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生活化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生活化教学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生活化教学


摘要本文从生活化角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当前所使用的“生活与哲学”教材展开剖析,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当前研究现状出发,通过观察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分析和研究,总结出高中生学习的特点、教育现状及生活化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力求加快推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的编制与教学发展进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教材;生活化教学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其中再次提到把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被提出来了,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更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立足生活,贴近实际并能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能为生活服务。鉴于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1]

2课题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回归生活”理念,高中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验是生活化教学活的资源。结合古今中外教育界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学习和探究各派教育观点,深刻剖析和评鉴教育相关理论体系,弥补国内教材研究中过多采用思辨性的纯理论性研究方式的不足,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生活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深刻剖析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内涵。

2.2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丰富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都是研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地位,教学日益生活化则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教育在发展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索,教育生活化思想在国内教育史上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加入社会实践,参加社会生活,主张学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要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同时陶冶性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2],笔者理解为:生活即是教育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形式,生活的存在之处,即为教育发展之处。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出发,使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在“做事”中培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充分论证了教育教学内容要来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种理论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的研究,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在《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中指出生活性品质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品质,指出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3]

3.2国外研究现状

自古希腊时期,国外对生活化教学就已有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生活实践中,教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斐斯泰洛齐的“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的告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理论都传递着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着人类教育教学经验的内容,论述着不同时期教育与生活,不断增强着教育指导人们生活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出对于儿童而言“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4]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自然和自由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对事物有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接触和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要生活化的思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备受教育界推崇。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这种教育理论与生活化教学要求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4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4.1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个“含糊又复杂的概念”[5],“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在《辞海》中释义“真实生活,来源于人类社会、自然界、甚至于日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逐步探求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把内化的东西付诸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作为本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学科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本学科的特性和本学科特点。就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生活化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相对应的社会现实世界产生联系,把理论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学术界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质的理解,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释义理解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从而生活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问题,生活化学习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间的种种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5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实现生活化既是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特质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背景下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化教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1)随着教材观念的改进,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经典式”、“材料式”样本教材逐渐走向正统,成为权威,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不摆脱原有的模式和不足,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跟想象设计教学情境,使生活化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笔者希望立足于当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已有的教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教材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引发对教材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教材过分注重为教师服务,教师仅限于“教教材”,而忽视“怎么教”的问题;教材脱离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生活实际等问题……都凸显着教学生活化与教育教学当前实际之间的矛盾,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推动着当前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www.xing528.com)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构建

6.1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目标是让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寻找适合学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既要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不可空泛地谈论生活化。树立体现层次性较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能力和行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6.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理论性强,将生活的实例与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力,使课堂变得有趣,更易于学生将学习哲学理论知识与其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学生擅长及薄弱领域,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进程,使教学资源更具生活化,体现人性化。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整合教育资源,是建立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6.3设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动态生成的过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7]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使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使教学情景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从而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哲学精神。

7结语

生活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者更应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动手去探究生活,使课堂变成探究世界的窗口,使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融入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结合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孟庆男.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4](法)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郭金山.《琵琶行》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

作者:贾倩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