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管理教育存在诸多弊端,要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更新观念,在人才培养上做出调整和变革。MPA则是培养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自2001年我国24所高校开始招收MPA以来,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

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管理教育存在诸多弊端,要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更新观念,在人才培养上做出调整和变革。学习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管理院校的卓越培养经验。

1.提高教育开放和合作水平

与各国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实行学分互认,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互派管理类教师进行授课和科研合作,同时设立留学基金等专项经费;与国外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签订学生互派交流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选派优秀学生进行海外实地培训。通过国际交换生的方式,借助现场教学和观摩、模拟解决问题,使其感悟领会学习跨文化管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国际管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知悉管理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技巧,还领悟了各国多元的管理规则、迥异的民风民俗、思维模式,融会贯通了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具备了一定的跨国管理经验,善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

2.大力发展管理教育

(1)将MBA和MPA作为管理教育重中之重

MBA专门培养工商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特别强调管理实战能力,通过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谈判技术、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运筹能力、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具备一定的实践管理经验。

MPA则是培养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学会思辨;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学会具体工作中如何灵活应变;通过现场观摩,让学生学会管理人员应有的处事方式和工作思路;通过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课,让学生了解政府机关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大量作业练习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自2001年我国24所高校开始招收MPA以来,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

但总体而言,MBA、MPA培养的管理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的需要,特别是云南这样的边远落后省份,高层次管理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MBA、MPA培养的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程度还不能满足GMS等国际合作的要求。

(2)不仅注重管理人才培养的量,更要注重质

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学生除了在双语教学为主的环境中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应有1~2年的国外学习经历,使我们培养出的管理人才能够走向世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此外,各高校也应积极和各行各业建立在职培训合作,建立专门的管理教育培训中心,采取短期专题培训、岗位培训、系统培训、夜大、函授、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定期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高级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培训,传授国际最前沿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科学知识,拓宽其国际化视野,提高操作能力。(www.xing528.com)

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由于管理人员掌握决策权,其管理行为对国家、对组织都有决定性、全局性的影响,因此,坚定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情商、逆商、完善的人格等应是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使国际化管理人员能抵制权力、金钱、美色等糖衣炮弹的诱惑,具有明确的大是大非原则,坚守岗位职责,做一个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管理人员。

(3)改变专业和课程设置理念,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管理类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将教学与非教学培养形式相结合,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创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

最初的GMS人才培养以单纯的语言教育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能力较单一、知识面较窄、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实践中更需要的是除了有外语知识背景外,还熟悉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生产销售等相关行业的技术业务知识,有一技之长的、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要,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层次和机制,设置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的学科体系,加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用性课程,大幅增加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国际化管理人才作为未来设置专业的主要方向。

课程设计要突出国际化色彩。可以根据GMS国家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国际化课程,诸如跨国公司管理、亚洲商贸概况、跨文化沟通、国际税收、国际关系、国际商法、比较政治、比较经济体制、宗教与社会发展等。讲课要在国际化的氛围中进行,比如,引进国外优质教材,聘请国外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和跨国企业高管授课,引用国际典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现场调研、计算机模拟决策、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专题研讨、辩论学习、参观学习、客座演讲、项目研究、咨询报告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按国际化标准来构建管理措施,同时,对学业的考核,也尽可能引入国际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从各方面提高学员的国际化管理综合素养。

(4)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要想有优秀的学生,首先得有一流的老师。我国的管理类教师由于管理机制的限制,尽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但普遍缺乏管理实践经验,更多地只能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管理。而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是允许老师去企业、政府部门兼任顾问等职务,所以其师资力量不乏经历了真枪实弹训练出来的管理高手,培养的学生自然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也应该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强化管理教学的实践性,定期让老师出国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活动,通过挂职锻炼、兼职顾问等方式,提高管理实践能力,特别是出国学习、考察、进修,应降低门槛,形成常态化的轮训,否则闭门造车,哪里来的国际化管理能力。

此外,还可以放开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多渠道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工商企业界中既有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一线专家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充分借用他们的特长,弥补高校实践型师资的不足,通过亲自授课、担任导师、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管理专业水平。

(5)面对GMS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单靠国家培养是不够的,要把民办教育和各种管理协会作为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的重要补充,探索具有突破性的新机制运作模式

民办教育和管理协会与高校和政府这些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相比,在办学模式、管理机制、专业设置、招生、聘任教师、收费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灵活性,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引进高素质的国际师资力量,形成一定规模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与高校和政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培养阵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