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何黎
几天前,日本方面组织的一场纪念中国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学术会议被突然取消,令组织者大感诧异。这次会议已经筹备了数月之久。感到意外的不只是他们。一部描绘中华民国首任总统孙中山生平的歌剧原定在北京举行全球首演,也因“流程操作问题”而被突然叫停。尽管许多纪念活动都照计划举行,尽管10月天安门广场上竖起了一幅巨大的孙中山肖像,但也有一些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念活动被神秘封杀。
中国共产党与历史关系复杂。中共是革命与传承的尴尬综合体——也可以说是矛盾综合体。一方面,它希望被看作辛亥革命——始于1911年10月,到1912年2月“末代皇帝”溥仪下台时结束——的守卫者。另一方面,它强调自身的持续性,以及与数千年帝国统治的传承关系。历经了两场革命——1911年的共和革命和1949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共才得以掌权,但现在中共希望把有关推翻政府的思想封存在历史的垃圾箱中。
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1911年的革命事迹也会向当今的中共领导人提出一些令人难堪的问题。中共正开始精心部署明年领导班子换届之事,在此之际,这些问题的影响无疑会被放大。辛亥革命并不是纯粹的民主革命。孙中山不赞成议会,而且他只当了几个月总统就被夺了权,其后就是军阀割据时期。但当时民主思想甚嚣尘上。广州南方报业集团原高级编辑长平在英文报章《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上撰文指出:“在晚清和民国初年,人民能够自由结社、出版报纸、集会和罢工。”如今这些社会抗议形式都是不被容许的,“不管社会体制有多不公,也不管权贵变得多傲慢”。今日的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在禁止革命的年代继承了革命传统的政党。
孙中山当年与西方诸强的关系也颇为复杂——这种关系会让今天的相关历史叙述显得很不自在。1911年10月革命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筹钱。他在日本呆过很长时间。当时日本的自由和现代化程度都高于中国,而且,日本在1894-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中国,无异于在清王朝的棺木上又敲进了一枚钉子。孙中山和日本的渊源,正是上述(被取消的)东京会议的举办原因。
清朝本身就是外来者,是满洲人推翻明朝建立的。满洲人大举扩张,把西藏和新疆囊括在中国版图之内。正如著有数本中国历史书籍的乔纳森•芬比(Jonathan Fenby)所指出的那样,“驱除鞑虏”是孙中山的革命口号。但正是这些鞑虏确立了中国的疆界,而今共产党视这些疆域为绝对的中国领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尴尬地反映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当前的关系。中国政府宣称,台湾这个自治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接替孙中山出任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Chiang Kai-shek)被共产党打败后逃到台湾。因此可以宣称与1911年辛亥革命有着最直接联系的是台湾,而不是大陆。如今的台湾民主体制也更符合孙中山间或表述出的民主理想。(www.xing528.com)
相反,中共很难将辛亥革命与其自身的合法地位联系起来。如果说有任何联系的话,那就是孙中山未能建立一个稳定政府,蒋介石未能击败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真空让中共占了先机。1911年的事件之所以是革命性的,在于它们终结了封建统治。但正如芬比在网站“历史与今天”(History Today)上所论证的那样,它们未能带来倡导者所希望的改变。芬比表示:“这是政权的更迭,而不是社会巨变。”
事实证明,真正的革命者是1949年解放全中国并统治至今的共产党。这场革命让中国避免了一种混乱,结果却陷入了另一种混乱,即毛泽东发动的灾难性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按照那些极端的标准衡量,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即便1911年的民主冲动已经成了敬献给稳定与经济发展之神的牺牲品。
历史未能为当今的掌权者提供一种清晰而令人信服的叙事,正因此,纪念现代中国创建的歌剧中那个胖胖的女士没有获得高歌的批准。
[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
2011-10-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