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老庄战斗日军死亡人数再考

刘老庄战斗日军死亡人数再考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步兵第54联队概况 先介绍一下与刘老庄连作战的日军步兵第54联队和第17师团的概况。第17师团解散同时第34旅团建制被取消,但津岛兵营的第33旅团被保留下来,转入第10师团麾下。像狼牙山战斗(五壮士)这种没有出现死亡的小型战斗都能被记录到联队史中。不久,抗战进入持久战阶段,这四个师团由于在华中战场不能自拔,加上诺蒙坎的败北迫使日军将战略重点移向南方,原先的关东军派遣计划随之取消。

刘老庄战斗日军死亡人数再考

   一、步兵第54联队概况   

   先介绍一下与刘老庄连作战的日军步兵第54联队和第17师团的概况。联队1905年创建,属于小仓(福冈)的第14师团,参加过日俄战争。战后1907年第17师团在冈山新建时转属,1908年冈山市伊岛村兵营(津岛兵营,现冈山大学所在地)完工后,与第17师团本部一起进驻冈山,成为冈山地区最早的乡土联队。第17师团下属步兵第33,第34两个旅团。第33旅团下属步兵第41(广岛),第54(冈山)两个联队,第34旅团下属步兵第21(滨田),第63(广岛)两个联队。这四个联队,后来都成为在中国国内最知名的日军联队。出现在无数电视电影,故事,小说剧本中,成了横店文化的主角。第21联队(滨田联队)是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中的最重要的角色,第63联队则是台儿庄大战的城内攻坚部队。第41联队,在腰站,倒马关(被称为平型关三捷),浦口,临沂(台儿庄大战)的战斗中为小说家留下了很多抗战题材,而本论中心的第54联队,支撑着脍炙人口的“英模”刘老庄连的形象。冈山是一个古代神话故乡。美丽的桃太郎传说就发祥在此地。但近代的战争神话,似乎在国内比桃太郎更加有名。   

   第17师团于1924年宇垣裁军时被解散。建制取消后,第41联队转驻福山,和第21联队并归第5师团(广岛)管辖,第63联队(转驻松江)并入第10师团(姬路)。此时唯一被取消建制的是步兵第54联队。裁军时的主导者宇垣一成陆相(1868-1956)是冈山县出身,之前担任过第10师团长。为了镇静军部全体的愤懑,忍痛先裁割了自己出身地的部队。

Figure 1步兵第54联队时代营门    1920年   

   步兵第54联队解散后,姬路第10师团主力的步兵第10联队(原驻姬路城下三之丸内)进驻冈山津岛兵营,成为冈山第二代乡土联队。第17师团解散同时第34旅团建制被取消,但津岛兵营的第33旅团被保留下来,转入第10师团麾下。旧师团司令部等设施也被第33旅团接管,下属有第10(冈山),第63(松江)两个步兵联队。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8月,田岛荣次郎少将率第33旅团从冈山军营出发赴大陆作战,部队名称田岛支队(-1938.2),后改为濑谷支队(1938.3-),是在国内传名的滕县,台儿庄作战的日军第10师团(矶谷廉介中将)精锐。第10师团属于“北支那”方面军第二军,1938年后与广岛的第5师团配合沿津浦线南下作战,一路遭到国军部队顽强抵抗,经历了静海,沧州,德县,滕县,临城,台儿庄,徐州等大型作战,与第5师团同为“北支那方面军”中初年度死伤损失最大的部队。

Figure 2步兵第10联队时代津岛营门。1936年。两个门柱现存   

   由于战局的扩大和兵员不足,1938年7月,大本营复活了被裁减的第17师团建制,命第10师团援助其组建。新建第17师团(三单位制乙师团)下属步兵第53(大阪),54(姬路),81(龙山)三个步兵联队。第54联队此时在兵库县青野原驻屯地再次复活,根据地还是在冈山。   

   1938年是日军新师团大量增设的一年。第10师团不仅协助重建了第17师团,同时还组建了计划用于后方守备的第110师团(姬路,四单位制乙师团)。两个新师团下属的7个步兵联队中,有5个都是由第10师团留守部组建的。此时第10师团赴大陆作战将近一年,前线部队的战斗员早折损大半[1],留守部为其准备增补新兵员都有困难,哪有组建新联队的实力?结果如同孕妇产子一般,第10联队的冈山留守部产出了第110联队,第63联队的松江留守部产出了第163联队,第39联队的姬路留守部产出了第139联队。第40联队的鸟取留守部产出了第140联队。   

