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赫斯渥悲剧原因与其生存哲学述评

赫斯渥悲剧原因与其生存哲学述评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斯渥悲剧原因与其生存哲学述评范文一、前言自然主义受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生物决定论和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的影响,描写的对象转向底层人群,关于贫穷和犯罪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普遍。赫斯渥对嘉莉的情欲和缺乏达观和坚韧的性格是其失败的原因。不过赫斯渥的悲剧也源于他对的精神自由和更高生活的追求,这却是难能可贵的。赫斯渥也是意欲的。然而当赫斯渥失去了芝加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他的悲剧随之而来。

赫斯渥悲剧原因与其生存哲学述评

赫斯渥悲剧原因与其生存哲学述评范文

一、前言

自然主义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生物决定论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影响,描写的对象转向底层人群,关于贫穷和犯罪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普遍。随着 19 世纪末工业大生产的迅速发展,装配流水线和工艺标准化的普及,美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在工厂的严格的生产和作息时间制度。这时候的社会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拉大。农业文明的随性和随意逐步成为记忆,美国人对其恋恋不舍,同时又以自然主义的笔触犀利地表现城市生活真实的一面。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就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通过嘉莉进城谋生的生活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思考。这部小说曾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文笔拙劣,形式粗俗,但也有人认为它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故事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嘉莉妹妹》描摹了当时美国人在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思想和道德的变化。

就男主人公来讲,赫斯渥是不同于传统悲剧式的人物。赫斯渥在当时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的不能改变,糅合了德莱塞对逝去的农业文明的怀念和对新兴的城市工业文明的白描。城市生活是消费主义主导的,是对物质享乐的欲望和需求,这早已经抛弃了过去接近自然和感悟生命价值的精神。[1]在优裕的物质享受中,在生理欲望的驱使下,他演出了一则自我堕落和走向死亡的悲剧。赫斯渥对嘉莉的情欲和缺乏达观和坚韧的性格是其失败的原因。不过赫斯渥的悲剧也源于他对的精神自由和更高生活的追求,这却是难能可贵的。

二、赫斯渥的痛苦和意欲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我们生活最接近和最直接的目的……但痛苦只是与意欲有关,它不外乎就是意欲受到抑制、阻碍。[2]赫斯渥是痛苦的。赫斯渥的痛苦来自于他生活的波澜不惊。赫斯渥是个成功的酒店经理,足以维持体面的家庭。但是,这却是一个“靠习惯势力和社会舆论的势力维持着的”[3]( P75)家庭,“赫斯渥的太太并不总是一个容易侍候的人”,[3]( P70)家庭布置很华丽,但却缺少容忍和体贴,没有家庭温情。赫斯渥太太对生活的了解只限于那个因循守旧的社会小圈子内,喜欢攀比和追求物质享受。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很自私,只顾他们自己,都没怎么把赫斯渥看得很重要。在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和虚浮的环境下,赫斯渥对家庭的感觉变得日益麻木和冷淡,心情不够舒畅,没有足够的热情。

但是赫斯渥很懂得如何维持家庭完整和个人声誉,“他不能搞乱他的家庭生活,因为那会影响他跟店东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不要流言蜚语。一个人要保持他的地位,必须有庄严的风度,清白的名誉,植根于一个可敬的家庭”。[3]( P73)赫斯渥严守所谓的社会道德底线,很少评价那些出了乱子的中产阶级人士,不过他觉得干这种事情是无所谓的,但总想“他们为什么不小心些呢”,但“他对犯了错误而被发觉的人是不同情的”。[3]( P74)可以说,赫斯渥本来是个传统道德的守护者,起码表面是如此。

赫斯渥也是意欲的。他对嘉莉的强烈欲望,是引起他沉浮的重要原因。当赫斯渥遇见年轻貌美的嘉莉,终于按捺不住,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突。赫斯渥放弃了原来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模式,他的轻率和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导致了他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决裂。虽然赫斯渥是顾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厉害得失的,然而嘉莉的年轻美貌和动感活力让赫斯渥神魂颠倒,他毅然在冰冷的家庭现实和幸福前景中做出了选择。最终却因为与嘉莉的婚外恋而变得落魄不堪,卑贱地死去。赫斯渥不是那种心甘情愿混日子的人,而他碰见的恰又是青春活泼的嘉莉。赫斯渥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假若他没有拿保险柜里的一万元。失魂落魄的他本是想查看放现金的抽屉和保险箱的门是否关严了,因为这是他的例行工作,却不曾料到保险箱没有锁,而且里面放着大量现金。他在金钱面前犹疑不决,因为恰是这些钱,使赫斯渥得以和嘉莉私奔到纽约。然而当赫斯渥失去了芝加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他的悲剧随之而来。

三、赫斯渥的快乐和幸福

弗洛伊德认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生活的目的就是寻求幸福,幸福却被痛苦所限制,快乐原则的程序决定生活的目的。幸福来自于被抑制的需要得到满足。[4]只有本能的欲望得到满足,人才可以获得幸福。赫斯渥从始至终是不幸福的。赫斯渥无法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间的关系,他的情感生活和他的物质生活的不和谐是导致他不幸福的主要原因。赫斯渥的悲剧并非完全由他个人的性格决定,他对家庭美满的期望和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天经地义的。只是当这两者不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就开始出现了。赫斯渥的家典雅豪华,完全符合有钱的中上层家庭的格调。家庭本应该是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但这个家庭却沉闷,缺乏温馨的气氛,缺乏必要的宽容体谅和关心爱护。赫斯渥夫人是无知、自私、浮华的女人,她对于赫斯渥的要求就是满足她的金钱和物质需要,她同时又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在与丈夫的关系上她早已取得主动权。女儿“头脑里只想着谈情说爱和优越的个人生活安排”,[3]( P71)儿子“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欲望”。[3]( P71)

