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儿庄作战日军的死伤数考证

台儿庄作战日军的死伤数考证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被公认为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首次重创日军的历史性“大捷”。其中的重要论点之一,是以日军从台儿庄撤退的4月7日作为大捷,战役的终点。在台儿庄附近战场作战的约两万名日军,除个别失踪者外,几乎也没有留下未经处理的尸体[4]。此两师团下属的两个支队,无疑是台儿庄作战的主力,但若不加算表中第114师团的168名,军直部队的540名,第2军兵站的50名死伤,亦不能称其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统计结果。

台儿庄作战日军的死伤数考证

   【作者按:此文为两年前发表过的同内容文章的新版。订正了多处错误,充实了证据。对被国内研究忽视的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内容进行了考证,并指出了国内的徐州会战期间的定义错误,和“台儿庄大战史观”存在的各种问题点】   

   第一节 歼敌11984名之说的起源   

   1938年2月下旬至4月7日的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战,台儿庄大捷),在国内是八年抗日战争(日中战争)中最被人所悉知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在被公认为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首次重创日军历史性“大捷”。与共产党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同样,作为抗战胜利的象征,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典范被列入教科书,并设有专门的国家级“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枣庄市台儿庄区)。除了大量学术研究论著外,还在各种影视剧本,文学作品中频繁登场。相反,在作战对手国的日本,此次战斗鲜有人知晓。现在的战史专著中,台儿庄之战仅作为一次普通战斗,被计入第一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中。也有将其作战的第二期(4月8日-5月15日)列入“徐州会战”的分类法,但不见将台儿庄战斗与徐州会战相提并论的主张[1]。   

   对于此役,国内存在一种以“胜利,大捷”为中心的论史倾向,笔者称其为“台儿庄大战史观”。特征是以台儿庄的胜利为中心,加上池淮阻击战(1月底至2月中旬),滕县保卫战(3月15-18日)、临沂阻击战(3月)等其他几个英勇善战的战例,力图勾画出一幅国军英勇抗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形象[2]。其中的重要论点之一,是以日军从台儿庄撤退的4月7日作为大捷,战役的终点。此外,从战略面,也多有将台儿庄战役归入徐州会战的分类,称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前期,同样不乏有强调在“会战前期”,中国军取得大捷[3]的倾向。在此,台儿庄战役,被作为徐州保卫战来定义。一面强调大捷,一面却很少有文章愿意分析台儿庄的“大捷”和徐州会战 “败北”之间的关系。两种分类法,如后述,对台儿庄战役的位置和徐州会战的时期定义都有曲解。   

   台儿庄之役的人气,不用说来自于对日作战的大捷,可是、大捷的实态,战果的内容到底如何?实际上在国内,除了宣传中的数字外,有关日军方面的死伤、损失并没有过任何确实的统计。在台儿庄附近战场作战的约两万名日军,除个别失踪者外,几乎也没有留下未经处理的尸体[4]。由于国军一直处于守势,并没有形成过一次“歼灭”性战斗,所以虽称大捷,却无法去做歼敌统计。战争中,此战斗的“成果”,按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军委政治部主任)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发言,郭沫若所管的宣传口(政治部第三厅)提供的数据等,统称“歼敌”二万人以上。战後,特别是日中邦交恢复,出现了中日间研究往来的可能性后,有关歼敌数字,通过学术面的“验证”逐渐向一个具体数据靠拢。即本论提及的「歼敌11984名」说[5]。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这个数字,之后逐渐在学界普及,不仅被导入「台儿庄大战记念馆」的公式解说文、也成为1997年《台儿庄大战五十五週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告基调[6]。此外,研究者韩信夫的「歼敌万人左右」说[7]、马仲廉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説等[8]、也大致以此说为基础论据。   

   现在已成为“定说”的数据到底来自何处?事实上并不是中国方面的统计,而来自于1975年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著的战史丛书,『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昭和十四年一月まで』一书中。执笔者伊藤常男(战史室调查员),在第2章第1节「台児庄方面の作戦」中,利用日军的档案资料考证了这次战斗。并在1938年4月7日坂本支队撤出台儿庄一节的最后,引用了第2军制作的这个日军死伤数统计[9]。   

   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引用。战史专家的伊藤本人应该知道此统计(2月20日~5月12日)超越了他所描写对象(~4月7日的「台児庄方面の作戦」)的范围,但因为没有收集到截止于台儿庄作战结束时的数据,不谨慎地借用了此数代替。意在说明,“若参考截止于5月12日的此统计,也足以证明中国方面主张的歼敌数据是不成立的”。伊藤提供的这个死伤统计,之后被国内的研究者注目,采用,但没有领会其使用意图,反而作为大捷的证据不加分析解释导入截止于4月7日的“台儿庄大战”的成果中。并通过对用语的政治润色(死伤→歼灭),逐渐演变为今日学界公认的“歼敌”[10]11984名的定説。   

