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梦想的脚步,也从未泯灭过交流、交往、交融之心。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今天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文化价值追求多元的世界潮流中,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古代中国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空间内:东、南有大海阻隔;西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及由帕米尔高原延伸出的高大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的遮挡;北有戈壁、沙漠、干旱草原、森林的屏障。这样的地理结构决定了中国最初丝绸之路的两种空间走向:陆上丝绸之路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之间形成了一北一南两条道路,通往中亚;海上丝绸之路则冲破茫茫大海,通往东南亚、南亚,连接中国与世界。
国家统一是开拓丝路的坚实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国力的强盛、人民的安康总是和国家的统一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制度创新给中华文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国家无疑是这个动力的核心所在,而国家统一就是这个动力的形成前提。
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为开拓一个对外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保障。其后的汉代,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由此张骞开拓了经今天的新疆到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并发现了经云南过缅甸、印度而直达中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秦汉时期,近海航行也在发展,中原到朝鲜、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有所开拓。
历史总是在螺旋式上升,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后迎来的第二个大一统阶段。因为开放和包容的气度,唐朝在政治、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当时在通往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前后相望;在东海、南海和印度洋上,满载货物的船只随着季风航行。科技、宗教、物产、服饰等随着丝绸之路而来,在中国融合汇通后,又随着丝绸之路而去,大一统的唐王朝形成了独有的大唐气象。
隋唐的中国,主导着世界潮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辐射世界。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最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处于世界的中心,即使文化相对先进,中华文明的输出从来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你情我愿的基础之上。正是在多种文化的交往中,中国与周边各国收获了和平与友谊。仅以佛教文化的发展为例,先有玄奘西行,后有鉴真东渡,中华文明一呼一吸,使佛教传承形成了互学互鉴的文化风气。
唐朝盛极而衰之后,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这得益于当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后又传到欧洲,经过不断改进后,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条件之一。蒙古西征,也使得火药在战争中的使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
在丝绸之路1.0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长城成为这两大势力间接触和互动的重要区域,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交往、交融又成为和平的主要推动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嵌入式互动是以战争、和亲、通婚、贸易、和平、互助等为表达手段的一种横向的历史互动。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尽管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时或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是各族人民的渴望所在。
海上丝路的开拓标志全球化的到来(www.xing528.com)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为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启奠定了基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因为倭寇等势力的侵扰,朱元璋决定实施海禁政策。辩证地看,海禁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
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由此白银大量流向中国,一个崭新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遗憾的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发展到了高峰,民间创造力日趋衰弱,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数量增加、质量停滞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停滞,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丝路精神的现代践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中华文明的底线。无论强大还是弱小,无论先进还是落后,中华民族从来都致力于提升自己,帮助他人。漫漫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无不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就是新时期以和为贵精神的具体表现。尊重对方,求同存异,不以个人或者个别国家标准为唯一尺度,不搞双重标准,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给予世界的重要制度创新。
丝绸之路的实践,历经了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度过了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的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角色与身影,越来越清晰而自信。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重读丝路历史,重温丝路精神,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