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瀑布》文学伦理学释解

《大瀑布》文学伦理学释解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基督教伦理体系也将同性恋行为视为极大罪恶,明确规定同性恋者死后要下地狱,得不到上帝的救赎。新婚之夜,吉尔伯特纵身一跃坠入大瀑布。文学伦理学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伦理观念的表现。她在大瀑布坚守了七天七夜,等待确认吉尔伯特的尸体。阿莉亚的家庭伦理观和德克的社会责任感发生了强烈冲突,从而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美满的婚姻面临危机。

《大瀑布》文学伦理学释解

一、历史伦理环境与伦理观念的错位

文学的理解必须回归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因此,要探究女主人公阿莉亚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吉尔伯特婚恋观产生的根源,要对其婚恋观做出客观公正的阐释和判断,必须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以他们所处的伦理环境为立足点。在20世纪50年代的父权社会,女性已经被物化和奴化,长期处于被压迫、遭歧视的境地,没有政治权利、经济来源和工作机会,婚姻是她们的生活保障手段。当时纽约州的特洛伊市,人们奉行的无爱婚姻每天都在上演。夫妻之间没有感情基础而在一生相伴的法律契约下走进婚姻殿堂。阿莉亚父母之间就没有爱情利特莱尔夫人作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和维护者,也在劝导女儿接受这种现状,并努力促成她和吉尔伯特的婚姻。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29岁的几乎丧失了自我的阿莉亚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濒临绝望的年龄,“仁慈的上帝啊,赐予我一个人吧,让我的生活从此开始”。她急于摆脱老姑娘的身份,便匆匆接受了这桩婚姻,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而且也不会爱的男人,然而更糟糕的是,她嫁给了一个她知道不可能爱她的男人。未婚夫吉尔伯特是位志向远大、年轻有为的牧师,学生年代是尖子生,一直被视为“天才”,被父母寄予厚望。身为牧师的他虔诚地信仰上帝,致力于传播基督教。然而,他却有着同性恋的情结。而基督教伦理体系也将同性恋行为视为极大罪恶,明确规定同性恋者死后要下地狱,得不到上帝的救赎。吉尔伯特的父亲也是位德高望重的牧师,一直以来给儿子极大的束缚和压制。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同性恋群体进行猛烈地打击,同性恋者被视为变态、怪物,处于边缘地位和社会异端。在麦卡锡白色恐怖盛行时期,同性恋者等同于共产主义分子。很多同性恋者回忆,那个时期确实是他们最艰难的时光。不敢违抗父亲之命,更不能让父亲蒙羞,无奈之下,吉尔伯特选择掩盖真实的身份,希望通过异性恋婚姻改变性取向。扭曲的婚恋伦理观给阿莉亚和吉尔伯特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是阿莉亚命运的第一次转折。新婚之夜,吉尔伯特纵身一跃坠入大瀑布。阿莉亚痛不欲生,一夜之间由新娘变成寡妇。伦理环境的混乱导致婚恋观的失衡,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文学伦理学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伦理观念的表现。欧茨通过表现阿莉亚和吉尔伯特的悲剧,表达了她对当时伦理环境混乱和人们精神危机的忧虑。同时,她强烈谴责当时扭曲的伦理观,并传达了她对于建立和谐婚恋观、夫妻伦理关系的深切期望。虽然这段悲惨的婚姻给她带来不幸,但是也唤醒了她的婚姻伦理意识和成长意识。她开始明白真正的婚姻要彼此相爱、彼此尊重、彼此了解。她在大瀑布坚守了七天七夜,等待确认吉尔伯特的尸体。她坚定的意志也吸引了律师德克,让她收获了爱情。