   『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中伊藤使用的原史料,出自于防衛研修所蔵『北支那作戦史要』第3章第4節的「参考諸表」[11]。下图是其原件:  

*图 1 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损害调査表  

   此表是北支那方面军第2军(西尾寿造中将)使用了截止于1938年5月12日的统计数据作成的损害调査,11984之数字出于其中第5师团死伤数6759名和第10师团死伤数5225名之和。   

   调査表是第2军为了掌握“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中的损害情况而做的专门统计,其特征是调查范围不限于主要参战的第5、第10师团,还包括了军直等配属部队的统计。从“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中日军损失情况的调查目的看,此表比一般常见的师团级伤亡统计和联队级战斗详报的精度要高,理由在能掌握特定作战的全局。这个统计数据,之后被陆军大学校内部教材『北支那作戦史要』採用,也说明了日军内部对此数据的信赖。但如同后述,如何选择,和解释这一统计,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能导致大错。   

   第二节 误谬一,初步的选择,计算错误   

   首先应指出的是为什么引用者从此表中断章取义,只选择其中第5师团和第10师团的死伤数据?此两师团下属的两个支队,无疑是台儿庄作战的主力,但若不加算表中第114师团的168名,军直部队的540名,第2军兵站的50名死伤,亦不能称其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统计结果。因为此作战并不是第5,第10两个师团的单独行动。这里表示的“军直部队”,是指虽参加了作战,但又不属于各师团管辖,而置于第2军战斗序列(所属)之下的各临时配属部队。内包括独立机关枪第六,第十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七,十,十二中队,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的一部等[12]。这些第2军直属部队,以“配属部队”的形式参加了“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若参考以下步兵第63联队的战斗详报统计,我们即可看到这一事实[13]。   

*图 2 黄色为軍直配属,粉红为方面军配属,绿色为师团配属,无色为步兵联队本身兵力   

   表中出现的第114师团(末松茂治中将)是北支那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直属的四单位制特设(乙)师团,此时主要担任后方守备任务。但其中的一部分在四月之后接替赴台儿庄前线的第10师团长濑支队(步兵第八旅团)担任济宁,滕县,临城地域守备。并在 “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吃紧时,将下属的精锐第66联队,直接投入到前线第10师团的指挥下[14]。与长濑支队(长濑武平少将)的作战方向同样,虽和截止于4月7日的“台儿庄大战”关系微薄,但从“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损失统计的作表目的看,是绝对不能省略的一部分。   

   所以,如同表一所示,各部死伤者数总和的12742名,才“接近”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各部队的死伤总数。在此使用“接近”的意思,是指此表还有一些缺陷,即还没有把北支那方面军直属的参战部队,或协力部队[15]的死伤者数加入。方面军直属的部队中,有支那驻屯军的炮兵,临时战车(坦克)部队,临时航空兵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等。虽参战人数不多,却是台儿庄战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支那驻屯軍炮兵联队的一部(包括两门最新式的96式十五厘米榴弹炮)和临时战车中队,在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照表二)。此方面军配属部队的死伤,在前统计表中并没有被计算,因为它超出了做表者(第2军)管辖范围。但通过其它统计可以算出其概数的。笔者的计算结果,此部分的死伤数合计为313名[16]。若加上这一部分,“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死伤者总数可达13055名。所以若以表一出示的《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损害调查表》为基准计算的话,其正确结果并不是“歼敌11984名”,而应是“毙伤敌13055名”。   

   问题还在于前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损害调查表》,实际上也不是最后统计,按表格备考栏中解释,数据的取样截止于5月12日(第10师团)和5月10日(第5师团)统计。说明此表还是一个继续调查中的结果。日军的内部统计有一个规律,即时间越往后越数字越精确,单位越往上,数据也越完整。   

   若扩大调查范围,我们还可以看到对同一调查目的所作出的以下两个不同结果。   

   一是1938年5月10日第2军作出的死伤11102名的概数统计[17]。作表者申明“其中一部分并不一定准确”,结果也只是一个“概数”。   

   二是截止到5月14日第2军军医部的统计。在此,死伤数被合计为13209名[18]。超出了本论所使用的数据。可见在此时数据还在不断充实中。前后不到一周,即出现了三个结果。截止于 5月10日的统计数据(11102名)可认为是最初结果,截止于5月12日的数据(本论引用数据,12742名)也只是暂定。两天后5月14日的军医部统计中数字增加到13209名,应是此期间内统计的最新结果。比较一下也可知道,两天之内,第10师团追加了84名,军直部队等追加了383名。   

