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教育的新改革观∶寻找教育自身发展运行的活力源

国际化教育的新改革观∶寻找教育自身发展运行的活力源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是中国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化教育的新改革观∶寻找教育自身发展运行的活力源

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不仅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国际化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全球化经济的内在呼唤,另一方面来自于教育自身的改革。适应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确立新的国际化教育改革观,其主要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究竟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基础较薄弱,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较突出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而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又直接取决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优化程度。显然,探索教育资源的新的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教育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和主要任务之一。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是资源优化配置、内涵发展的教育。

第二,国际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实现教育的自我运行、自我发展。因此,在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和转换教育运行 (发展与管理)的机制,只有实现运行机制的转换,教育的发展和运行才能找到自身的活力源,这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主要内容。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运行机制转换的重要任务就是大胆借鉴,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结合国际化教育系统自身的特点,必须把如下7种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的运行之中,即利益驱动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约束机制。所谓教育运行机制的转换,主要就是要使这7种市场机制在教育运行 (发展与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教育规律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系统能否具有活力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必须是具有自身内在活力机制的教育。在政府指导、院校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实现办学形式的多样化。(www.xing528.com)

第三,通过国际化教育改革打破教育自我发展的封闭状态,使国际化教育实现开放式的发展,使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起与社区、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成立大学国际联盟,中国—东南亚培训联盟等,寻找实现教育—知识—经济 (生产)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同时,自觉地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自身改革的根本依据,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第四,通过国际化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摆脱我国 “应试教育”的影响,加快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这种 “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单一,缺乏社会适应性,课程与专业设置均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现状。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是中国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知识经济不仅要求基础教育应是素质教育,同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