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起来,二者似乎是相互排斥的。民族化力求使各国教育有其个性,国际化则努力使教育超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以发展。但分析一下就会看出,二者是一对不断运动的矛盾统一体。本土化与国际化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迅速变革的一种双向发展过程,既要走向世界,同时更注重着眼本国。就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强调并加强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但作为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教育不发达国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强调教育国际化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单一被加强,本国教育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教育为本国经济、科技和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的能力会逐渐被削弱甚至丧失。不但给本国教育,而且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倡导国际化的同时,教育本土化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赢得了众多的赞同。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与本土化交汇的一座桥梁。现代人有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一方面是世界化,他们看到而且有时承受着世界化的多种表现,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寻根,寻找参照物和归属感。他们在这两者之间左右为难。教育应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一个世界性社会在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7]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教育国际化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使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国与国之间教育的差异互补是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差异互补关系是建立在各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上的。尊重教育规律的共性和民族文化的个性是一切教育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实践也证明,越是民族的或本土特色的,越能在国际舞台上受到青睐。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性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民族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8]因此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注重本土化。对我国来说,应引导高校用全球视野进行国际化的思考,以本地需求进行定位,用更加多元的层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www.xing528.com)
加强本土的适应性也意味着教育国际化的 “输出”要契合当地的实际需求。结合东南亚国家的特点及人力资源的状况,实施 “一国一策”的 “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用国际化的眼光、区域性的视野,找到切入点,为当地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规格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