*图 3 第一次调查的概数      

   *图 4 军医部的第三次调查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作表日期越新,统计精度越高的道理。以上的三个统计表,虽然步步完善,但反映的不过是5月份一周内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新的变化?笔者经过调查,又收集到了一个第2军1938年7月中旬以后做成的综合统计表[19],此表中出示的“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死伤统计又略有增加,总数为14108名。内死亡3171名,负伤10937名,包括将校死伤414名。可见之后两个月中,统计总数又得到补充,完善,增加了899名。另外还发现了一个后出的,第2军10月下旬的综合战死伤统计[20]。其中“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记录的数字没有变化。说明统计作业已结束,14108名,是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死伤统计的最终结果(定数)。   

*图 5  1938年7月中旬的第2军战死伤调查表

*图 6  1938年10月下旬的第2军战死伤调查表  

   第三節  “台儿庄大战史观”导致的重大失误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到了比“歼敌11984名”的通说要精确得多的,日军死伤14108名这一新数据。但若称其为“台儿庄大捷”的战果,还有重大缺陷。因为这个数据,并不是针对“台儿庄作战”的专门统计,如表名所示,是第2军所称“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全体的统计。像备考栏记载的一样,统计期间从2月20日起至5月中旬。其后半,即4月8日以后至5月中旬的期间,并不属于“台儿庄大捷”的时间范围。此期间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一般都被看作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第一期,或前半期)。   

   如前所述,国内“台儿庄大战史观”的特征,是以“胜利”“大捷”来描画台儿庄战役全体,出于此目的,当然其起点要放到所谓“成功阻止了日本华中方面军北上徐州的池淮阻击战”之前,而终结点也必须设定在日军在台儿庄败北,撤退的4月7日之际。否则将不能突出“大捷”的胜利意义。与此相反,日本军方按战略企图,将北支那方面军和中支那方面军(2.14以后改称中支那派遣军)的作战区分别论,当然也不会把中支那方面军守备部队(第13师团)在淮河地区的地方扫荡(即池淮阻击战)算入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范围[21]。并且、对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全体,也以台儿庄的撤退为基点划分为两期,第一期始于第5师团由潍县南下的1938年2月下旬、终了于从瀬谷,坂本两支队从台儿庄战斗中撤出(日军称“反转” 转进)的4月7日。第二期从濑谷,坂本支队集结于峄县南山区伺机反攻的4月8日开始,终止于第2军全体撤离山东南部,转入徐州战场的5月15日以后。   

   在这里,4月7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包括北支那方面军参谋部,也从战略布局上,将4月7日以后的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划归为徐州会战的第一阶段。但对于一直在山东省境内作战的第2军来说,由于作战地域(山东南部)和对手(国民党第5战区所属部队) 未发生变化,所以从连続作战的含义上将2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前后两期作战,连结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一个整体。有关战果,损失统计,也都是按这一整体来计算。像作战名称中出现的“南部山东”的用语一样,此作战的地域被严格限定在山东省境内。特别是包括台儿庄作战的第一期战斗,北支那方面军司令部曾严命各作战各部队不许超越大运河一线南下。从各种日军的文档中,也看不到第2军有任何南下攻打徐州,或与中支那派遣军南北接应,贯穿津浦线的作战命令和行动企图。所以,国内研究中常见的,日军徐州会战的企图开始于年初第13师团在池淮地区的渡河作战(池淮阻击战)的说法并不正确。   

   若评价以上两种对立的作战区分方法,可以说日军的分类是战略面的军事分类,以客观的战略企图,行动计划为准,而国内的台儿庄大战史观则是政治分类,目的是为了宣传胜利。笔者认为,后者的政治分类法被挪用于战史记录的结果,发生了几重弊病。一是牵强附会地将日军徐州会战的企图,计划(南北夹击,扼制南北东西交通枢纽的徐州)前置近三个月,不符合历史事实。二是过分夸大了台儿庄局部战斗的成果和军事影响,造成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错误。三是为了追求“胜利”的体面,将台儿庄战役的结束定为4月7日(日军撤退),从而掩盖了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4.8-5.15)中国军喋血抗敌的事实。理由仅在于第二期作战属于国军没有取胜的徐州会战,其结果不符合胜利史观的筛选。  

   1938年5月15日,为了参加徐州会战,“第10师团转向微山湖方面,渡河挺进”,第5师团也“越过大运河一线向南进击”[22]。上记的死伤统计,即是第2军主力结束了“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撤离山东地区之后作出的总结。  