二、伦理身份的不同导致伦理选择的冲突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伦理身份是道德行为及道德规范的前提,并对道德行为主体产生约束”。在家庭中,我们要坚守家庭伦理,要尊重、关爱、理解家人;在社会中,要担负社会伦理责任,为社会奉献一份力。但是,由于伦理身份的不同使得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发生冲突,德克面临这一伦理困境要做出艰难选择。最终他还是选择舍弃家庭,承担社会伦理责任和义务。在家庭伦理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是夫妻伦理。夫妻间的权利与义务,都指向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彼此坚守夫妻伦理,生活才会幸福美满。经过第一段婚姻,阿莉亚明白真正的婚姻要平等互爱,所以尽管她和德克只认识短短几天,却在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阻挠下结婚了,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爱慕的基础上。德克婚前是位花花公子,遇到阿莉亚后,决定娶她为妻,对她从一而终。他敬畏地说道,“我无法想象遇到你之前的生活,阿莉亚。那时候一定很浅薄很空虚……如同没有氧气”。婚后,阿莉亚提出在家教授钢琴。但是在她生活的那个时期,女性是不外出工作的,她们只需要照顾好丈夫和孩子。然而,德克尊重妻子的想法,支持妻子的决定,他认为妻子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并以拥有这样的“职业女性”为妻感到骄傲。作为妻子,阿莉亚尽心照顾丈夫和孩子,他们是她生活的重心和动力。由于第一段婚姻的悲剧,她更渴望能有安定的婚姻生活。因此,当她得知德克卷入“爱的运河”案件时,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做个好妻子、好母亲,保护家庭,她不希望这件事波及家人,“你现在正危及到我们。你正在危及到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作为丈夫,德克同样深爱妻子和孩子,“我爱你还有我的家庭,亲爱的。我真正的生活就是我的家庭”。但他还是律师,这决定了他也要肩负起律师这一伦理身份所赋予的伦理责任和义务,他要对社会有所贡献。面对环境的污染,他善良的本质、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苏醒。“德克与海明威的‘原则英雄’有共同之处:他们以旺盛的精力和惊人的毅力,面对痛苦和死亡毫不畏惧”。阿莉亚的家庭伦理观和德克的社会责任感发生了强烈冲突,从而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美满的婚姻面临危机。孤独无助的德克本以为能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但她却视他为家庭的叛徒。德克卷入“爱的运河”案件后,众叛亲离,还得罪了当地的政府和利益集团,结果是案件败诉,他也不幸被谋杀。“在这一系列悲剧中,归根结蒂的是人与人的冲突,如果人能有博爱之心,科学对待环境,防止环境污染,那么‘爱的运河’事件完全可以避免”。欧茨还原历史事件“,冷静地审视了自我标榜为‘最自由最民主’的美国,历史上也经历了政治和司法腐败、人们对生态的无知”,用文学来反映现实社会的伦理现象,以德克的悲剧批判当时美好繁荣表象下美国政府的丑陋和黑暗,谴责人们的冷漠和无情。德克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让人们认识到要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要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更有效的关系。德克的死亡直接造成阿莉亚由幸福的女人再一次沦为寡妇,但是欧茨的描写不是为了传递悲观主义情绪,而是赞扬执着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同时希望人们在面临伦理困境时,能勇敢承担社会伦理责任,选择无私奉献社会。

三、伦理的回归(www.xing528.com)

小说的最后,家庭伦理走向回归,包括夫妻伦理和代际伦理。同时,阿莉亚也成功实现了个人的重塑和成长。“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不仅影响家庭幸福,对社会安定也有着重要作用。聂珍钊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作家的伦理道德观、作品中的伦理道德观以及这些观念的影响。因此,作家在小说中所表现的伦理观要给读者以启迪和指导。小说第三部分讲述了母亲的利己主义和儿子们的利他主义之间的冲突。利己主义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和集体;利他主义指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人的社会性,提倡人的付出和奉献。利他主义最终战胜利己主义,母亲与儿子们的矛盾也走向和解。这是欧茨希望建立的新型伦理关系,它代表正义与道德的力量,让人们看到人间的真情与希望。父母疼爱孩子、保护孩子应以尊重他们为前提,而孩子也要多理解、体谅和关心父母。母亲阿莉亚的利己主义主要表现在对丈夫德克死亡原因的隐瞒和对儿子们生活的干涉。她隐瞒了德克的死亡原因,从不提起德克,也不允许孩子们谈到父亲,完全不考虑儿子们希望了解父亲的想法。其次,她总是以母亲的身份干预儿子们的生活。钱德勒和罗约尔都继承了父亲善良正直、乐善好施、富有责任感的品质。钱德勒从大学时期就做志愿者工作,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勇敢地拯救人质。阿莉亚不同意,担心危及他的生命安全,全然不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此外,罗约尔经常自告奋勇帮助绝望无助的人。阿莉亚并不理解儿子的真实想法,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罗约尔的婚姻,尽管罗约尔并不爱未婚妻。可是由于婚前意外出轨使他备感内疚和自责,于是主动解除婚约。虽然他的做法残忍无情,但也是理智和责任感的体现。欧茨描述两个儿子对父亲优秀品质的继承,象征着善良美德的延续和发展,也代表着为他人、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伦理观已在美国建立。儿子们想挣脱母亲的约束做出选择,他们各自找到了奋斗目标,寻觅到了幸福,理解了母亲的辛苦,也解决了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推进了代际伦理的回归。他们查清了父亲的死因,德克获得洗冤昭雪,并追加为英雄。这预示着德克无私精神和高尚品德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和传播。同时,阿莉亚也消解了对德克的埋怨,加深了对丈夫的理解,促成了夫妻伦理的回归。“一切混乱趋于秩序,一切冲撞趋于平和,冤案被平,恩怨皆消”。此外,面临一次又一次磨难,阿莉亚没有向命运屈服,最终成长为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完成了身份探寻和重塑,获得了社会地位,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在结尾处,欧茨又给人希望和力量,并呼吁建立平衡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新型伦理价值观。结尾部分指出文学伦理学为解读阿莉亚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总结阿莉亚曲折坎坷的一生,我们发现,她的一生折射出美国20世纪50年代普遍的不可调和的伦理斗争与冲突。经历了命运的起起伏伏,终于实现了自我成长和重塑。欧茨用《大瀑布》的伦理悲剧抨击了错位失衡的伦理观念,表达了对美国人的伦理关怀,期望能启迪和指导人们建立以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为基础的和谐的伦理关系。

作者:梁霜 顾晓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