值这笔巨额外汇储备,并在保值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外汇储备来之不易,是中国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工进入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和中国的开放政策,促成了中国经济进入西方世界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中国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农民工就是加工厂的主体。如果没有农民工廉价的劳动力,很难想象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加工厂。廉价劳动力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而廉价劳动力并不是轻易取得的资源。发达国家已经耗尽,只有通过进口劳务获取有限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一般存在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过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拥有廉价劳动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曾是殖民地的国家,劳工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利和法律意识,并且这些国家尽管穷但社会保护机制(至少从理论上说)良好,资本很难压低劳工成本。例如印度理论上说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资本很难进入印度。只有中国因为各种因素,廉价劳动力成为现实。中国可以说是当代资本主义最后一个边疆,中国之后很难出现这么庞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不过,随着一些新因素的出现,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和新农民工(第二代)权利意识的提高,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也所剩无几。这些年来中国的一些地区开始面临劳工荒的现象。中国今后很难再继续通过把廉价劳动力投入世界市场,获取巨量的外汇储备。
再者,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的产生,也是中国普通消费者在过去30多年间,承受了等值人民币额外增发所带来的通胀,所积累起来的硬通货财富。外汇储备实际所代表的,是中国大众已拥有的、对海外实物资产随时可以兑现的购买权,其未来的任何兑现即对海外产品或资产的购买,可以缓解中国现实的通货膨胀水平。(www.xing528.com)
庞大的外汇储备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战略而转化成庞大的资本。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可以通过转化成资本而得到增值。在目前的情况下,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任何一项政策,都可以影响到人民币的价值,即使那些政策并没有明确针对中国。这就要求中国通过输出人民币或者人民币的国际化,来保障人民币的增值。输出人民币可以减少国内通胀压力,把国内积累的通货膨胀转移到国外。这是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有效保值手段。美国也是通过输出美元转移其国内的通货膨胀风险的。美元在国内流通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在国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可以搞量化宽松,即QE。从理论上说,量化宽松会导致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但实际上则不然,美国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是通过美元的国际化,把通胀的压力转移到其他国家,美国市场上很多商品,要比国际上包括出厂国的还要便宜。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不过,中国不是美国。美国输出美元是因为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很难和美国竞争。但中国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就目前来说,中国要尽可能推动国际买卖优先用人民币来结算。关于外汇储备保值的讨论,可以首先聚焦于如何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使用问题,而不是人民币资本市场的开放问题。
一般认为,输出人民币的前提是中国放开资本管控。但这条道路风险很大,可以说是走不通的,因为这样做很可能有利于西方,尤其是美国所拥有的压倒性优势的金融业,促成这些国家加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有效掌控。之前就已经有德国和日本的例子。这两国都是经济强国,但金融业则高度依赖于美国。主要原因是这两国被迫开放资本账户。美国金融业在二战后所拥有的、与美元地位相匹配的无与伦比竞争力,决定了德国和日本在金融资本市场必须依赖美国。中国过去30多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和中国能够有效管控自己的储蓄、确保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较低的资金成本,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政府已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央行,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为满足海外人民币需求创造了初步的条件。中国也可以对所有中国政府和国企参与的国际贸易或投资项目,提出尽可能即优先使用人民币的要求,以增加海外人民币的有效需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以通过到海外收购企业。现在看来,要到发达的西方收购大企业有很大的困难。西方国家恐惧于中国的崛起,往往诉诸于各种理由,例如国家安全搞贸易保护主义,制造贸易摩擦,实质上是要把中国的资本(人民币)挡在国门之外。但中国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把人民币输送到广大的亚、非、拉等地去。
较之西方发达的市场,亚、非、拉市场风险比较大。尽管在那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法制不完善、既得利益往往和西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因素都会增加中国资本的风险。但是,这些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资本,高风险也经常隐含着高回报。对中国来说,问题已经不再是要不要走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去,而是如何有效、安全地走出去。再者,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来说,中国也必须走到那些地方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对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如何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国际责任?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国际、承担国际责任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