   到此已经很明白了,14108名的死伤统计包括自4月8日至5月15日之间,即“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死伤者数。对此部分数据不加区别解释,统称为“台儿庄大捷”歼敌数的论法,可以说是战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失误。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整体中,第2军死伤的大半并不是出自于第一期作战(台儿庄大捷),而是出自于第二期(4.8-5.15) 的战斗中。详细请看下节。   

   第四節 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实态   

   如前所述,北支那方面军参谋部从战略面也将第2军的“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第二期,规定为徐州会战的前期。此期间日军的作战目标是攻略徐州,而留在山东南部战场继续作战的第2军的任务,是“将敌主力吸引,牵制在韩庄、峄县,沂州一线附近”[23],以防止李宗仁第五战区主力南下,保证徐州方面作战顺利进行。   

   此时,为了参加、协助4月7日前结束的台儿庄的会战,云集在山东省南部的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按日方资料统计共有35个师[24],约20万人。将这么多的主力部队都“吸引滞留”在山东省南部,对仅6万人马的第2军来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为了使这一牵制作战成功,第2军的兵力配备得到进一步增强。北支那方面军为其增配了第114师团的一部(基干为一步兵联队、一炮兵联队、一骑兵大队)、第2坦克大队、第16师团的一部、第3野战重炮兵联队、第6野战重炮兵联队及一大队後备步兵[25]。此外、第2军也将现有的全部兵力都投入到山东南部战场。4月7日前在台儿庄、沂州一带作战的只有濑谷、坂本兩支队的4个步兵联队约两万余人。而之后第5师团将守备胶济线的国崎支队(第9旅团,步兵4大队基干)投入到沂州一线,第10师团也将在济宁、嘉祥方面扫荡中的长濑支队(第8旅团,步兵6大队、炮兵16中队为基干)投入到坂本、濑谷支队的作战地域之间 [26]。4月2日、为了支援前线作战,北支那方面军直属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3月25日、配属给第2军)也加入了第2军的战斗序列[27]。   

   这次被称为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约一个月间,对第2军和其他参战部队来说,是比在台儿庄的战斗还更艰难的时期。为了完成把李宗仁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栓留在山东南部的方面军作战命令,各参战部队被迫与在人数上,装备上都具有优势的中国军主力部队进行了艰苦的周旋。此期间内,日军曾攻陷了久攻不克的沂州城(国崎支队,4月20日),并占领了汤恩伯的据点四户镇(坂本支队,4月21日夕),但在中国军顽强拼死的反击下,战况难以进展。至4月下旬,在沂州一线,国崎支队与李仙洲,张自忠,庞炳勋军,在台儿庄北部地域濑谷,长濑,坂本支队与孙连仲,汤恩伯,于学忠军形成对峙僵局,战线一进一退,未能有任何进展[28]。以下是《第二军作战经过概要》对此时战况的描述:   

   我第一线部队进行了反复的锐意进击,逐次攻略了敌方有坚固防御阵地的各据点。二十六日长瀬支队夺取了禹王山,胡山一线,坂本支队在二十六日进驻了南劳〈涝〉沟北方地区,各自打击了其当面之敌。但此后战线胶着,进展缓慢。终于,于四月二十九日,军指挥部考虑到今后作战需要,决定一面保持战线现状一面做好准备,伺机寻找转移向徐州战场方面的机会…[29]。   

   是此,第2军在4月下旬后停止了大规模攻势,停留在现地一边巩固既得战略要地,一边准备向徐州方向转移。5月上旬之后看到时机成熟,终于自动脱离了山东南部战场将主力移向徐州。此期间的战斗异常激烈,关于第5师团的损失现在没有详细统计,但从第10师团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下属的濑谷,长濑两支队的4个步兵联队和师团直属部队死伤总数达4202(其中死亡1080)名[30]。特别是新投入战斗的长濑支队的两个联队,在战斗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步兵第40联队(鸟取)在这一个月中死伤达1803(其中死亡549)名,丧失了全部战斗力的三分之二。步兵第39联队(姫路)的死伤数也多达1218(其中死亡244)名。另外,在台儿庄攻城中已经付出惨重代价的第步兵第63联队(松江),在未得到兵员补充的状况下[31],又死伤了556(其中死亡141)名。

*图 7  1937.8-1939.3第10师团各期战斗的战死伤调查表   

   以下,举几个实例看一看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各部队激战的实态。坂本支队的作战参谋小沼治夫于4月28日22时向第2军、第5师团、第10师团各参谋长发出的电文中称:   

   支队努力强化对长山、艾山的攻击战斗,但敌方炮火炽烈(敌仅设在艾山附近阵地之火炮就有十五榴二门、十二榴四门,野炮,山炮十五门)我方损伤重大(剩步枪数约十支的中队有二,约二十支的中队有四)。特别是干部将校损伤严重(此电文起案中又传来独立机关枪大队长战死,同大队副官重伤的报告),所以即使补充要员(初年兵)到达,从现有状况看新组建中队也十分困难。所以请优先向战场派出干部补充要员[32]。   

