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楚钧
外国孩子十分优秀,中国孩子却常常要为自己的行为脸红;少年爱迪生还救过妈妈?学写中国字,先认外国名?……近日,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认为“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反映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存在“贬中崇洋”现象的受访者认为,相关“问题课文”有数十篇之多,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国小孩名字讲的正面故事,却换成了外国小孩名字。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窗前的气球》,讲的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主人公却是“科利亚”这样典型的外国人名。(8月13日《瞭望》新闻周刊)
近些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课文”一直是业内和舆论关注的热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在题为《20年来语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路径及突破空间》的论文中说得非常对:“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还承担着青少年的文化养成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而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语文教材为媒介、通过阅读教学等活动来实现。”而我们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而且连识认生字也要与外国人名联系起,这是非常奇怪和不可思议的事儿。
想想看,“科”字如果不把它与外国人名“科利亚”——这个人名本就是编者自编的一个人名,联系起来,用中国人习惯的“科学”来教学生识字,难道学生学不会、记不住,以后再见到了“科利亚”就不会认识“科”字吗?显然不会!
(www.xing528.com)
语文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几个字,读几篇好文章的课堂,更是传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导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课堂。过去没有单独的历史课的年代,语文课更是承载了历史教育的职能。换句话说,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必须重视其民族属性、历史属性、政治属性。
其实,爱国也好,团结互助、聪明智慧、保护小动物、热心照顾邻居也罢,中国不缺这样的人物和故事,为什么不能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讲好中国故事”,而非常编一个外国故事呢?不得而知!
的确,我们需要学习外国人的一些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但不是编故事去让我们的孩子学,而且还存在明显的“贬中崇洋”,这就更值得重视、思考或者警醒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说到教材时曾强调:“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切实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这应该成为包括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内的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