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哲学难教难懂是长期困扰中学教师的一个难题。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要做到:创设生活化本土情境,让学生体验哲学与本土生活的零距离;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哲学的魅力;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索的乐趣;创设生活化交流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关键词]哲学;情境;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139-02
哲学教育家张汉云老师说过:“我们的哲学教育,无论在哪个层次,无论以什么方式来进行,都要教出智慧来,都要培养学生爱智慧的精神。如果离开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哲学教育就是可悲的。”[1]但在目前的中学哲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感受不到哲学带给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是高深莫测的。这除了因为学生自身心理成熟和社会阅历的欠缺外,还因为教师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枯燥的。建构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学习者主动通过各种现象,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建构而成的。对于哲学从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学生仅凭自身很难去联系和构建,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中介,而生活化情境体验正可以充当这个中介角色,它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主动学习、探知、理解、体验,从中生成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创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和哲学智慧。
一、创设生活化本土情境,让学生体验哲学与本土生活的零距离
中学教材《生活与哲学》的序言《致同学们》中指出,“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哲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本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哲学的兴趣和学好哲学的强烈愿望。例如,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那么,作为桂林人,请你建议一下,以下三组游客什么时间来桂林旅游最合适?为什么?请你为其中一组打造一条合适的旅游路线。A.哈尔滨的一家三口,家长是政府公务员,女儿念初中。B.深圳某外资公司的总经理,至今单身。C.一外国旅游团,成员以老年人居多。作为桂林人,这一本土生活情境的选择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课堂的讨论非常热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深刻领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一略显枯燥的哲学观点。这样的设计,使哲学知识成为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学生当然会乐在其中了。
二、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哲学的魅力
活动是学生知识形成、技能掌握、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方式。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3]。因此,对于抽象难懂的哲学知识,教师更应该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例如,全国第四届高中政治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涛老师在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长勺饮水”的活动情境,请四个学生用他事先准备好的特制长勺喝饮料,长勺的特点是柄有1米左右的长度。当饮水工具拿出来展示时,课堂一片沸腾,学生既感到有趣,同时也预见了同伴完成任务的难度———四位同学必须通过相互喂食才能喝到水。这个游戏的设置,让哲学有了生气,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想要喝水,必须协调好与游戏伙伴、取水工具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引导下更好地理解了“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一哲学上较为抽象的概念。可见,在哲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能够增加哲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www.xing528.com)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索的乐趣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矛盾和认知冲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吸引学生走进问题情境中。例如,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教师在讲台上放苹果、梨、香蕉各一个,然后请学生上来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拿一个水果,它不是苹果,也不是梨和香蕉;第二件事情是拿一个不是水果的苹果。显然,这两件事情学生都无法完成。于是激发了学生对此事的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这两件事情有没有联系,区别又在哪里?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对水果和苹果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顺利地理解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让学生自觉地对问题进行审视,自然就形成了思维情境。
四、创设生活化交流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哲学教学中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部分是很多教师觉得较难处理的部分。从正面讲,说教意味很明显,很大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交流情境,让学生相互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小组合作讨论的情境,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情境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情境一:三月三假期将至,若你家准备到附近游玩,你建议采用哪种方式出行?为什么?A.出租车B.公共汽车C.自行车D.私家车自驾在情境一的小组讨论中,各小组的选择和理由的陈述都各不相同。有选择自行车的,理由是环保、自由;有选择出租车的,理由是虽然贵但省心省事;有选择公共汽车的,理由是避免了日晒雨淋还经济实惠;等等。在讨论和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各组学生已经主动进行了价值的选择(采用哪种方式出行),也通过理由的说明实现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概念理解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师对课本的枯燥讲解。情境二:为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桂林市推出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有人说要推广这一举措,鼓励大家骑自行车,就得设自行车专用道。(1)假如你是政府部门代表、汽车协会代表、市民代表、环保自愿者,请你针对上述提议发表观点并说明理由。(2)为什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3)你认为谁的观点和理由更合理?为什么?情境二的三个问题设置既帮助了学生对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体性特征的理解,更突破了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个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正确处理个人、他人、集体的利益,进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试想,如果教师直接用教材进行正面解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听课也只能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作用能有多大。总之,生活化交流情境的设置,改变了学生的参与状态,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这对于哲学教学来说既是非常必要也是行之有效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新奇,打开学生怕学哲学的心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带来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理解哲学就是爱智慧。
作者:黄春华 单位: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