   从编制定员看步兵每中队满员时人数194名、步枪约150支。“剩步枪数约十支的中队有二,约二十支的中队有四”的记录,说明了在敌方优势炮火下步兵各中队折损大半的事实。第5师团步兵第11联队在攻略四户镇的激战后,于5月1日进行了战斗后首次人员补充。“补充员总数为1439名,其中第3大队的补充数为422名”。步兵甲联队的编制表定员数为3747名,大队编制表定员数约1100名(实际满员时为此数9成),可见已损失近半。按同联队第12中队的记录,此日中队共补充了150名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补充前“中队中已没有一名现役兵、剩下的健全者只有予备役、後备役和在正定编入的补充兵等[33]共约50名”[34] 。   

   在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新投入的第5师团步兵第9旅团(国崎支队)的损失数也十分惊人。4月9日、在胶济铁路一带担任守备的国崎支队,与混成第5旅团交接任务后组成南下增援部队,以步兵第41,第42两个联队为主力,集结于义堂集。4月20日、在付出惨重代价攻克了沂州(临沂)城后,没得到丝毫喘息又被投入郯城县马头镇附近战斗。4月28日以后与国军在北涝沟、南涝沟附近的攻守战,被称为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最激烈的战斗。中国军以坚固的永久型工事阵地为抵抗线,顽强阻止日军的突击前进,两军在第一线反复冲杀争夺。在一进一退的突击、逆袭中、国崎支队受到迄今以来最大的损害。战斗力锐减,4月30日不得不被迫撤出战斗进行“战线整理”。支队的『阵中日志』称:   

   支队连日奋战损耗甚多,特别由于干部将校大量减员,使第一线攻击力显著减退,失去攻击前进能力。加之消耗弹药亦不能得到满足补充,进退维谷,只得暂时停留在现地整顿,待援后准备再次组织进攻…[35]   

   事实上可称为停止,放弃了作战任务。据统计,国崎支队在4月16日至20日的沂州攻城战中,战斗参加者全体7607名中出现901名死伤(其中死亡144名)[36]、22日至25日的郯城县及马头镇附近战斗中,又死伤215名(其中死亡51名)。之后4月26日至5月15日间在南涝沟,北涝沟附近的作战中,战斗参加兵员数9654名中,死伤达1683名(其中死亡454名)[37]、期间内合计死伤总数达2799名(其中死亡649名)、占全体人员的4分之1以上。仅此数字,就超过了二周间台儿庄大战(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濑谷支队的死伤数总和。   

   以上即是1938年4月8日-5月15日间,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的概要。此期间第10师团的死伤数为4202(其中死亡1080)名,远超出了第一期作战中(3月14日~4月7日)、包括界河,滕县,临城,郭里集,台儿庄各战场全体的同师团死伤者数总和。若对比两次战斗,可见第10师团在第一期作战的损失统计为2578(内死亡489)名[38]。若仅局限于台儿庄附近的战斗,濑谷支队的死伤总数合计为1998(内死亡450)名[39]。   

   第五节  再算台儿庄大战结果   

*图 8 第10师团各部在前后两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的死伤调查表,按上图整理出的数据。   

   有关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第一期的损失,仅第10师团留下了明确的统计。若能掌握第5师团诸部队在第一期,或第二期作战中的死伤数字,不难算出所谓“台儿庄大战”(-4月7日,包括临沂方面战线)日军全体的损伤结果。遗憾的是现在缺少第5师团的详细统计数据,只知道包括两期作战该师团死伤数总为6712名 [40]。   

   由于参加作战部队的总数增加近倍,战斗又十分激烈,所以第5师团的死伤数也应远超出第一期作战。现知道第10师团第二期作战的死伤数(4202名)是第一期作战死伤数(2568名)的约1.63倍。若按此比率推算,第一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台儿庄大战)中第5师团的死伤概数为2552名。加上第10师团死伤数2568名,军直等部队死伤概数242名(按同样方法推算),合计死伤为5362名。此数字应为“台儿庄大战”期间日军全体死伤的总和(概数)。   

*图 9 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第二军全体的死伤数区分(笔者制)   

   以此推算,第二次作战中第5师团死伤概数为4160名,第10师团的死伤数为4202名,军直等部队的死伤概数为384名,合计为8746名。两次作战合计,可得到前出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期间第2军全体的死伤数14108名的结果。具体数字区分如下所示:   

