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敏感问题。如果有了语言文化的碰撞而未能相互融合,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华文教育在海外各国的历史教训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目前,中国政府倡导构建一个 “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这个共同体不仅中国国内要和谐,国外也应和平共处、增进互信、密切合作、互利共赢,各民族融合团结、共谋发展是多元文化社会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和谐社会可看作是一个有机系统,它要求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华文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行。但过去,以语言教育为主导的华文教育结构体系忽略了华文教育的真正 “育人”功能、“发展”功能,这导致华文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如办学封闭、体制僵化、吸引力不足、难于融入主流社会的教育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华文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在 “一带一路”建设这一新的时期,应重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华文教育发展模式。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社会和谐是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生产和生活,彰显人生的精彩。所以,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人性化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倡导人的身心自由和谐地发展,倡导人不仅要有业可做,更重要的是要乐业、敬业。我们知道,海外华文教育是在移居海外华人华侨为了留住根、传承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教育,它从一开始就带有民族性、人本性、文化性的色彩,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主体,强调华人华侨在当地社会中生存发展,一定要具备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随着在当地出生的新一代华人不懂本民族语言的增多,语言文化教育就非常迫切,这种单一功能的教育,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一味强调懂华文、说华语,却忽略了学华文做什么、干什么,使得华裔青少年学习华文的兴趣不高,被动地接受华文,未能享受学习华文带来的乐趣,反过来使华文教育的发展动力不足、吸引力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所以,华文教育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注重语言文化教育,更应该关注 “育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既有语言交际技能,又有发展潜力、谋生技能的和谐发展的人。
2.构建华文教育的 “立交桥”,实现华文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和谐
和谐社会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谐互动的。教育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行也一定要遵循生态和谐的原则,保持其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科学合理的华文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纵横交叉的动态运行体系。一是由于种种原因,华文教育与当地的国民教育,国内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对外汉语教育之间,各层次之间衔接和沟通不畅。二是华文教育要融入受教育国的国民教育是其努力发展的方向,这是华教界的共识,因为华文教育成为受教育国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落地生根。中华文化丰富受教育国多元文化,彼此相互尊重信任,有利于多民族世代和睦相处,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三是华文教育要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在学科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第二外语教学等方面相互借鉴,华文教育学科与其他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其他学科相比还是略显弱势,应动员更多的高校专家学者参与华文教育的研究,各高校也应把华文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吸引海外留学生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动员更多的人来参与华文教育,华文教育才能更加和谐地发展。四是华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华文教育在使受教育者了解中华文化、知晓本民族语言之后,要把培养人的 “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作为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职业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使命:首先促进人的社会化,使受教育者掌握必要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成为当地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合格的建设者、劳动者,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增强人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丰富内心世界、高尚的精神生活情趣、鲜明个性特征的人,发展自身的潜能。华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技能化的人才十分重要,使得华文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既能满足当地物质生产和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又能适应 “一带一路”建设对 “走出去”企业对人才的渴求,顺应当代的教育观和社会价值观,是一件 “暖侨凝心”的大事。五是华文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在培养培训华教师资、华教管理者,提高华文教育质量等方面是相当重要的举措。这几年国侨办、省侨办针对华文教育师资短缺、水平不高,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走出去”与 “请进来”相结合,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下一步对立志从事华文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建立多层次的华文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即形成完整的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覆盖的体系,建立华文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保证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
目前,应建立华文教育体系的 “立交桥”,加强华文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以及华文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变封闭为开放,运用政策支持华文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类别上下贯通、纵向贯通、横向整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真正形成一个高效、开放、务实和良性发展的华文教育运行体系。
拓展华文教育的外延,将华文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相互融合,构建人才培养的 “立交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借助国内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优势,建设国内和国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文化、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型培养模式有 “1+2+1”模式,即第一学期在国外华校学习语言及中华文化,第二、三学期在回国后进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技能课程的实训,最后一学期在国外的中资企业和侨资企业实习,解决华人华侨子弟的就业问题、生存和发展问题。
3.坚持开放式办学,建立集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华文教育体系