   不同于第110师团,恢复建制的第17师团计划中拟用于第一线作战。所以第54联队的组建比守备师团的新建联队要正规一筹,由步兵第10联队(冈山),步兵第40联队(鸟取),步兵第63联队(松江)的各补充队(后备兵部队)抽调人员构成[2]。如此飞速扩展,当然质量要下降。所以可以说,1938年以后,日军已经没有多少开战时那样的真正的精锐了。由于以上原因,1938年在冈山,姬路附近复活,新建的这几个联队,作战素质并不高。第110师团的四个联队之后按计划被送到华北占领区维持治安,除最后一年半被调到河南与国军主力正面作战外,五年半没有出过晋察冀边区,也没去过炼狱般的太平洋战场。在解放区常年担当守备的步兵第110,163,139三个联队,就这样成为了八路军的老搭档。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等战斗,都和这几个守备联队有关。由于与八路军在后方周旋游击战),所以死亡率并不高[3],大多数服兵役者能平安地返回日本,所以留下了与八路军作战的种种记录。像狼牙山战斗(五壮士)这种没有出现死亡的小型战斗都能被记录到联队史中。   

   同时组建的第17师团。虽同样是乙师团建制,但由于牌子老,再组建时被拟为作战部队。以同样目的组建的还有的第15师团(豊橋、复活),第21(金沢,新建),第22(宇都宮,新建),第23师团(熊本,新建)。此5个作战师团原计划派往“满洲国”关东军,作为对苏作战的精锐使用,但由于没有实战经验,除了第23师团直接被派到海拉尔前线(诺蒙坎事件几乎全灭)之外,其余以“实战训练”为目的先派到了华中(中支)战场,立即被投入到武汉会战中。不久,抗战进入持久战阶段,这四个师团由于在华中战场不能自拔,加上诺蒙坎的败北迫使日军将战略重点移向南方,原先的关东军派遣计划随之取消。第17师团就这样留在了苏州(第13军管辖),变为在江苏一带治安,讨伐的地方守备部队。   

   第17师团下属的3个步兵联队中,第53联队在大阪组建,第81联队在朝鲜龙山组建,第54联队在兵库青野原组建[4]。由于是乙师团编制,兵员数和武器装备面相对薄弱。与甲师团相比除了短缺一个步兵联队外,联队的编制定员也少近四分之一。按1937年的编制表,乙师团联队定员应为3222名[5]。但实际上达不到此数字。参考1938年4月同时组编的第53联队,第81联队的记录,可得知实际编成时联队总员数2909名,其中将校100名,马匹176头。联队下有3个步兵大队,12个步兵中队,3个重机枪中队(各8挺),3个步兵炮小队(92式步兵炮各2门),一个联队炮中队(41式山炮2门,94式速射炮4门)[6]。比起甲师团,除了兵员数量外,每联队还短缺两门火炮。   

   二、步兵第54联队的在华作战   

   第17师团(广野太吉中将)1938年8月2日在上海登陆后,隶属于“中支那”派遣軍。步兵第54联队(高橋政雄大佐)与第17师团本部一起进驻苏州。此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联队作为铃木(春松)支队(第17师团的步兵团为中心混成)主力,曾参加过武汉会战。后返回苏州,常州附近警备。1939年9月编入第13军,1940年下半年参加了宜昌(陈诚),江南(顾祝同),汉水(李宗仁)等作战,1941年上半年参加了予南(汤恩伯),淮南新四军、忠义救国军)等大型战斗。一部分(第3大队)还被抽调出赴山西,河南参加了中原会战(4月-6月)。此阶段(约两年),联队史中称“中支战线”阶段。对手基本上都是国军的正规部队。   

   1941年4月以后,师团配属从第13军转为第12军,联队本部进驻海州(连云港),直至1943年8月赴南太平洋作战之前一直在苏北进行讨伐作战。从此时开始,陈毅的新四军部队也成为第54联队的对手之一。与第19团4连的“刘老庄战斗”,即发生在此期间内的1943年3月18日。   

   对于新四军的作战特征,联队史中有下述描写:   

   …(联队)当面之敌为国军苏鲁战区第39军(韩德勤)和共产党的新四军(陈毅)。此两者平素一直关系不好,明争暗斗,日军一来便形成了三军鼎立形势,宛如三国时代的再现。由于日军兵力最弱,所以为完成守备任务必须争取当地住民的协力。部队不仅尽力于住民对策,也非常注意严整军纪。由于国军对日军作战态度消极,所以与国军作战机会逐渐减少,在此地区的共产军成为了主敌。共产军狡猾至极。你攻他就跑,你撤他又来,见我部是小部队就展开攻击,一见有炮出现马上又消失了踪影(168页)。   