   用概数再次整理归纳如下。1938年2月下旬开始至5月中旬的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中,日军全体的死伤者数约为14100名。2月下旬至4月7日间第一期作战(台儿庄大战)中死伤概数为5300至5400名、4月8日至5月中旬第二期作战的死伤概数为8700至8800名。此第一期(台儿庄大战)中5300至5400名的死伤数,还不是狭义的台儿庄、沂州战场的统计,其中包括在济宁西一带作战的第10师团长濑支队(第八旅团)、和在胶济铁道沿线担任警备任务的第5师团国崎支队(第9旅团,国崎登少将)的死伤(此部分损失并不多),即为第一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期间,山东省内第2军所属部队全体死伤者数的总和。   (www.xing528.com)

   南下之后,第二军的全体部队又作为北支那方面军的主力,从5月中旬后参加了徐州会战,至七月上旬,其记录的死伤数为6675名[41]。可见第二军在徐州会战的后期中的损失,低于在山东南部作战的会战前期(第二期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关于徐州会战日军的伤亡数,由于事关北支那方面军,中支那派遣军两个不同的作战集团军,且各部队作战期间的区分方法也不同(比如第二军把南部山东省剿灭作战与徐州会战分别计算),所以日本国内至今也没有过统一的计算数据。很多国内的研究在计算徐州会战的日军损失数字时,引用『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中列举的第二军在1938年6月29日归德战斗结束后返回徐州举行合同慰霊祭,祭祀7,452名战没者的一节[42],称其为徐州会战日军战死者的一部分[43]。按前出《第二军战死伤表》的统计数据可得知,其数字和徐州会战并没有关系,是第二军各部队来华后一年间的死亡者总数(包括军人,军属,战死,病死,事故死)的统计(其中战死者为6199名)。按本论的区分方法计算,在徐州会战中,占北支那那方面军战斗力大半(第一军仅派出一个师团)的第二军的死伤概数,应是15400名[44]。   

   第五節 宣传的历史与事实的歴史   

   台儿庄大战(国内区分法至4月7日),在今日应如何评价?首先应承认此役是一次国军局部作战的成功,战术面的全面胜利。迫使日军在损失严重的状态下放弃战斗,自动撤出了台儿庄地区。但从战略面讲,并没有太大意义。从本论的考证结果可得知,其胜利并没有延迟徐州的陷落,而是在国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刺激了日军为挽回败局的新作战部署,成为徐州会战的开端(4月3日大本营决定,4月8日下令)。之后李宗仁以第五战区主力与日军在山东境内决战的企图,又迟缓了第五战区部队的南下(使日军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牵制战术获得成功),导致了战略要地徐州早日陷落的结果(1938年5月19日)。   

   并且、从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的角度看,是役也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因为国军方面付出的代价,至少五倍于本论所实证的毙伤日军5350名的结果[45]。   

   以日军的撤退,国军的反攻为战史区分标致的“台儿庄大战史观”,可以说是一种缺乏战略分析视角的政治(胜利)史观,不仅曲解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人为创造出2月份日军开始南北夹击徐州,池淮地区日军(第13师团,荻洲立兵中将)开始北上的故事,而且遮蔽,抹煞了4月7日以后,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徐州会戦第一期、4月8日-5月15日)中国军喋血抗战的历史光辉。从本章计算出的数字中可以看到,第10师团在第二期山东南部剿灭作战的死伤者数,远远超出第一期“台儿庄大战”的损失,而第5师团在中国战场所遭遇的最初的恶梦也不是在台儿庄,平型关,而是1937年10月的山西忻口作战。约三周间的战斗中,占师团全体数約五分之一的将兵4174名,折损于忻口战场[46]。仅此数字就远远超出了该师团在台儿庄苦战六周间的死伤数总和(2552名)。   

   像英雄史诗般讴歌的川军的滕县保卫战,若查阅日军的作战记录也可发现其“故事情节”与档案记录有巨大差距。使近2万人的四川军(4个师)完全丧失战斗力[47]的是瀬谷支队的两个步兵联队,其在界河、滕县、南沙河、临城、韩庄各战斗中付出的牺牲代价合计也不过死亡36名、失踪3名、负伤229名[48]。在滕县攻坚战中,日军也没有像国内渲染的那样出动什么“飞机,坦克”,动用了“数万”兵力。打败第122師(王铭章)3000名守军,攻克12米高城墙的是步兵第10联队的约2700名余名战斗员,其在全部战斗中的损失,不过死亡、失踪19名、负伤130名[49]。若看到滕县陷落前3月17日、濑谷支队的主力,步兵第63联队已经在滕县南的官桥、官路口击败了汤恩伯的援军(第89师267旅)、傍晚17时已占领了四川军司令部所在地临城的结果[50],可发现滕县保卫战并没有起到所谓“保卫台儿庄北方屏障”的战斗效果。不管从战略面,还是战术面看,只能称为是四川军的惨敗。   

