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南亚GMS国家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南亚GMS国家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眼一看,世界都在学汉语”,这是目前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在东南亚GMS国家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华文教育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以下就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新形势,综合论述华文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南亚GMS国家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问题

“放眼一看,世界都在学汉语”,这是目前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在东南亚GMS国家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华文教育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以下就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新形势,综合论述华文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1.华文教育的政治敏感性问题

华文教育在东南亚GMS国家各国的处境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华文教育的政治敏感性,比如缅甸、越南等国家,华文教育政治敏感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当地政府对华文教育心存疑虑,对本国开展华文教育进行一定的限制。这种政治方面的敏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历史上,东南亚GMS国家总体上和中国关系是好的,但某些国家和中国也有过矛盾突出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现在中国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影响不断扩大,周边某些国家心存疑虑也很正常。最近,习近平再次提出:“中国周边外交切实做到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并希望 “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利益”。这一主张,也是我们开展华文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2.华人华侨学生文化认同的问题

华人华侨学生特别是年青一代,是出生在海外的第三、四代人华侨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不够甚至淡漠,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从事华文教育,不能只打亲情牌,必须要明确:

第一,华文教育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教育的需求,海外许多华裔家庭,中华文化根深蒂固,希望下一代传承,这是一种内在的原动力。二是社会的需求,由于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与国的交往中——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汉语越来越重要,学习汉语有了广阔的市场,华裔家庭具有先天优势而 “近水楼台先得月”,其有效需求表现得更加充分。我们开展华文教育,必须充分理解这一需求并努力强化之,以满足受教育者真正的教育需求。

第二,华文教育是东南亚GMS国家各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作为华人社会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吸引力和华人社会认可度密不可分。华文教育要在东南亚GMS国家健康发展,就必须得到华人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是前提,也是强有力的后盾。因此,加强与华人社会的联系,清楚其现状,明白其需求,并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支持,至关重要。

3.华文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华文教育质量,加强华文教育学习体系的建设,因地制宜地通过改革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华文教育的质量。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国际化视野,本土化模式”。这一趋势正是顺应了全球化的历史大潮流和东南亚GMS国家多元文化的现实[1],东南亚GMS国家华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人才的重任。要以 “一带一路”战略为基础,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 “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依据,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从语言文化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化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入手,综合研究面向东南亚GMS国家华文教育的实施对策,将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 “一带一路”战略之中,按照符合教育规律、顺应国际惯例的原则,分析东南亚GMS国家华文教育的现状,研究新形势下华文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重点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在 “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中,找寻面向东南亚GMS国家华文教育的合理路径和发展策略,提出华文教育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华文教育大发展、大提高。重视华文教育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行作用,优化华文教育发展的国内、国外社会两个环境。最终实现华文教育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强华文教育吸引力的战略目标。

4.“一带一路”战略下华文教育的开展与东南亚GMS国家多元社会文化冲突的问题

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的文化渐渐走向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深入。文化要繁荣发展就必须寻求其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平衡,而不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有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文化的多元共存更能丰富文化的内涵。英国学者费舍斯通 (M.Featherstone)认为:文化全球化既包含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又包含普遍主义的特殊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 “以和为贵”“兼容并蓄”,讲究与其他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势必要求各国之间加强文化对话,拓展文化交流的范围,促进文化融合,强化文化精神中的人类整体意识。在东南亚GMS国家地区开展华文教育,首先,要寻求自身的目标定位,以关注海外的华人华侨的生存状况为目的,谋求自身文化与本土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东南亚GMS国家和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相通的部分,拥有相似的文化认同。其次,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寻求自身文化与东南亚GMS国家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契合点,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融入其文化交流中去。

因此,在华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主动与政府和主流社会的文明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形式多样的宣传,来积极推广中华文化的整体内涵和功能。将中华文化纳入到全球化文化发展的浪潮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多元文化中的现实价值得到体现,使所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不是中华民族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体现,从而得到他们的文化认同,这些是华文教育面对东南亚GMS国家地区多元文化冲突时应该考虑并注意的问题。

5.“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华文教育培养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人才独特作用缺乏足够认识的问题(www.xing528.com)

“一带一路”战略下,华文教育的发展最终归宿在于关注与改善海外华侨的生存发展状况。华文教育除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更担负着以此为载体的生存职业技能的培养,即人才的培养。华文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人才。华文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可以基于两点:其一,接受相对系统的华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后,以谋求职业为目的的适应居住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本土化人才;其二,致力于提升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华文教育的开展宗旨是为居住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人才。跳出华文教育仅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层面,以华文教育作为载体,寻求其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的契合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将居住国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既可以对外输出劳务,又可以服务于本地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使华文教育的工作更有实效。

6.东南亚GMS国家开展华文教育的动力机制相对缺乏的问题

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制于许多因素,传统意义上对于华文教育的理解仅限于语言文化层面,即传承中华文化。但是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承担着沟通、交流的任务。目前,华文教育存在着动力机制缺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体制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讲,华文教育在各国历史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中断或废止,即便华文教育得以恢复,也没有完全将其列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政策上华文教育很难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从学校层面来讲,大多数国家对华文教育不重视,华校的学历得不到承认,华校学生的出路得不到解决,从事华文教育的教师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缺少适合当地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华文教育的实际需求,华文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如何争取当地政府对华文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对华文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

(2)资金问题

目前,东南亚GMS国家的华文教育资金来源大多依赖于当地华人华侨及社团、校友会、学生家长的捐助,政府对于华文教育的投入极为有限,导致华文教育的规模、数量、质量的发展受到限制,华文教育的区域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如何更好地吸引办学资金,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投入,整合分散的华文教育资源,提升华文教育的整体质量是我们亟待考虑的问题。

(3)目标问题

开展华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彰显华文教育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 “一带一路”战略下,必须以当地年轻华人华侨的就业谋生为目标,对于人才的培养以本土化和国际化为导向,为居住国经济建设服务。

(4)无序化问题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华文教育的开展往往是四处开花、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分布发展极不平衡,结构很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如各同乡会、理事会都办有华校,各自为政,使华文教育难于形成合力、不利于发展。积极整合华文教育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思考、解决华文教育动力机制相对缺乏的问题,内部推动整合,外部加大扶持,特别是 “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加大对既精通汉语以及小语种语言又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