   此描写一点不夸张,正是新四军的游击战术。从此文还可以知道,日军为了实行以少胜多的地方守备,此时很注意军纪,目的是拉拢利用当地的协力者。所以加强守备地区宣抚工作,不杀投降俘虏而争取策反,应是此期间日军地方守备部队的政策特征。刘老庄战斗中日军在绝对优势下一时停战劝降的理由就在于此。联队史记录中也常看到有伪军出现。比如第209页中出现的“李东海大队(归顺兵800名)”的记载,212页出现的 “和平军与县警百名”的记载, 218页中出现的 “自卫团”的记载等不用说,都是与日军协力的地方武装组织。还有不少主动,被迫协力的民间人,比如刘老庄战斗记录中出现的“苦力200名”,推测就是为协助运输而临时募集的民工。此类伪军,数量不会超过日军,也没有被利用于前线作战的记录。主要被利用于地方讨伐作战的协力(带路,情报,修筑工事,协助运输),和村落,据点的治安方面(维持会武装)。   

   第54联队在苏北期间参加的比较大型的作战(讨伐)有浙赣作战(1942.6-9月)[7],洪泽作战(1942.11.14-12.15),苏淮作战(1943.2.1-3.15),六塘河作战(1943.3.16-4.6)等。刘老庄的战斗即属于六塘河作战的一幕(693-694页)。   

   笔者曾按『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中六塘河作战的一节记录,介绍过刘老庄战斗的细节。也考证过此资料的来源和可信性。结论是联队史的记录主要来自于联队长平岛周平保留的一张作战草图,为其充实了内容的是炮小队长池田八郎的记忆,手记等。有基本情报不足的缺陷,但内容基本是可信的。遗憾的是,此唯一保留下来的真实文字记录,被发现后在国内除了被少数人有意图的曲解之外[8],并没受到战史研究关系者和宣传部门的“欢迎”。特别是联队史中有关日军战斗死亡者为“两名”(船越正大尉,中地政美曹长)的记载,由于远离国内宣传中的英雄形象,更触怒了多数爱国,拥军者的情感。实际上,可以说日军所有的战史关联记录中,最精确的就是死亡者统计(不包括负伤)。其数字基本都来自于战后的行政文件(户口记录等资料)。以下,利用『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中的另一个重要资料『戦没者名簿』,从侧面再次检证一下步兵第54联队在七年抗战中战死者的状况和特征。   

   三、两个『戦没者名簿』   

   笔者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到过,日本政府和地方自治体(包括靖国神社)掌握着二战中几乎全部战没者(212万军人,军属)的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死亡者姓名,所属,死亡时间,地点,死因等详细信息。这种情报若一旦公开,联网,会澄清许多争论中的事实。如1937年9月25日有谁死在山西省灵丘县小寨村战场(平型关大捷)之谜,可一目了然。只是日本的隐私权,个人情报的保密制度至今一直在阻止,妨碍着这种情报的公开。   

   但对研究者来说,这类保密制度的壁垒并不太坚固,有很多漏洞可寻找。战后大量出版的各种联队史记录中常见的『戦没者名簿』,即是一个重要情报来源。利用此类名簿可确认作战担当部队在某日,某地的死亡者的数字,军阶,所属单位与真实姓名。狼牙山五壮士殉国的1941年9月25日这天,担当作战的步兵第110联队第3大队(山崎哲郎少佐)中并没有出现一名死者的事实,就是利用联队史记录(一名负伤)和附录的『戦没者名簿』核实出的结果[9]。两者没有任何出入。   

Figure 3 步兵第110联队在晋察冀辺区粛清作戦期间的死亡者名单。可见9月25日的狼牙山讨伐中,并没有死亡者   

   问题是此种『戦没者名簿』并不是每部联队史都有的。情报也不一定周全。值得庆幸的是『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中也能见到其存在。缺点为统计公布时数据被部分简略化,省略了最重要的具体日期,地点的情报,保留的仅是笼统的作战地域和期间分类。下面先对『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中的『戦没者名簿』(664-682页)做一个全体分析。此名簿内容包括1938年8月来华后至1945年8月败战时,联队战没者的全部名单。7年间共死亡1979名。这个数字的根据从何处而来?『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但参考有过说明的其他联队史的做成法,可知道是战后从行政资料记录中归纳出的统计结果。即1989年,作为联队史编辑事业的一环,编辑者从军人的兵役记录,履历书,死亡证明书等行政文件中汇集的最终统计。   

