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课程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决定着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为了缓解当前经贸人才紧缺的现状,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首先要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与安排,保证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注重区域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建设。
1.建立贸易对口国的课程群
要想培养优秀的经贸人才,我们必须让学生对国外情况有一个较好的认知和理解。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云南省在 “走出去”战略中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因此我们以云南省为例来分析经贸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要开展有关东南亚系列的短线课程和语言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掌握南亚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现状及商务环境;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区域合作经济的发展,开设有关区域合作的重要课程,形成特色鲜明、针对性较强的南亚与东南亚课程群。同时我们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国际化经贸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来合理设置。通常情况下,国际化经贸人才的课程群设置可以分为经济类课程群、实务实践性课程群和语言文化课程群。经济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内容,实务实践性课程群能够把国际经贸人才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语言文化类课程群能够使国际经贸人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国际商务发展。[1]
2.开设经贸专业实务课程(www.xing528.com)
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国外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国外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又要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专业课程并打实专业课程的基础,丰富学生国际经贸理论的相关知识。从目前来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涵盖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单证实作、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模拟的课程,已经形成了以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核心的 “国际贸易实务课群”。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商务函电写作、外贸流程、国际结算等知识,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和谈判能力,为从事国际经贸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使课程体系设计更加合理,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聘请国际关系问题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或专家来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去掌握新的理论内容,使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另外高校要注重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力量,在建设时高校要贯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并重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实习和学习,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大研究并深化教学体系管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力,加强科研引导,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用科研工作来指导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主动和对外贸易企业进行合作,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举办讲座,加强企业经贸人才和高校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弥补教学课程存有的漏洞,促进课程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2]
3.合理编写特色教材
教材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如果教材编写不到位,那么高校可能很难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经贸人才,难以发挥教学作用。在教材编写方面,高校可以聘请研究院专业人员来进行教材编写工作,及时纠正原有教材中的错误和漏洞,不断促进教材理论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可以聘请国际贸易学院组织专职教师来参与教材编著,以便增强教材的可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时代发展对国际经贸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胜任对外业务需要获取什么样的能力,能够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从而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