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发展,是通过生产力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教育的发展与教育自身的自我意识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教育意识能够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使教育适度超前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从而加速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这里,教育意识主要指人类社会对教育的精神上的关注。低层次上是对教育的重视 (如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投资),高层次上是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政策的制定。
在华文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的根源性理论的作用可以用华文教育的基本问题来说明。华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生产 (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社会生活服务的状况与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华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生产 (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社会生活服务对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对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生产 (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起反作用。华文教育发展的量 (规模和速度)和质 (目标、内容和层次),都可以用华文教育的基本问题来加以分析并得到合理的说明。
从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种教育都要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华文教育也不例外,我们要从 “大教育观”看华文教育,华文教育除了语言教育的特性外,还有以下特性:
1.人本性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任何时代,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包括华文教育的本质特性所在。任何教育的本质都是对生命的关怀、人性的关怀,正是基于此,教育被赋予神圣的使命。以人本性为宗旨,华文教育不仅着眼于满足海外华人华侨学习母语的兴趣,更要满足海外华人生存的需要,使作为个体的人有事可做、有业可为,生活充实、生存无忧,而且还关注人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它通过对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个体的人性更为完善,人格更为完整,人生更为完美。
2.民族性
华文教育的民族性是华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华文教育产生于华人社会的需要,华人华侨社会之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存在而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根本特征是它们具有共同的民族语言及其相同的文化。华文教育与华人华侨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华人华侨社会保持民族性的需求是滋养华文教育的肥沃土壤,同样华文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华人华侨社会的壮大,华人华侨社会能够在海外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得益于华文教育所传播的民族文化。华文教育维系本民族属性,使之不被完全同化而又能融入当地社会生存和发展。可以这样讲,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华文教育,民族性是华文教育的基本特性。
3.文化性(www.xing528.com)
中华优秀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作为传承和传播民族语言文化的华文教育,坚信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全世界华人的宝贵财富,因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如重教育、重伦理、重亲情、“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修身养性”、“重德贵和”等体现于中国人对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中,进而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和民族意识。华文教育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播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中华文化的价值不仅仅是属于中国人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再者,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同根共生的,一方面,华文教育的基本定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并推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是华文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促进华文教育的兴盛。通过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将有助于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升文化 “软实力”。
4.社会性
促进文明的进步、发展所在国的经济是华文教育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华文教育社会化是个体形成社会属性、适应当地社会生活的过程。华文教育在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需要,培养当地需要的人才,塑造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本民族文化与当地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尽管华人华侨子弟在进入社会之前,家庭、社会等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但不容置疑的是华文教育对个体社会化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海外华文教育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本土性
海外华文教育植根于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毫无例外地打上了各国民族文化、经济与政治体制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本土特性。从华文教育的历史追溯和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文教育在表现出其共性特征的同时,各国华文教育发展又具有差异性。华文教育要发展壮大,一定要依据各国的实际情况,使其本土化,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这对华文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当然,我们也应意识到,教育的文化形态主要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可以说是深层次的,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难免同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因此华文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更应注重同本土文化相融合。
6.国际性
教育国际化的含义相当广泛,简单地说教育的国际化就是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加强教育在学术、人才、教学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放教育资源和市场,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海外华文教育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国际化的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只是过去更注重民族语言、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在语言文化教育之外的华人华侨子弟生存与发展问题,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本土化人才培养方面关注不够,甚至有人认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冲突将会冲击传统的华文教育。实际上,国际化和本土化是可以一致的,因为本土化形成的多元化,既是国际化的根基,又是实现国际化的落脚点,还是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化的生命力正存于多元化和本土化之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华文教育应树立一种新型的教育观——辩证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基于教育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华文教育的理念、特性和价值取向应适应当代多元文化的实际需求,积极创造条件使华文教育成为所在国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得到所在国政府和当地其他民族的认可。“一带一路”战略下华文教育的发展观应以培养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的人才为目标,华文教育不能仅仅是为华人华侨社会服务,更应该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昌明服务。华文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懂华文、说华语、了解中华文化的学习者,而是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传承优秀文化,能为所在地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全方位人才,这也是谋求华文教育更高发展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