   实际上在此名簿问世的9年前,冈山市护国神社“步兵第54联队显彰纪念碑”落成的时,也出现过另外一个名簿,称“英灵芳鑑,记录了1803名死亡者姓名。比前述联队史的最终名簿要少176名。这个“英灵芳鑑”与下图中的各种显彰资料(包括记录刘老庄战斗的联队副史)之后被封入铁函,1980年8月在显彰纪念碑落成后,供奉(埋葬)于纪念碑的底座之下。

Figure 4此函中有第一次统计的英灵1803名  图引自联队史656页

   为何出现两种不同的名簿和不同的数字?笔者推测铁函中“英灵芳鑑”,是被称作“英灵”,列名于靖国神社合祀者的数字。对此,9年后联队史中的『戦没者名簿』的统计,名副其实是所有战争期间“死亡者”的行政统计。其中不仅包括“英灵”,还包括原因不明的失踪,非战病死者,或被称为投降叛国者(被策反者,逃兵,或犯罪被处决者)中的死者。即曾有过兵役记录,军籍(步兵第54联队所属)因在战争期间死亡,失踪而吊销户籍的所有“战没者”的名单。   

   下图内圈出的不明者名单,即是行政文件也确定不了去向(死亡情报)的失踪者。最后一部分甚至连所属单位(队)都不明确。这种现象在太平洋战争中出现的较多,原因是部队全体的覆灭,或军人在短时间内的大量死亡。来不及统计,收尸和验证。在日军惨败的南方战线,很多死亡者是按部队的出入国记录事后计算出来的。比如对美作战中的菲律宾战线,仅半年多,日军的死亡,失踪者就达48万6,600余名,超过了八年抗战日军在大陆死亡者的总和(40万4,600名)[10],此数字中的一部分,即战后按厚生省掌握的军人出入国记录减算得出的。

Figure 5  “详细不明”的135名,即是确定不了死亡的失踪者  

   从以上解释可以得知战后制作的『戦没者名簿』是准确的资料。比起战时中的记录(如战斗详报,部队各级的死伤者统计等)来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当然不会存在什么掩饰,虚报。因为这是一个和显彰(靖国神社牌位),赔偿(遗族年金)发生关系的行政户籍统计数据,并不是什么为了宣传使用的战果报告。步兵第54联队史中记载的战没者数(1979名),超出“英灵”名簿(1803名)176名的理由就在于此。   

   四、刘老庄连牺牲烈士记录

(www.xing528.com)

Figure 6  2015年 9.3阅兵中刘老庄英雄连方阵?   

   对比之下,共产党一方面深切缅怀,积极宣传烈士事迹,另一面却不见对烈士档案记录的保存,调查和对家属,后人的抚恤,补偿。刘老庄连82名英雄烈士被宣传了大半个世纪,可是连人名都没掌握。陈毅报告中现的7名[11],可能是唯一的原始记录,以后又逐渐查出了17名。但也不足死亡者的三分之一。时至2015年9.3阅兵前,为了配合宣扬即将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方阵中的“刘老庄英雄连”形象,其所属部队(解放军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接到上级指示后才时隔72年进行了首次调查,据军报的报道 :   

   82名英烈中只有17人有名有姓,65人成为无名烈士”。 (为了宣传需要)“该团决定开展“无名烈士寻访”活动,先后派出多组人员到82名烈士殉国地刘老庄乡、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档案馆等地现地寻访、查阅史料。…经艰苦追寻和军史学家鉴定,如今已确定胡志法、靳宪珠等9位无名烈士的英名[12][11]。   

   下面出示的是现在刘老庄纪念馆所藏的烈士名单,似乎又微有增加,但情报并不完全。有出身地,生年,入伍时间情报的不过15名(如下表)。由于情报并不一定真实,又不能确定人名,履历,当然也不会有对家属的抚恤,补偿。“革命烈士”的作用,难道仅仅在“英模”价值――耀武扬威的阅兵,爱国主义的教材,和政治宣传――中?

Figure 7刘老庄纪念馆所藏烈士名单   

   五、三个数据对比   

   刘老庄连的战斗中日军死亡两名的记录,还可以利用以上联队史中的战没者名簿从侧面检证。从以上统计全体看,步兵第54联队在北支战线(华北战场)作战27个月,经历了大小5、60次战斗,共死亡217名(见下图)。里面还包括参加中原会战,浙赣作战等对国军的大战役死亡者。若除去战病死,事故死数字外,地方讨伐中联队全体平均起来每场战斗的死亡者不会超过2-3名。怎可能170-300名一天都丧命于已完全失去抵抗力的刘老庄连之手?