*图 10 滕县作战的死伤统计(步兵第十联队战斗详报)   

   一方面,“台儿庄大捷”的意义,与共产党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一样,可以说是在于局部战斗中取得对日作战首次胜利的战例。此胜利的消息经过国民党中央的扩大宣传,流传于国内各地和海外,打破了“皇军不败”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斗志,并获取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从此角度看,台儿庄大战的意义,并不在军事面,而在政治面。即使有过度夸张之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宣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正确记录历史,而是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   

   迄今战后已愈70年。当年政治斗争的意义已不复存在。所以在今日的历史研究中,史家应尽量认识并排除这种政治宣传要素的干扰,通过档案史料的实证,将历史还原于本来面貌。决不能继续以政治宣传的内容来取代,曲解历史。要知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民族的荣辱,而是一个有普世价值的事实。只有采用这种科学的方法,我们才可以从历史的阴影中发掘出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中国军喋血抵抗的事实,也可以吸取国军战争指导部沉醉于胜利宣传,贻误了南下战机,从而导致徐州会战早日败北的历史教训。   

   注释:

   [1]日本学界指出台儿庄的失败是徐州会战的导火索,否认两者之间在作战部署上的计划性,一体性(参考秦郁彦『日中戦争史』河出書房新社、1972年、『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朝雲新聞社,1975年)。

   [2]代表论著为韩信夫著《鏖兵台儿庄》(重庆出版社,2008年)。

   [3]参考郭汝瑰、黄玉章任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第四章第三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按复数国内外记者证言,城内战场上只留有一具没完全烧化的尸体(沈苏儒等译《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99頁)。其余均被火葬后掩埋。战史记录中可见坂本支队第11联队有两名在撤退时负伤,落伍失踪的记录(『歩兵第十一聯隊史』、298頁)。

   [5]最先提出此数据的是殷廉等著《台儿庄战役概况》(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6月,55页)。后张宪文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97-500页)页采用了此数。殷廉论文此时已注意到统计期间和徐州会战重叠之点,称児庄战役的死伤约为8000名左右,但此主张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

   [6]苗枫林主编《台儿庄大战和中国抗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其中13页的刘培平说、56页的张玉法说(引用)、221页的高鸣论文都以这个数字为据。

   [7]韩信夫《台儿庄战役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4年第2期、75页。

   [8]马仲廉《台儿庄战役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8年、第4期、136页。

   [9]『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昭和十四年一月まで』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著、朝雲新聞社,1975年、41页。

   [10]“歼敌”“歼灭”的原意是全部消灭,但在国内已成为宣传中的政治用语。作战成果不分死伤,多用此用语笼统表示。也有少数严谨的研究使用“毙伤”一词。

   [11]『北支那作戦史要』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5月3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28200.№1425.

   [12]「第二軍战斗序列」前载『北支那作戦史要』JACAR︰Ref.C11110926800.№1154.

   [13]「附表其二十一」JACAR:Ref.C11111254400、(画像2/7、№1155)歩兵第六十三聯隊台児庄攻略戦闘詳報昭和13年3月2日~昭和13年4月6日(2分冊の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4]「第百十四師団状況報告」JACAR:Ref.C11110933200.№364-370.

   [15]1938年4月北支方面军的战斗序列及第2军的战斗序列,可参考『北支那作戦史要』JACAR:Ref.C11110927600.№1311-1318.

   [16]由「第二軍の作戦関係資料」中5月10日作成的「師団(兵団)別戦死傷調査表」与同3月13日調査(4月10日作成)「師団(兵団)別戦死傷調査表」的数字减算求出。方面军航空兵团的死伤者为北支方面军管下全地域战场的集计,本计算中取其1/3为概数。结果支那驻屯军死伤262名、航空兵团死伤18名、独立混成第5旅团死伤33名、合计313名,概数。(北支那方面軍直轄兵站監部執務の参考」JACAR:Ref.C11111446000.№97.№106)。

   [17]「第5、第10師団損害調査票(概数)」JACAR:Ref.C11110932500.№157.

   [18]『北支那作戦史要』JACAR:Ref.C11110927700.№1333.

   [19]「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付表、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014300、第2軍の作戦関係資料昭和12年8月~13年12月(2分冊の1)(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有一点疑问是此表标志的统计期间为“二月中旬至四月中”。若参考前出的几个统计,不管从作战区分方法和数字的合理性面讲,都应是五月中旬。

   [2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015900、485-487.同前。

   [21]在明光、池河方面进行渡河作战的第13师团(荻洲部队)﹐是负责保卫津浦铁道沿线的守备部队,并没有北上的任务和命令(参照「中支军情报记録第三号」、JACAR:Ref.C0412066700)。「第十三師団命令」歩兵第116聯隊「張八嶺管店附近警備戦闘詳報」JACAR:Ref.C11112200800.419页。

   [22]『北支那作戦史要』JACAR:Ref.C11110927700.№1334.