与和谐社会相契合的华文教育还应当是一个开放教育体系,应当保持其对外部环境的亲和性和融合性,华文教育应当开门办学,真正融入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并称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法宝。这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发挥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形成集学校、家庭、华人社会为一体的华文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构建学习和使用华文的和谐氛围。华人社团在成立之初就以 “整合华族力量,服务华族社会”为宗旨,而维系华人社团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华人社团将过去分散的华人个体整合到一起,形成了团结的力量,在经济上有一定基础之后,纷纷举办华校以传播中华文化,在东南亚GMS国家各国的华校大多依附于华人社团,捐资助学是华校资金的重要来源,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现状,华人社团兴,则华文教育兴。在个体移民基础上形成华人家庭,华文教育在家庭中 “言传身教”,而中国家庭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种浓浓的民族文化情结不仅希望保持根的民族意识,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因。华文媒体与华文教育的互动,对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华文传媒即以“华文”为特征,阅读本身就是在学习和巩固华文。构建集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华文教育体系,融合各方力量办好华文教育,使华人社会和谐发展,使海外华人从中受益。
和谐社会是以 “生态和谐”为主旨的社会,它强调社会各个生态系统 (包括教育系统)的资源和谐利用、持续利用,具体到华文教育系统中,就是要求华文教育系统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华文教育系统从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出发,建立合力式推进模式,以提高华文教育运行效率。合力推进模式,就是要动员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各类学校共同参与在重点方向上用力,合力推进华文教育,要形成 “合力”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教育理念进一步取得共识;发展规划应形成整体性体系;投入机制应具有多样性;管理体制应具有创新性;教育资源应具有共享性;教学活动应具有连续性;教育队伍应具有共建性;政策措施应具有统筹性等。这样华文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优化资源,整合力量,合作共赢,合力推进华文教育的发展。
整合国内高校、华文学校、国外华校、华社等从事东南亚GMS国家华文教育组织,教学、研究的机构,创建集约化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国内国外学校统筹,有效地实现东南亚GMS国家区域华文教育的共同发展,来探索与华文教育新形势下相适应的办学新机制,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打造品牌,形成华文教育人才培养链。(www.xing528.com)
5.在云南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中,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建设适应 “一带一路”需要的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的 “人才开发特区”,实施重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开发 “一带一路”战略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为 “一带一路”建设培养 “用得上、留得住”,既有国际化视野又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基地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一流外语水平 (含东南亚GMS国家小语种)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华人华侨学生通过基地的培养培训应当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的情况,能够洞察商业机会,有判断力、有毅力、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专业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实现 “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需要的是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6.探索海外华文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新路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化、实体化。目前教育产业化,国内争议较大,事实上,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在管理方式上和运作方式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要通过对管理对象的协调处理,以最终达到和谐一致,实现既定的目标。教育产业化并不是指学校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或者把学校办成企业,而是教育应该运用哪些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的产业运作方式,以优化教育成果,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所谓海外华文教育的 “产业化”,就是让海外华文教育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自主经营、长期稳定发展的教育实业。海外的华校是不同于国内公办学校义务教育性质的学校,因为大多数华校的办学经费仅靠社团、校友的资助而没有政府的办学经费,而这种资助是不稳定的,难免受华人的经济状况、财力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提出海外华文教育 “产业化”,就是要凸现华文教育的经济价值,开辟华文教育的多项融资渠道。以华文教育为主业,开发多元化经营项目。比如,以华文教育为主,成立旅游、文化推广、人力资源公司等。提倡华文教育为华人社区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的主体意识及适应机制,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充分拓展其功能,增加办学经费收入,改善华校的办学条件。当然,华校的主业还是华文教育,把华校办好,增强华文教育的吸引力,是可以吸引到许多资助经费的。如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由于学校办得好,在缅华社会享有很高的信誉,他们在建盖孔子课堂大楼时,当地华人华侨纷纷捐助,甚至仰光的华侨华人都来捐助,缅甸曼德勒孔子学堂已是缅北华校最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随着中资企业 “走出去”的增多,如何吸引中资企业对华校的资助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而对中资企业来说,投资和参与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是可能和应该的,而且是富有战略眼光和远见的。
7.海外华文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
所谓 “专业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教育的专业化。目前国内已经达成 “海外华文教育是一门专业”的共识。既然是一门专业,就应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建设。我们应植根于丰富的海外华文教育的实践,认真研究海外华文教育的规律,研究海外华文教育的新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教法、教学对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各方面都有待于深入探讨。“专业化”建设首先要培养一批专业化,懂教育、善管理的校长,实现温家宝多次提出的 “教育家办学”的目标,加强华校校长的专业化建设。其次要聘请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化教师,逐步过渡到海外华文教育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正规化。目前的多数华文学校都属于互助性、福利性和业余性的团体,是无正规化可言的。但是,没有正规化也就没有海外华文教育的地位。海外华文教育要走向市场,实行产业化,就必须遵守所在国的有关教育法规,建立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学校规章制度,包括从市场开发到财务、行政管理体系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在东南亚GMS国家各国对华文教育的政策逐步放松中,融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争取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工商企业界的资助和投资,规范化办学,并逐步向全日制学校过渡。海外华文学校应充分借鉴海外犹太学校、希腊学校等成功的办学经验,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8.坚持重点扶持、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发展原则
在东南亚GMS国家遴选一批华校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示范基地,国家重点给以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加强华文教育示范基地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示范基地的校长、教师的培养培训的支持力度,在教材建设、课程开发、学生交流等方面重点扶持。按照重点扶持、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发展原则将基地建成中华文化推广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师资提高培训中心、华文教育先进教学示范中心,办成海外华校名校,在当地的华校起引领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