Figure 8 第54联队在北支战线作战29个月的全部死亡者名簿,共217名   

   再看3月18日在战斗中担任正面突击任务的第9中队(约120名)的例。从战没者名簿可以算出,第9中队在华北作战的29个月间,经历了4、50次战斗,总共死亡20名。平均每次战斗不到一名。 3月18日刘老庄战斗的突击时,即使全部都死在19团四连的枪口下,此数也达不到共产党宣传的最小战果(歼敌170名)的八分之一。同样,参加作战的第1大队,29个月间全体的死亡数为54名,若此日全部死在刘老庄,也不能凑够国内宣传数字的三分之一。此矛盾如何解释? 也许聪明的“党史专家”又得请作为杀手锏的“伪军”出场了。别忘记,此日的记录中并没有出现“伪军”,只有拉车的“伪民”。为了英模的脸面,我们的“同志”对被胁迫拉车的平民百姓200名也欲一杀为快?   

   记录了八年抗战期间中联队全部死亡者名单的统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启发意义。比较一下即可得知,到底步兵第54联队的战死者都是在什么时期,战死在谁的手里。以下对比一下从战没者名簿中统计归纳出的三个数据。   

   1.“中支”战线期间 (1938.8-41.3)   

   步兵第54联队1938年8月从上海登陆至1941年6月转到苏北前共32个月,此段属于“中支战线”,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和宜昌(陈诚),江南(顾祝同),汉水(李宗仁),予南(汤恩伯),淮南等大型战斗,作战对手主要是国军主力,32个月中共死亡533人,平均每月死亡16.7人。  

   2.“北支”战线期间(1941.4-1943.9)   

   1941年4月移驻到海州之后至1943年9月赴南方作战之间共29个月。此段被称为“北支战线”。除了参加中原会战(5-6月,对手是国军卫立煌部),浙赣作战(42年5-8月)的部分部队外,主要在苏北与新四军作战。可见在“北支战线”的期间中,联队共死亡217名,月均死亡7.4人。(7.4人是包括中原会战,浙赣作战的总数,因不可分割计算)。

Figure 9 联队在 1942年中的讨伐记录。半数以上应是和新四军的作战。可见每次战斗的死亡数都不过数名。引自步兵第54联队史 188-189页   

   3.南太平洋战线(1943.9-1945.8)  

   1943年9月至1945年8月、步兵第54联队随第17师团被从大陆派往南太平洋战线,在拉包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与澳军,美军交战,最终在布干维尔岛向美军缴械投降。此22个月中,死亡与失踪者共合计1209名(内死亡993名),超过在大陆5年间作战的总和,月均死亡,失踪55名。

Figure 10 步兵第54联队战没者地域区分和月平均死亡数字统计   

   以上的对澳军,美军月均死亡55人,对国军月均死亡16.7人,对共军月均死亡7.4名的月间战死者比较,虽然只是一个局部的,忽视了实力背景的个别统计数字,但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美军,国军,共产党军在对日作战时的总战斗能力(物量,实力)之差。映出了一个长期被“中流砥柱”的政治宣传所掩盖的,多数国人所不愿意接受的历史真相。

   [1]至1938年7月中旬,第10师团死伤数已达11214名。第二軍戦死傷表 JACAR:Ref.C11111014300.  2/5.此时师团实际规模约21000名前后,死伤者几乎都是步兵联队的战斗员。

   [2] 『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刊行委員会編、1989年,页。

   [3] 步兵联队月平均死亡数为对美军215名,对国军46名,对共产军9名。参见拙论《从日军月间死亡数统计看国,共,美军三者的战力比较》爱思想网,笔者专栏,2017年4月25日。

   [4] 『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刊行委員会編、1989年,51页。

   [5] 「歩兵(乙)聯隊(車輌)編制表」、JACAR:Ref.C01007658600100-101/440.

   [6] 『鳥取綜合聯隊史』鳥取綜合聯隊史刊行委員会, 1983年4月、 764-765页。『歩兵第八十一聯隊誌』同編纂委員会、1985年、15頁。

   [7] 1942.6-9月,第17师团编成原田旅团赴浙赣地区协助作战。此时,第54联队抽出了一大队步兵(765名)赴浙赣。

   [8] 参考陈月飞《日方史料还原刘老庄战斗细节》《新华日报》2015年9月2日。称日军史料证实了刘老庄连82人对战3000日军,云云。

   [9] 『岡山歩兵百十聯隊史』歩兵第百十聯隊戦友会、1991年、303页。

   [10]厚生省援护局1964年3月1日做成『大東亜戦争における地域別兵員及び死没者概数』。

   [11]陈毅《新四军在华中》《解放日报》1943年7月5日,(《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3月)。

   [12]刘慧超 马永生《刘老庄82烈士仅17人有名有姓65人成无名烈士》解放军报消息,人民网,2015年8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