   [23]『北支那作戦史要』JACAR:Ref.C11110927600.№1291-1292.

   [24]「第二軍の作戦関係資料」JACAR:Ref.C11111014200.№281.

   [25]『北支那作戦史要』JACAR:Ref.C11110927600.№1291-1292.

   [26]「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JACAR:Ref.C11111014100.№276-277.

   [27]「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JACAR:Ref.C11111013800.№271-272.

   [28]「山東方面ノ状況」JACAR:Ref.C04120667300.№652-654,及№658的要图。

   [29]「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JACAR:Ref.C11111014100.№279.

   [30]根据第10师团司令部1939年3月24日制作「各期戦闘に於ける死傷表」算出。JACAR:Ref.C11111031400.磯谷兵団(10D)戦闘経過概要図。数字不包括师团以上的军,方面军配属部队。统计表标注的时间范围是4月8日至5月7日。

   [31]根据「派遣輸送概見表」日程,补充兵员到达青島的予定为4月22-23日,即使路途順利,到南部山东前线的时间,也应该在4月底。即主要战斗結束之后(「派遣輸送概見表」「大陆指第113号に関する件」JACAR:Ref.C04120358900.№1041页。

   [32]4月28日22:00发「坂作報第二四四号」「台児荘反転関係電報綴」JACAR:Ref.C11111465900.№304.

   [33]按日本军1927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现役”兵服役2年,现役复员后5年4个月内称“予备兵役”之后10年中称“后备兵役”。“补充兵役”指征兵体检合格的未服役者。“一年兵”也称“初年兵”指入伍一年未满的新兵。

   [34]「二階堂正回想」、鯉十一会編『步兵第十一聯隊史』,1993年、309頁。

   [35]「歩兵第九旅団陣中日誌」JACAR:Ref.C11111138100.№409.

   [36]「歩兵第九旅団陣中日誌」、「沂州附近戦闘詳報(第十一号)」JACAR:Ref.C11111138300.№470.

   [37]「歩兵第9旅団陣中日誌」「黄村並北勞溝附近の戦闘及大運河に向ふ追撃戦戦闘詳報(第十三号)」Ref.C11111139500.№995.

   [38]根据第10师团司令部1939年3月24日制作「各期戦闘に於ける死傷表」算出。JACAR:Ref.C11111031400.

   [39]此数字是按步兵第10,第63两联队的战斗详报中死伤统计加算的结果。包括各配属部队统计。

   [40]「第二軍状況概要」JACAR:Ref.C11111015900.№485-487.

   [41]「第二軍作戦経過概要」付表、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014300.

   [42]前出『支那事変陸軍作戦〈二〉』,78页。原史料出于本论使用的「第二軍の作戦関係資料」中的小沼治夫报告,JACAR:Ref.C11111014200.№308.

   [43]比如前出郭汝瑰、黄玉章任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739页。称“有姓名的战死者人员即达7451人”,“日均总计死亡约3.2万人”。

   [44]第二期南部山东剿灭作战的死伤概数8700名与徐州会战6700名的合计。

   [45]中国军死伤也没有精确统计。统称在三万至五万之间。韩信夫以《徐永昌日记、Ⅳ》为根据,指出国军“死伤近三万人”(《台儿庄战役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4年第2期、75页)。

   [46]据「兵団別戦死傷調査表」至1937年12月31日,坂垣师团已出现6847名死伤,在各师团中为第一位(JACAR:Ref.C11111445500.№37)。其中占大半数的4174名,损失于山西省的忻口战役。

   [47]按「滕県臨城付近瀬谷支隊戦闘経過要図」(第十師団情報記録:『磯情』第七十三号、JACAR:Ref.C11111034700.№970-978)记载,「敌遗弃死体」数(川军死亡数)为界河附近战斗1400,滕县,南沙河付近战斗4640,(内滕县攻击战3100)、南沙河,临城追击战斗2580,临城,韩庄,峄县追击战斗3080,计11700名。此数据中包括对平民的虐杀数字,信凭性并不高,仅供参考。笔者推测,川军的战斗死亡数应接近7000名。

   [48]此数据按该当期间中步兵第10联队的二个战斗详报附表,和步兵第63联队的三个战斗详报附表的统计加算得出。

   [49]「歩兵第十聯隊戦闘詳報第10~12」Ref.C11111170700.№1584.

   [50]参考「『磯情』第六十八号」JACAR:Ref.C11111034600.№946,9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