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是指为了使人们能够终身进行学习,要注意培养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综合地整理和充实社会的各种教育职能,并不断考虑其相互的关联性。具体而言,终身教育的思想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充分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高速度,认为 “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二是它强调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要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发展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三是它把人的一生看成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不再分为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年时期、成年职业活动时期与退休时期。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于欧洲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1965年12月,德国著名学者保罗·朗格朗教授做了题为 “终身教育”的国际性报告。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朗格朗的名著 《终身教育导论》已被联合国成员方普遍译为本国文字。在20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间,终身教育发展最为迅猛,朗格朗的这一划时代的思想已变成世人普遍接受的教育观念,教育被推广至更大的空间、更长的时间,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多的学习者。1988年3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国际教育国际化大会通过的 《学习权利宣言》指出:“学习权利的确认是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没有学习权利,人就得不到发展,没有学习权利,就不会有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就不会有社会健康的进步,当然也就不会有学习环境的改善。”在这次大会上,明确指出社会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人人都有获得学习的权利,而这个权利的获得 “是从事教育国际化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12]。1997年7月18日,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教育国际化大会通过的 《汉堡成人学习宣言》明确指出:教育国际化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权利,它是21世纪的关键之一,并提出了终身学习意味着对年龄、男女平等,身心障碍、语言、文化及经济等因素的重新考虑的 “终身学习”的新概念。
与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具有整合性的本质特征。由于它把已有的但互不联系的各个部分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整合性可以看作是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首先是教育在时间上的整合。终身教育应被看作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而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起作用的,亦即在某年龄阶段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的,又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有人称之为 “纵向一体化”原理。教育的纵向整合是以认知的纵向整合为心理学依据的,特别是传统学龄以外的教育即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这一理论提供了证据。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幼儿时期不仅已经获得了基本生存能力和感官技能,而且学到了对今后生活至关重要的认知技能。有实践证明,4岁前开发儿童的智力能提高其智力的50%,而待到7岁才开发,只能提高其智力的20%。成人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成年前期、中年期乃至老年期,智力功能仍然非常活跃。[13]有人将人的智力分为 “流体”智力与 “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晶体智力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流体智力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因此,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智力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改变的是人的智力模式,并不证明人的综合智力衰退。只要采用适合各个年龄的智力特征的教育模式,任何人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其次是教育在空间上的整合。教育与生活整合,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有人谓之 “横向一体化”原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不仅以认知的连锁反应为心理学依据,更以认知与态度、动机和情感等非认知因素整合为心理学特征。因此,家庭教育被认为是人的一生中所接受的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则为将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打下基础。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心理发展。人的个性主要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社会帮助其成员适应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机构,对其终身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智力”实际上是为了适应某个社会而学会的一整套技能。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被认为是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石。最后终身教育是多元的立体整合,这是更重要的整合。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而且是教育与其外部诸因素的整合。正如埃德加·富尔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被喻为百年教育经典的报告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终身教育所做的权威性的界定:“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开来的 ‘永恒’的教育部分。”[14]终身教育的集大成者保罗·朗格朗则认为:“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这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的一个逻辑上的进展”,“当我们谈到终身教育的时候,我们头脑里经常考虑的是教育的整体性和完备性”,“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5]。
终身教育的整合性使教育从教育思想到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终身教育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石,被认为 “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16]。
按照传统教育的观念,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教育,以高中后教育为起点的,并以博士教育 (包括博士后)为最高级别的传统大学教育,是教育的终结点;一次教育可以管人的一生。除此之外,要么排斥于教育之外,要么列为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机构、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手段、教育的途径必须大大增加,特别是要尽可能地使工业的、商业的、农业的和其他按照传统教育观念看来非教育 (或非正规、非正式)的资源,都具有并发挥其教育的功能。但是,一切潜在的教育资源要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存在一个教育化过程,存在一个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关键是以传统教育还是以终身教育的观念、视野去认识、判断问题。在终身教育看来,社会上许多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机构、设施、活动、手段,对人们同样具有教育的潜能或功能,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变换使用,从而就可能或必然起到某种教育的或学习的效果或结果。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学习知识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而终身教育则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注重个性发展的全面性、统一性、连续性。(www.xing528.com)
传统教育重在一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成果,终身教育着眼于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成果。传统教育鼓励竞争,实行淘汰,使人们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下学习和生活。传统教育最拿手的杀手锏是考试和筛选,判断的标准是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通常以分数衡量人们智力的高下,作为取舍、衡量优劣的主要标准,甚或决定性的标准。而终身教育则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对于整个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结果应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也就是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使人们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这就和传统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教育通过竞争、筛选、淘汰,使一部分人成为现行制度的得宠者、胜利者,另一部分人则成为失意者、牺牲者。因此优劣成败便以一种通常是无可改变和挽回的方式被制度化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使现行的教育制度开放一点,减轻人们沉重的学习负担和无形的心理压力,学习更生动活泼一点,从而也有效一点、实际一点。问题的实质和症结就在于如何转变人们的价值观,逐步调整和改变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
终身教育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终身教育将人的认识、动机、情感等个性心理的发展与人的体魄发展整合一体,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消除了一次性教育带给人的失败的苦恼,失败和成功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宗旨。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适应人的需求和发展的教育。终身教育保证每个人能充分发现自己的人格,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最大限度开发人的潜能。
终身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整合,成为真正的 “阿基米德支点”,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终身教育使教育完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由年轻一代扩大到全体公民,由人生的前期扩展到全部人生,伴随人的一生传播政治意识、公民意识,塑造适应时代、具有时代特点的公民。同时,终身教育使传统教育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扩展到文化内化、文化选择、文化交流、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超越的功能。终身教育引起 “个人看法和生活作风的深刻变化,不仅导致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而且也产生一种不停顿的文化革命”[17]。终身教育在适应的同时着意于创新、着意于超越,具有塑造未来的功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是这样一种超越当代、塑造未来的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占据了人类活动的全部,既与工作有联系,又与闲暇时间有联系,不是在 “占有”的范围内,而是在 “存在”的范围内,从而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发展路子,丰富多样的途径、形式、手段。
综上所述,由于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一次性、一种模式的选择机制,使教育成为伴随人一生的多次回归教育,成为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教育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 “百花园”,使人们不致因一次或一种选择的失误,而导致永远的失败和遗憾。终身教育允许和提倡人们多次、多样的选择,从而有利于人们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以各种方式发展、提高、完善自己,这样就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和提高教育功能的释放效益,实际上也就使终身教育在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方面,在塑造、完善人类自身方面,发挥更大、更好、更有效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