在家庭中妻子的肆虐和儿女的怠慢,遇到了嘉莉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击使赫斯渥在理性与非理性间做出了选择。她的年轻美貌、活力热情给他带来一种清新感受。赫斯渥本该体面地享受着自己的人生,却毁在了情欲之上。为了嘉莉,赫斯渥竟然敢于和她私奔,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无心带走老板的一万元,使他沦落为盗窃,他在芝加哥的名声、地位和财产,也就随之烟消云散。赫斯渥在家庭和酒店之间长年的行走,对生活和事业已经甚是麻木。他本来对女人是没什么好感的,女人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只花瓶,为女人失去地位和荣誉是愚蠢的。但是嘉莉的出现激发了他的原始欲望。当嘉莉出现,她不谙世事的清新之风吹拂醒了赫斯渥自身的气质。不过赫斯渥和嘉莉根本是两路人。赫斯渥出入上层,温文儒雅,绅士风度; 嘉莉从乡下来,粗俗疏阔,气质质朴。(www.xing528.com)

赫斯渥错就错在不该保持真挚和寄望。连从乡下来的懵懂嘉莉都比他适应得快,因而他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城市生存的丛林法则,是赫斯渥把握不了的。悲情的赫斯渥本来可以善终,起码可以行尸走肉般地善终,但他的冲动的选择,他对美的追求,造就了他的窘境。作者德莱塞实际是描绘了农业文明时代价值体系下平静和谐,清规戒律的美国人,却要面对着新的工业文明,产生了困惑和不解,因此他们的行为必然要遭受震荡。

四、赫斯渥的生存哲学

现实的客观存在,就是我们整天跟事物打交道,遵照现实存在的样式行事。因为人的实存,人的一些要求和规律,为使关系公正而采取的计划措施。[5]赫斯渥的生存哲学牵涉到他的现实问题。总的说来,赫斯渥的生存哲学的态度由生存困境、精神追求和窘境现实共同构筑。出走后,爱情就是一杯喝下去的苦酒。赫斯渥自我封闭,无法突破。赫斯渥出轨之后,变成了穷光蛋。赫斯渥在纽约用偷来的钱与人合办酒店,前三年还算平稳。只是在新的环境之下,他开始变得保守,不太愿意去结交朋友,“过的是一种不会引起嫉妒和议论的生活”。[3]( P278)后来酒店经营不好,赫斯渥开始去找工作。但是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找工作十分不容易。赫斯渥慢慢变得消极,然后开始混日子。失去工作却常常找借口枯坐在家的赫斯渥日渐消沉、不思进取,孤僻沮丧、颓废被动随之渐渐突显出来。

赫斯渥的人生很具有点浪漫但却悲伤的色彩。为了与嘉莉过上美好的生活,赫斯渥确曾努力过,但生活是残酷的,好运不会一直对某一个人特别惠顾,尤其是像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加上年纪又大,他注定了要失败。多年来的优裕工作和悠闲生活让他难以放下身段,结果如何也就不足为怪了。赫斯渥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处境,不断地将他过去的处境和现在的处境相对比,终日忧郁,到后来除了看报和独自沉思,别的什么他也不做了。社会地位的变化对赫斯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他始终适应不了自己角色的改变,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气馁,以至胆怯。他的信心在一次次的打击面前行将消失殆尽,最终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

甜蜜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没有了事业,他的爱情也不复存在。嘉莉从对出逃后生活一开始的差强人意,发展到不满自己与有钱的万斯太太的对比。她找到了做演员的工作。此时嘉莉“那渐露端倪的经济独立增加了她冷眼旁观的勇气”,[3]( P348)与赫斯渥的关系也就逐渐出现了缝隙,慢慢开始看不起他,对他的不满逐渐加剧。嘉莉清新却不能脱俗,最后离他而去; 赫斯渥败落下去,陷入困顿,悲惨异常。嘉莉的处境越来越顺,成了纽约的大明星; 赫斯渥却饥寒交迫地死去! 德莱塞设定了赫斯渥在家庭和情妇、贫与富的选择上的矛盾。读者清晰地看到一旦赫斯渥失去了芝加哥的社会角色,就注定了他不再是那个风度潇洒的赫斯渥了,他的悲剧随之接踵而至。

五、结语

赫斯渥的命运模式既体现了现代社会悲剧的主题: 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无可挽回的失落; 也体现了现代人本体悲剧的主题: 生存本体的固有的困境,已是无所依赖,最终是人本体的自我关照和自我定位。[6]赫斯渥这样的人“眼高手低”、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必然是要被社会淘汰。传统评价对他不是很赞赏,称其为受生理欲望的驱使,性格极其脆弱,缺乏达观和坚韧,是罪有应得和自取灭亡。其实这种说法不然,赫斯渥无论如何都适应不了当时美国城市化工业文明的残酷的现实,他在那个时代必然要遭受淘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